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清朝末年就開始從西方社會引進先進的法律制度,這也正是德國法引進的開始。本文分析了德國法律制度受到重視的原因,闡述了我國自清朝末年至現(xiàn)在對德國的法律制度的直接引進、從日本和前蘇聯(lián)間接引進的多種途徑,強調(diào)了德國法對我國近代以來的法制建設(sh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在將來我國相關(guān)法律制度草案的建構(gòu)上德國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關(guān)鍵詞】 德國法;中國法制;民法典;影響
當今世界兩大法系正在逐漸靠攏,各國之間相互借鑒和吸收彼此之間的先進法律制度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作為大陸法系典型代表之一的德國法對我國近代以來的法律制度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中國重視從德國引進法律制度的原因分析
中國之所以非常重視從德國引進其法律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時的德國法是歐洲最優(yōu)秀的大陸法
一方面,德國法完整地繼承和發(fā)揚了羅馬法的所有優(yōu)秀法律傳統(tǒng);另一方面,德國法又遠遠優(yōu)秀于羅馬法的其他眾多繼承者,甚至可以堪稱為當時歐洲大陸法系中的最為優(yōu)秀者。由其獨特的社會歷史、人文條件所決定,德國法具有概念準確、邏輯嚴謹、體系完整和規(guī)定細密等諸多的優(yōu)點,而這一切都根源于德國法的立法技術(shù)較之于其他歐洲國家更為發(fā)達和完善。中國的傳統(tǒng)法律制度以成文法為特征,更接近于大陸法。正因如此,中國首選德國的法律制度體系作為本國法制改革的主要參考模式便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2、有引進德國法并取得成功的先例
事實上,早在清政府著手進行大量引進、吸收德國的法律制度之前,世界上便已有許多引進德國法并取得成功的國家,其中既有一些歐洲國家,也不乏一些亞洲國家。在歐洲大陸,一些國家成功地援用了德國法并制定出了其法律制度,從而形成了自己本國的法律體系。在亞洲,日本就是一個引進、吸收并成功運用德國法律制度的亞洲國家之一。就以其軍事法為例,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前,日本就已經(jīng)開始沿用德國的軍事法律制度,從而使本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起來,以至于能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既然其他國家能在接受德國法后變得迅速強大起來,那么中國當然也可以以他們援用德國法的成功經(jīng)驗為參考和借鑒,從而走出一條向德國法學習的法制改革之路。
3、德國的有些社會情況近似于中國
清政府經(jīng)過派人到德國進行細致地實地考察和詳細地比較,體會到中德兩國的政治制度等許多社會情況都非常相似。在這種情況下,直隸總督袁世凱認為有必要再派員出使到德國、日本兩個國家,去進一步了解有關(guān)德國憲法的制定、實施等具體的情況。大臣戴鴻慈在德國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實地細致考察之后,也深刻地認識到了德國人民的勤儉質(zhì)樸之風與我們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勤勞儉樸習俗十分相似。由于一國的法律制度體系深深地植根于該國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厚重土壤之中,并且其內(nèi)容又由其本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正因如此,中德兩國極為相似的社會客觀情況為中國引入德國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1]
二、德國法對近代以來中國法制影響的途徑
德國法對近代以來中國法制影響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清朝末年德國法的直接輸入
我國從清朝末年就開始從西方社會引進其先進的法律文化制度,這也正是德國法律引進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民族意識早早開始覺醒的“新青年”強烈要求清政府進行變法圖強,“師夷長技以制夷”,高舉“富國強兵,抵制外國侵略”的大旗。清政府在飽嘗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在中國百姓要求廢除“治外法權(quán)”的強烈愿望下,迫于內(nèi)外壓力,開始試著學習西方的先進法律思想,參照西方的法律標準來修改制定我國的法律。他們在經(jīng)過謹慎分析之后得出了這樣一條結(jié)論:德國法才是對近代中國封建落后的現(xiàn)實狀況有著巨大積極影響的法律。而林則徐則是這一工作的開創(chuàng)人,他在與西方而來的傳教士進行合作的同時開始進行對德國法律的翻譯工作,在傳教士與譯員等人的大力幫助下,終于翻譯出了滑達爾《國際法》的部分片段;在丁韙良的主持下,國際法的教學與翻譯工作的開展速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先后有著《公法便覽》《公法會通》《公法新編》等多部翻譯德國法律文化作品的刊物出版問世;而《公法總論》《各國交涉公法論》《各國交涉便法論》等國際法方面的著作也相繼面世。
個人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德國法作為當年最優(yōu)秀的大陸法系的典型代表,而德國也是社會情況和正處于清朝末年的中國最相近的大陸法系國家,并且,在我國吸收德國法之前,即有許多的國家由于引進了德國的先進法律文化制度而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而德國也在其超前的法律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個快速崛起、處于領(lǐng)先地位的歐洲強國。從德國法的這些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清朝末年有識之士重點把德國法引進中國既具有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也是一個非常正確而且明智的選擇。
