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整本書閱讀課程的過程中,現階段缺乏對當下暢銷類小說的有效閱讀指導。針對小說文本,大多教師仍然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學生對此已經疲乏,潛意識中會抵觸文本,所以本文試圖打破以往小說閱讀的教學模式,以暢銷類外國小說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一書為例,從構建一個探究數字“7”文化內涵的腳手架,尋求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突破口,以層層推進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深處等幾個方面,探究當下暢銷小說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暢銷類小說;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011-02
【本文著錄格式】高詩亞.探究當下暢銷小說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以《外婆的道歉信》為例[J].課外語文,2020,19(18):11-12.
近年來,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列入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中,“整本書閱讀”成為課改熱點。而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多以傳統經典名著為課例,較少出現外國名著,尤其是當下暢銷類的外國小說。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很多當下暢銷類的外國小說涌入國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基于學情考慮,教師在推薦書目時也做了相應的調整,一些時下暢銷書也上了學生的推薦書單。但學生在如何閱讀此類暢銷書方面缺乏建設性和有效性指導。針對小說文本,大多教師仍然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學生對此已經疲乏,潛意識中會抵觸文本,思維仍然會局限在答題的套路中,所以本文試圖打破以往小說閱讀的教學模式,以暢銷類外國小說瑞典作家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一書為例,探究當下暢銷類整本書小說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以西方文化中數字“7”為腳手架,尋找閱讀的突破口
閱讀的突破口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會文本主旨和情感的至關重要的切入點。閱讀《外婆的道歉信》一書,筆者發現這本書中多次出現了數字“7”,構成了西方文化中特有的數字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7”是一個使用頻率比較高且最神圣的數字,有著豐富的神秘寓意,它象征著吉利。“無論是在古希臘神話中還是在基督教思想體系中, 數字‘7都代表著掌管創世的法則的神圣力量。”除此以外,西方文化中還常用數字“7”來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等。種種跡象表明數字“7”在西方文化中有著強烈的神秘色彩,而瑞典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深受數字“7”文化的影響。帶著這樣的認知,引導學生關注“7”文化中的內涵在文本中的體現。同時,因為探究“7”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學生能夠快速走入文本。
二、以“七封道歉信”為線索,突出閱讀內容的整體性
整本書閱讀的提出是相對碎片化閱讀而言的,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該突出閱讀內容的整體性。而文本中涉及到“7”的內容點比較多且雜,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章的內容,筆者試著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線索,即愛莎幫助外婆送的七封道歉信。
隨著七封道歉信的送達,故事也走向了終結。筆者可以依此提出相應的問題,這七封道歉信分別是送給誰的?外婆為什么要向他們道歉?外婆為什么選擇死后讓愛莎替她送道歉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文本,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小說的作者巴克曼選擇以愛莎的視角呈現故事,而故事中的外婆以尋寶的方式指引著愛莎勇敢地走進陌生鄰居的生活,這種第三人稱的視角客觀真實,學生有著強烈的代入感,跟隨愛莎的腳步一步步走入文本。愛莎在外婆離世后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將第一封道歉信送給愛莎眼中的怪物。愛莎通過自己的觀察以及和怪物的交流,了解了現實中的怪物其實就是外婆故事中的狼心。在成功送達道歉信的過程中,愛莎重新認識了狼心,并理解了外婆曾經說過的:不是所有怪物一開始就是怪物。愛莎發現有些曾經讓她恐懼的人也并不可怕,她開始慢慢走出自閉。
在送信的過程中,愛莎有過開心,也有過難過,更想過退縮和放棄,但想著那是她最愛的外婆交代的任務,她只能一步步向前,完成任務。通過對這棟外婆留下的房子的鄰居的認識,愛莎漸漸學會了理解和原諒,也漸漸敞開自己的心扉,從而理解了外婆讓自己送道歉信的良苦用心,并慢慢接受外婆的死亡。
七封道歉信描寫的是七種心靈創傷。曾經被愛莎拒之門外、被稱為怪物的這些鄰居,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著戰爭、災害等遺留下來的陰影,“他們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和創傷記憶”。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相機引導學生體會作家巴克曼細膩的筆觸描繪的人生中常見的七種隱痛式的悲哀,以及這種隱痛的背后所隱藏的一種淡淡的溫情,即每一個心有創傷的人都能理解和寬容別人的不可理喻的行為。
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對筆者開始時提出的三個問題基本能夠解決,至此,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了整體的感知和了解,并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三、以“七歲年齡特征”為關注點,拓寬閱讀思維的角度
一本內涵豐富的小說,必定有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內容。學生通過七封道歉信領會了戰爭和災難給人留下的七種心靈創傷這一主題,但這一小說不僅僅局限于此,有人評價這還是一部教育類小說。因為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外婆為了幫助敏感脆弱的外孫女走出自閉孤獨的世界,在自己去世后通過讓她給自己送道歉信的方式,從而使其了解周圍的人,融入現實、彼此守護的故事。值得關注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愛莎七歲。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作者將故事主人公愛莎的年齡寫成七歲呢?作者是刻意的還是無意的?學生很快便達成一致見解,認為這是作者刻意編排的。那么作者選擇七歲這個年齡有什么用意?
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從文本入手找典型細節,尤其是“反常”處。七歲的愛莎能夠熟練地運用維基百科,那是因為她自閉,有了疑問她不像一般的孩子去詢問大人而是選擇網絡百科。同時,七歲的愛莎具有很強的情緒調控能力,即使是面對外婆即將永遠離開自己,她依然假裝自己不知此事(因為外婆不想她知道)。這些“反常”的地方是七歲愛莎的行為感知表現,該如何理解?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心理學知識解釋。學生通過查資料了解了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7歲初步擁有了辨別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夠區分辨別周圍人的真假情緒以及調節自己的情緒等,所以作者選擇七歲是合理的,而愛莎身上過度成熟的能力特點是為了更加襯托出她的自閉和孤獨,而這顯然又是刻意的。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本應該天真活潑、樂觀開朗,卻因為不合群等原因是如此的孤獨無助和悲傷。作者通過這一社會性認知的隱含對比,從而突出了愛莎內心深處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