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林清鳳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小學科學課程也承擔社會人文價值和公民意識的滲透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基本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茖W學科的線上教學應在學?!翱沙掷m發展教育”的整體辦學理念引領下,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對分策略”,進一步優化課程統整,重構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實施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教與學效益??茖W科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深思與深研,更在默默實施、更進、完善,力求達成目標。
一、學科任務
基礎任務
根據課標要求在線上教學中落實各年級相關探究學習,讓學生習得基本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技能)、學習習慣和行為。
統整任務
1.學科內容(模式)整合任務
線上教學時長限定為20分鐘,教學內容被大限度“濃縮”。這就要求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調整和重構。線上教學以微課學習為主要形式,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試圖將兩者有機集合起來,讓學生一開始就在教師的問題引領下(設疑導學),通過微課自學、思考,達成知識點的學習和技能點的指導。
根據學校課程的設置,線上學習后還有20分鐘線下練習,我們研讀課標,設計學習探究活動,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探索,鞏固運用新知,構建正確科學概念。
2.跨學科整合任務
課標“課程性質”中提到“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強調科學課程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相互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上教學時長短,“對分課堂”要精講,那么與并行學科進行一定限度的整合,篩選結合點精講少講,就成為了科學線上教學的一大策略。
現階段的“居家學習”主要的授課模式就是線上教學。信息技術是線上教學的基礎,QQ、釘釘平臺的直播、群聊成為科學學習教學的主流平臺,微課錄制、視(音)頻剪切、“問卷星”考查等技術手段成為教學常態??茖W教學和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已經不能稱為“整合”,而是“融合”,不可或缺。
作為理科活動特征明顯的小學科學學科,在小學階段更多與數學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相關聯。與美術、音樂、語文(部分科普性學習內容)等并行課程也有一定的整合點。
找準結合點,簡化目標,合理設計流程,內容互補,教學成效才能更高。
3.德育滲透任務
普遍認識會覺得小學科學理所當然以“智育”為主,“勞育”結合(畢竟是個強調“動手動腦”的綜合性學科),兼顧“美育”(科學批判意識),而作為一門“純理科”屬性的學科,德育教育肯定最薄弱環節。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前言中就明確提到了“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增強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課程性質中更是進一步闡述“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當前在國家面對大災難、民族直面磨難的特殊時期,通過科學線上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構建起個人的社會關注意識,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增強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
以下兩個案例,分別是六年級“我們和環境”單元中“垃圾處理”內容在先后兩節課中的教學片段。兩個案例分別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以此進行學科知識教學和學科統整教學的比對。
二、案例分析
案例片段:
1.師:焚燒是一種垃圾處理的方法,但焚燒只是簡單用火進行焚燒嗎?當然不是,垃圾焚燒處理方法實際上也是高科技手段,現在通過微課視頻讓我們一起學習垃圾焚燒的過程。
2.邊看邊思考:與新型填埋垃圾填埋的方法相比,垃圾的焚燒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3.播放微課視頻。
4.師:垃圾焚燒過程主要是垃圾運送儲存室(發酵5—6天),送入燃燒爐內經過烘干、燃燒、燒盡等步驟,尾氣處理、燃燒殘渣再利用。與新型填埋垃圾填埋的方法相比,垃圾的焚燒有哪些優點和缺點?(結合微課的學習和老師的講解,學生對焚燒處理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問題思考與填埋處理方法比較優缺點,大部分學生均能說出焚燒手段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同樣也意識到垃圾焚燒并不是最佳的處理垃圾的方式。)
5.互動交流
生:優點是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缺點是程序復雜。
生:焚燒垃圾的優點是不會污染土壤;缺點是會消耗大量的能量。
生:優點是減少污染,缺點是資金投入量大。
6.師總結:垃圾焚燒同樣也不能徹底地解決垃圾的問題,雖然使用這種方法處理垃圾減少了土地資源的浪費,污染小,產生的熱量還可以發電;但是成本高,技術要求高,處理量小,如果控制不好,還會產生有毒物質,造成二次污染。
7.師:通過學習,我們發現不管是填埋還是焚燒均不能徹底解決垃圾的問題,大家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呢?(布置線下拓展探究活動任務)
分析:通過討論焚燒垃圾優缺點,學生認識到焚燒法能使垃圾量減少了90%,但依然無法解決空氣污染問題,而且垃圾焚燒設施設備還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使學生感受到了垃圾處理的困難性,更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科學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法,由此引發思考:尋找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將活動引入下一課教學。但是沒有延伸到讓學生去體會處理垃圾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艱辛和困難,欠缺德育的滲透。同時也沒有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垃圾分類”活動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出現學科教學內容重疊現象。
案例片段:
《分類和回收利用》一課中,在有害有毒垃圾的處理這一環節中,由醫療垃圾的處理過渡到結合疫情當下武漢各地醫院醫療垃圾的處理片段處理如下。
1.師:根據以上學生提到的有害有毒垃圾中,你認為其中最危險或最難處理的是哪種垃圾呢?為什么?