2、德國法通過日本對中國法制產(chǎn)生間接影響
日本親眼目睹了德國南北戰(zhàn)爭后統(tǒng)一全國的強大力量,隨即將學習的重點對象由法國轉(zhuǎn)而變成了德國。和中國相比,德國與日本有著許多更相類似的地方,比如他們的國體和政體都是“實施君主專治,”[2]當時日本國內(nèi)的整個法律制度體系正是在全盤借鑒、吸收、引用、抄襲、照搬德國法律制度的基礎(chǔ)上而得以制定出來的,因而其不可避免地深受德國法律制度體系的影響。
20世紀初期,清政府開始按照日本法的模式對自己的法典進行修訂,還邀請了以日本人為主的許多外國法學專家、學者對法案修訂工作給予幫助。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將德國的法律直接拿來作為設(shè)置其本國具體法案的準則,況且這些來自于日本國內(nèi)的著名法學專家、學者也毋庸置疑地會直接仿照其本國的法律體例為當時的清朝政府起草法律草案。所以我們才說,因為日本媒介的連接和傳播,德國的法律進一步間接地影響到了我國近代的法律體系。在這種影響下,清政府所編寫出的《大清民律草案》的體例與《德國民法典》之間相似度非常高,在體系的設(shè)置上,我國《大清民律草案》就采取了德國著名的“潘德克頓體系”。甚至《德國民法典》第165條所規(guī)定的“代理人所為或所受的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因代理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而受影響。”[3]也只是簡單地將德語翻譯成中文,就直接被編寫進了《大清民律草案》。
從借鑒的意義上來看,《德國民法典》促進了我國民眾法律意識的蘇醒,也促進了我國人民最早的對法律的認知,對于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制建構(gòu)模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像太陽一樣照亮了我國被迫學習他國法制的黑暗道路,同時為我國的法案烙上了深深的德國印記。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忽略學習德國法律體系對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它非常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對外主權(quán)以及我國法律制度的獨立性。因此,中國法制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開始真正覺醒。
3、德國法通過前蘇聯(lián)對當代中國法制的間接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政府隨即宣布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及一切反動法律法令,開始建設(shè)社會主義國家。而國際上兩強爭霸的形勢迫使中國開始學習前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德國的法律制度又通過蘇聯(lián)又一次的傳入到中國,使得中國再一次接受另一種德國法學模式”,[4]中國的法制再一次受到了德國法律模式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深遠影響,這讓德國法律制度在無形中成為了中國法制模式的主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法律體系的構(gòu)建。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制定的《民法典》草案里面非常明顯地帶有德國法的許多特征。無論是《民法典》草案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法律概念,還是基本法律原則中,都能夠顯而易見地看到德國法律體系的影子。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我國法律制度里面的基本法律原則以及我國法官在司法實務(wù)里面所具體運用到的有關(guān)基本邏輯判斷形式也都深深地印有德國法律的烙印。而在法院判決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德國的邏輯三段論的方法來進行推斷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國法律體系對近代以來我國法律制度的建構(gòu)有著十分重大及深遠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自從近代開始以來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的法律生活中,甚至在未來我國相關(guān)的法律草案構(gòu)建上德國法律條款的設(shè)置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立民.論清末德國法對中國近代法制形成的影響[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季刊,1996(02)132-139.
[2] 敏振海.清末德國法對中國法制改革的影響[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01).
[3] 德國民法典[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6aa7af4aaea998fcd220e49.html,2019-11-13.
[4] 井維淼.試論德國法律對近代和當代中國的影響[J].中華少年, 2016(03).
【作者簡介】
李愛芹(1976.12—)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山東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中共聊城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