【摘要】以廣西古代壯族詩人馮敏昌、劉定逌、張鵬展為例,闡述廣西古代文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操作實踐。認為要講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學成就及影響;講清作家具體作品,帶領學生理解和品味作品;與當時文學思潮相聯系比較,講其獨特性;多角度吸引學生參與。
【關鍵詞】古代文學? 廣西文學案例? 教學要點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029-02
廣西古代文學,其發展歷程,在張明非等著《廣西古代詩文發展史》、王德明著《廣西古代詩詞史》、歐陽若修等《廣西壯族文學發展史》等專著中,以及《粵西三載》、《三管英靈集》、《嶠西詩抄》等著作中,得到了具體闡述和反映,為我們的廣西古代文學教學提供了基礎的文本參考。廣西古代文學,包含中原作家、寓桂作家的創作,更有廣西本土作家的成果。在本土作家中,唐宋較少,明清漸盛。而在眾多的本土作家中,壯族文人則更難得。在壯族文人的創作中,一方面,他們代表廣西,另外,他們又有著壯族的身份,因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意義,是我們在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講解對象。因此,筆者以馮敏昌、劉定逌、張鵬展三位廣西壯族詩人為例,闡述教學改革實踐。
一、要講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學成就及影響
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古代作家的生平經歷,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知人論世”,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前提和方法。馮敏昌是清中葉翁方綱的學生,與謝啟昆一起,是翁氏門下著名弟子,都長于詩文。謝氏還主持編撰《廣西通志》,當時被認為是各省通志之楷模。馮氏是馮敏昌集,是著名壯族詩人。馮為欽州人,而欽州清時屬廣東。在講馮敏昌時,可以講清清中葉,神韻、性靈、格調、肌理諸說爭鳴的情況,亦可述及翁氏、謝氏的文學觀點和成就,論及壯族文人情況、廣東廣西歷代行政和區劃變遷,以及現今如何劃分作者屬地等問題。內容廣泛、實用,學生容易集中精神,增強興趣。
劉定逌是武鳴人, 是張鵬展之師,被譽為“壯鄉阿凡提”,存詩百余首。張鵬展是劉之弟子,進士,曾任職山東學政。課中可講清劉張二人關系、師承,述及桂南壯族作家群。對于武鳴上林賓陽上林一帶的教育,也可從劉氏的文章中體會以得到。劉氏《三難通解訓言述》:
人生不滿百歲,日子不是糊混過的,飯不是糊混食的,屋不是糊混住的,朋友不是糊混勾搭的,事不是糊混做的,話不是糊混講的。必須把平時的“舊染積習”徹底清除。決心“立定學做好人直向上去的主意,讀書窮理以明其志,以循規蹈矩以習其義。一日之內,立定課程,循序漸進”。讀正經之書,習正經之學,存正經之心,交正經之友,行正經之事,講正經之話。毋畏難,毋茍安,毋因循,毋姑待,毋旁雜,毋間斷,毋妄言,毋多言。圣人之教我良多也,日日口誦其言,而笑談自若者,滑口讀過不知痛癢者也,圣人亦無如之何也,予自弱冠以來,時時以此銘記于心,誦之于口,服之于身[1]。
劉定逌強調“讀書窮理、學做好人?!彼撇黄鹗郎夏切o所事事的人,混日度日的“庸才”,把他們視為人間的“狂奴”,對那些“以菲薄前人為高論,以侮慢圣賢為快談”“把自己生來知羞恥知惡之天良根株斬斷”的狂放之人。力主“從自己心頭上”立定主意。
張鵬展(1759—1840)字南菘,清代上林(今南寧市上林縣)巷賢鄉留仙村人,出身書香門第。曾祖父張鴻翮系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舉人,曾任永寧州學正。祖父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今宜州市)教授,父親張滋曾任全州學正。張氏家族家學淵源比較深厚,張鵬展從小就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張氏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拔貢,同時中舉,便授翰林院檢討,武英殿修篆。后升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后又升太仆、太常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張鵬展為官30多年,身居要職,為人剛正不阿,忠孝廉節,關心人民疾苦,敢于指陳虐政之弊,頗有政績。