2.互動交流
生:廢電池,含有重金屬物質,容易污染環境。
生:醫療垃圾最危險,該垃圾可能殘留病人的病毒或細菌等。
……
3.師:這次波及全國的大災難中武漢的各大定點醫院、方艙醫院每天都產生大量可能攜帶病毒的醫療垃圾,又是如何處理的?我們通過微課視頻一起來學習。(首先播放3月初火神山醫院醫療和武漢各地醫院的醫療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接著繼續給學生播放武漢環衛工人工作過程的短片)
4.邊看邊思考:醫療垃圾處理的流程步驟;感受到什么?
5.師:通過視頻的學習,我們發現火神山醫院處理醫療垃圾的時候,需要進行分類打包,運輸到垃圾場,以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武漢的環衛工人和志愿者們每天面對數量如此巨大的可能攜帶垃圾,隨時有被感染的風險,為什么他們仍堅守崗位,甚至有志愿者從全國各地逆行而來,加入處理醫療垃圾的隊伍?在他們身上體現怎樣的精神?
6.交流感受
生:他們勇敢無畏,不具危險。
生:他們不懼危險,堅守職責。
生:在這些志愿者和環衛工人身上體現無畏奉獻的精神。
生:他們具有無私奉獻和愛國精神。
7.師總結:通過視頻,我們發現這些負責處理醫療垃圾的志愿者們每天需要清理350桶左右的垃圾,為把工作做完,經常廢寢忘食。為了讓垃圾得到及時處理,總是在病區和垃圾站之間往返;面對疫情,內心蘊藏的善良與勇敢促使他們逆流而上,讓蓬勃的希望從人心的地平線升起,一寸寸照亮大江南北,喚起我們內心的希望。他們敢于直面危險,都源于愛,愛這片土地,愛所有身邊的人。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都是平凡而偉大的英雄。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了如何處理醫療垃圾的同時,致敬處理垃圾背后這些默默付出奉獻的工作人員們。
分析:在學生已經掌握垃圾焚燒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本環節沒有側重講解有毒有害垃圾的處理方法,而是將重點放到結合疫情當下處理武漢各地醫院醫療垃圾的工作人員,包括背后的志愿者和環衛工人。根據視頻介紹及問題的引導,學生被這些冒著隨時有可能被感染風險,卻仍選擇堅守崗位的平凡可愛的人們所感動,感受他們身上為了國家和民族,無懼危險,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和英雄行為。
三、策略分析
案例1中教師從設計到實施都緊扣“知識點”教學,結合媒體信息資料,讓學生在微課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純學科”教學案例。在實施中缺乏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滲透和熏陶。
課程標準(2017版)“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中就指出“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及社會變遷的影響;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彬?、穿山甲、野生動物買賣……讓我們人類沉痛警醒;醫護人員、環衛工人、防控工作志愿者能讓孩子們體驗到何為擔當,何為社會責任。只用教材教,只教教材,必然會存在人性教育的缺失。
同時,由于沒有聯系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忽略了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已經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造成教學內容“重疊”,極大浪費了線上教學的寶貴時間。如果能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進行整合,簡化甚至弱化“焚燒處理”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將學習時間更集中于“焚燒處理對環境的污染”以及“解決方法探究”上,學習效果應該會更理想。
案例2,在另一節課上,由于知識點同樣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重合,教師在設計中將知識點弱化,以小組學習(班為單位)游戲形式將教學時長縮短,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緊抓德育滲透點,利用及時的信息資源,將教學時間(10分鐘以上)大量用于抗疫防控戰中真實人物和感人故事的渲染,讓學生切身體會。并感悟到英雄行為的動力所在——愛國主義,民族認同。偉大就來自于勇于擔當,堅守職責的平淡與平凡。
小學科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落實“五育并舉”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價值觀和公民意識。特殊的“居家學習”線上教學同樣遵循并落實這一目標。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