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章基于西部地區公共文化發展現狀和階段性特征,構建了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公眾參與互動程度三個維度共24個核心指標,以對西部地區當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供給、群眾參與互動等方面均表現良好,但在綜合得分以及服務投入、保障、公眾參與三維度得分上各省之間差異較大。以聚類分析法劃分了西部公共文化服務現狀類型,包括發展良好型、潛力型和后發展型,并且有針對性的對不同類型地區發展困境提出改善對策。
【關鍵詞】 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主成分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部門通過文化場館、文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分享平臺為群眾提供的一道免費文化大餐,是一項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服務工程。新時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期待,高質量、高水平的“群眾文化”成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九大報告、《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等文件和報告中多次強調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滿足居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作為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在相關規劃和重要文件的支持下,全國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西部地區公共文化體系不斷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充實,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一、文獻綜述及指標體系構建
國家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學界也從不同視角對公共文化服務展開研究。楊澤喜(2012)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出發構建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要堅持由效率向效率加公平轉變、凸顯民主化、善于運用信息網絡創新評估技術。[1]蘇祥、周長城、張含雪(2016)提出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公眾為導向,應該具體從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化服務管理三個維度進行指標構建和績效評價。[2]向勇、喻文益(2008)建立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初步模型,提出了依法考評公共文化服務績效的政策建議。[3]本文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并對2018年西部地區各省區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開展評估研究,進而思考路徑優化策略。
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含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公眾參與程度三個維度,共24個核心指標。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包含了地方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各類場館數量與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等9個指標,主要考慮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財政支持、各類場館設施的建設程度與行業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投入規模。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包括藝術表演場次、文物書籍藏量等9個指標,旨在反應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其中人均指標主要考慮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覆蓋程度,兒童讀物的出版總量這一指標將兒童群體納入評估范圍,具有群體典型性意義。公眾參與互動程度,包括各類演出觀眾人次、文化場館參觀流通人次等6個指標,反應了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與實際享有量和獲得量,以居民的文化參與積極性側面反應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程度。
二、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評價分析
對西部地區當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行評價分析,主要以2018年的各省統計年鑒為基礎數據來源;西藏部分數據缺失,因此只對西部11省區市進行主成分統計分析。
從表1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到,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供給、群眾參與互動等方面均表現良好;但在綜合得分以及服務投入、保障、公眾參與三維度得分上各省之間差異較大,如四川的綜合得分和各維度的均超過1分,而青海、新疆、寧夏三省的得分均為負值;在各維度和綜合得分上的排序各省變動較小,如四川、陜西兩省始終位列第一和第二,排在末尾的主要使寧海、寧夏等省份。
1、整體狀況較好
近年來,西部地區秉持著公共性的建設理念,開創新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著力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相協調。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展文化事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積極促進居民文化消費和參與互動;堅持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將基層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作為工作重心,基層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得到有效改善;此外,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有效的服務保障促使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群眾的文化參與熱情與服務建設熱情高漲,因此,各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序進行,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需求。
2、地域差異明顯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不明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西部地區文化資源種類繁多、具有明顯的地域風格,但缺乏有效整合和管理,沒有完全發揮當地優勢;城鄉公共文化建設差距較大,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分配不均,農村公共文化資源供需不匹配;當地公共文化主要由政府部門主導開展,過程中易忽視群眾的文化訴求,而導致群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這些現狀和不足拖慢了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建設整體進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拉開了各省之間的差距。四川作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領先省份,率先轉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思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將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來保障;突出財政支持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推動作用,大力提升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基本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的保障能力、供給能力,滿足老百姓的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陜西將構建特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建設文化陜西的基礎工程,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網絡娛樂和文化創意產業,積極達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投資共同帶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目標;不斷加快完善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因此,四川、陜西兩省憑借自身優勢,將當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重慶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不斷加快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腳步,重視傳統文化提檔升級,拓寬數字文化覆蓋,但仍需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云南、廣西、貴州屬西南少數民族聚居省份,受歷史、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基本公共文化服均等化水平較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不同人群差距較大。青海、甘肅、新疆地處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自然環境惡劣限制了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分布不均及復雜的構成增加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難度,因此,其公共文化服務短時間內難以完成蛻變。
三、西部公共文化服務現狀類型
在主成分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西部各省進行系統聚類,得到聚類分析圖1,可以將西部地區11省的公共文化服務現狀劃分為三類:一是以四川、陜西為代表的建設良好型,其經濟基礎相對較好,有較為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整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相對較高。二是以廣西、甘肅、內蒙古、重慶、云南為代表的潛力型,積極響應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策,但受限于當地發展水平。三是以青海、寧夏、貴州、新疆為代表的后發展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文化資源相對匱乏,加之農村區域廣闊,公共文化覆蓋程度低。這一劃分結果與主成分分析排序結果基本一致,西部各省之間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存在一定差距,排名靠后的省份應盡快找準方向、結合當地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
四、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事關群眾幸福指數,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隨著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享受文化生活,人們對高質量、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也日益增長。西部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總體向好,但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深刻影響著當地居民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對于四川、陜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良好的省份,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應進一步關注群眾的文化需求,綜合運用現代化手段提升服務效能;通過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平臺,及時分享和提供文化資源信息;定期、不定期與群眾溝通交流,推動文化服務項目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對于廣西、甘肅、內蒙古、重慶、云南等潛力型省份,應以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渠道;扶持和培育民間非政府組織,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積極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提高公共文化的保障能力、供給能力。針對青海、寧夏、貴州、新疆等后發展型省份,首先要將構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統籌城鄉發展,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扶持,加強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壯大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通過事業和產業的雙向促進,可在社會范圍內營造文娛活動多樣,著力使當地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等,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參考文獻】
[1] 楊澤喜.建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契合的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01)132-136+140.
[2] 蘇祥、周長城、張含雪.“以公眾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理論基礎與指標體系[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05).
[3] 向勇,喻文益.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模型研究與政策建議[J].文化產業,2008(01).
【作者簡介】
稅亞男(1996—)女,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發展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