二、以作家具體作品為例,講解背景、主旨和藝術特點
側重講作品,以作品為紐帶,構建學生與廣西本土古代文學的關聯。如講劉定逌《無題》九言詩:
昔日何緣今日幸同舟,猶如蘇子赤壁浦中有。
詩興有時取天云作紙,酒狂醉后以海水為甌。
大笑一聲魚龍驚破膽,慢言幾句神鬼盡低頭。
水里夜深慢撈江底月,船中舉子各個臉含羞[2]。
作者用浪漫的總體風格和總基調,細述其中的用典、夸張、想象用法,點出尾聯的諷刺手法。此詩名《無題》,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其內容的豐富和思想的深遂,讓人想象、聯想,具有深沉的意味。對于舉子而言,追求功名,看似最可靠、可預見的正常出路,但實際操作施行起來,卻如水中撈月,困難重重,即使“撈”得到,那也是虛無一場,沒有給人生帶來充實的實際意義。
三、與當時文學思潮相聯系比較,講其獨特性
清代文學是集大成的時期,在各體文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詩學有學唐學宋之爭,其學術也有漢學宋學之爭。從清初江左三大家,至王士禎神韻說,再到沈德潛格調說、袁枚性靈說、翁方綱肌理說,再到性靈中堅趙翼、蔣士銓、張船山、舒位等,再到鄭板橋、黃遵憲,到梁啟超的詩界革命,對于詩學的思考在論爭中不斷深化。這些論爭和思考,也影響到了廣西詩壇,影響到了廣西壯族文人詩。
對于馮敏昌,其師從翁方綱,與謝啟昆師出同門,同樣遵從肌理之說,作詩注重用典,但也注意用典的自然,注意詩歌真情抒發的一面尤其在行旅、見聞,在科舉之路上,在交游中,作者有對生活、人生的獨特感受,感情真切。如馮敏昌《北上將行夜承家嚴慈訓誡》其一:
萬里有行役,雙親勞遠心。
叮嚀此宵話,皆以愛兒深。
劇慮惟中酒,長憐是苦吟。
遙天阻南北,珍重在家音[3]。
馮氏為科舉北上進京,臨行前一晚父母千叮萬囑,長宵深談,萬般不舍與祝福。此情此景,可理解馮氏的詩歌和思想,也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關注。
四、多角度吸引學生參與
對于學生課堂的關注,課后的了解和閱讀,古代文學課中的本土文學教學,要多角度吸引學生的參與,讓參與促進興趣,讓興趣加深理解,讓理解促進對全局的把握。
首先,注重結合廣西地方文化教學。
廣西高校學生,大多來自廣西,而區處學生來到廣西后,因在廣西學習、生活,對廣西文化的關注度也較高。因而在教學中,較大程度講述地方文化與文學的關聯,必然較為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如講到廣西文學的總體發展,講到著名本土作家、民族作家,講到外寓桂作家的影響,講到本土作家在廣西本土的創作和區外的為官經歷及創作等,都是學生非常關心的。這方面,如“清季四大詞人”中的王鵬運、況周頤,壯族文人作家劉定逌、張鵬展、馮敏昌、鄭獻甫等。
其次,讓學生參與對本地文化文學的調研。
在當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學生關注本地文化、文學,也是具體的表現之一。通過布置課后作業、課堂發言等,
讓學生了解、傳播、講述所在市、縣的文學、文化,是切實可行的。
如可查閱當地地方志、文物概況如石刻情況、名人故居等,讓學生搜集資料,講好本地故事,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讓全體同學受益,促進大家的思考。
再次,讓學生背誦作品,練習寫作。
對于作家作品的理解,背誦是很好的辦法。通過背誦,加深感受。而練習寫作,既更加熟悉作品,又對于作家的思想、寫作方法感受更深,自己也可以通過寫作練習,設身處地,與作家進行思想心靈的溝通,促進理解,也促進對古代文學的喜愛,對古代各種文體的把握。這方面,可以嘗試寫作短詩,也可以嘗試用文言進行散文、賦體的創作。
參考文獻:
[1][2]政協武鳴縣委員會 編.壯鄉鴻儒劉定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5.
[3]馮敏昌 著.陸善采等 點校.馮敏昌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石天飛,廣西民族大學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廣西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