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紫芯 狄江嬌 徐子雯
摘要:央視春晚是中國人每年除夕必看的文化大餐,它不僅營造了除夕夜的新年氛圍,也是幾代人成長的青春記憶,更是折射中國社會發展與變遷的一面鏡子。央視春晚的流行音樂節目反映了大眾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僅傳遞了時代的正能量,也反映了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發展。
關鍵詞:央視春晚? ?流行音樂? ?變遷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136-04
央視春晚是中國人每年除夕必看的文化大餐,從1983年開播至今,已陪伴大眾走過近四十個年頭。它不僅營造了除夕夜的新年氛圍,也是幾代人成長的青春記憶,更是折射中國社會發展與變遷的一面鏡子。流行音樂作為老少皆宜的春晚節目,它有扎根基層的歌詞和旋律,有真切樸實的內在情感,有輕松愉悅的表演形式,再加上央視春晚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它兼具了娛樂性和藝術性,獲得觀眾的高度認可。回望1983年以來央視春晚的流行音樂節目,筆者不僅看到了流行音樂創作的發展,也看到了時代的變遷和飛躍。
一、慧眼抓題材,弘揚社會正能量
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春晚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年的縮影,兼具了總結一年和展望未來的作用。很多為特殊題材而創作的流行歌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是春晚選曲中偏愛的作品。
80年代:1983年央視的第一屆春晚誕生于改革開放的大潮,當時的流行歌曲成為整個春晚節目中最亮麗的色彩。80年代,大陸正初次感受音像影視業的發展和普及,優秀的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成為流行歌曲的重要內容。第一屆央視春晚的節目中共有八首歌曲來自于影視作品。胡松華演唱的《馬鈴響,玉鳥兒唱》是音樂故事片《阿詩瑪》的主題曲。鄭緒嵐演唱的《牧羊曲》《大海啊,故鄉》《太陽島上》分別來自于當時熱播的電影《少林寺》《大海在呼喚》和紀錄片《哈爾濱的夏天》。歌曲聯唱《問聲祖國好》《知音》《鄉戀》分別出自于電影《西子姑娘》《知音》和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歌曲對唱《劉三姐》則來自于音樂故事片《劉三姐》。影視作為80年代主流的大眾媒體,傳遞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央視春晚影視音樂熱的現象反映了80年代走出文革的老百姓面對新生活的到來,內心充滿希望和熱情。另一方面,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也為中國的流行樂壇帶來了新的氣息。1984年,香港張明敏應邀在央視春晚演唱《我的中國心》。1987年,費翔演唱的《故鄉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點燃了大陸流行音樂創作和演唱的熱潮。港臺同胞熱情洋溢的表演,活潑、時髦的臺風為中國流行樂壇帶來了別樣的風采。總體而言,80年代央視春晚的流行音樂無論是內地的影視金曲還是港臺的流行歌曲都充分表達了華夏兒女沐浴改革春風,信心滿懷、欣欣向榮的情感。
90年代:9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社會大變革、經濟大發展的年代,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人們在忙碌之余忽視了內心的情感和對家庭的關注,所以這一時期的央視春晚出現了一批更多關注家庭、人性與人情的流行歌曲。1991年臺灣藝人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唱出了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親情,渴望溫暖的內心傾訴。1992年,旅法葡籍華人胡浩波演唱了詩人余光中的《鄉愁》。1993年,王杰的《回家》和毛寧的《濤聲依舊》同樣縈繞著游子揮之不去的鄉愁。1999年由戚建波作曲,車行填詞的《常回家看看》則以“嘮家常”似的平實語言展現了對父母的關愛和親情的懷念,溫暖的歌詞和旋律喚醒了人們心中對家的那份最原始和溫柔的情感,歌手陳紅、蔡國慶、張邁、江濤的演唱成為9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經典。90年代的中國還迎來了兩件歷史大事——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7年央視春晚涌現了一批反映祖國統一的作品,其中《春天的故事》《公元1997》 成為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時刻最好的見證。1999年澳門回歸,國人把這種親情和鄉音濃縮在一首《七子之歌》中。這首歌被認為是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其詞選自聞一多先生寫的《七子之歌》組詩中的第一篇,具有深厚的歷史和劃時代意義,作曲家李海鷹為它譜曲,使它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流行經典。90年代央視春晚的流行音樂節目,讓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關注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和心理需求,港澳回歸增強了人民建設祖國的信心和力量。
21世紀:新世紀的到來,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網絡時代的日新月異成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春晚的《與世界聯網》將中國的泰山黃河,與日本的富士山、歐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反映了網絡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所激發的文化碰撞,表達了中國人對網絡時代到來的熱切期盼。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也涌現了第一批網絡歌曲。2005年以《老鼠愛大米》為代表,這首許多年輕網民上網時的背景音樂也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而紅極一時,掀起了網絡收聽、下載的熱潮,創下了月下載量600萬次的吉尼斯記錄。隨后,越來越多的歌手通過互聯網渠道制作、發布、推廣單曲或專輯。新世紀的央視春晚一如既往地邀請港臺歌手參與演出,由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流行歌曲的創演更加飽滿新穎,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2004年起,臺灣歌手周杰倫五次登上央視春晚,為大家帶來了《龍拳》《青花瓷》《蘭亭序》等歌曲,古詩詞和流行音樂相融合,流行音樂和說唱相結合,傳統和現代的碰撞產生了特別的火花,也提升了歌曲的文化價值。21世紀的中國同時經歷了非典、地震、大雪等自然災害,中國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決心和力量也在春晚的節目中成為主旋律。2003年的《愛在天地間》歌頌了“非典”時期醫務人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2008年的《大雪無情人有情》表達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災賑災的豪情。2014年的《天耀中華》贊頌的是中華民族“風雨壓不跨,苦難中開花”的大愛。2016年的《絲綢之路》表達了中國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和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倡導。
二、詞曲強聯手,兼容娛樂性與藝術性
在梳理歷屆春晚流行歌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許多知名詞曲作家的身影,如喬羽、王立平、谷建芬、卞留念、張千一、印青、林沐陽、莊奴、林夕、小柯、方文山等。他們憑借優秀的作品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在春晚的流行音樂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3年的春晚一共演唱了八首流行歌曲,其中《牧羊曲》《大海啊,故鄉》《太陽島上》均由著名的詞曲作家王立平譜寫。《劉三姐》的詞曲作者是喬羽和雷振邦,他們是中國老一代資深的音樂創作者。谷建芬是大家喜愛的作曲家,歷屆央視春晚她的歌曲廣受好評,如《春之歌》(1983)、《那就是我》(1984)、《思念》(1988)、《年輕的朋友來相會》(2009)等等。其中《思念》是她和詞作家喬羽的合作,1988年春晚毛阿敏演唱的版本成為這首金曲廣為流傳的源頭。9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詞曲強聯手的組合勢頭有增無減。1991年的《同一首歌》由陳哲和孟衛東聯合創作。1997年的《公元一九九七》和1998年的《相約一九九八》均由靳樹增和肖白作詞作曲。1999年的《七子之歌》則由當代著名作曲家李海鷹根據著名詩人聞一多的詩歌譜曲。與此同時,由音樂人自己創作的流行歌曲不斷增多。1992年,臺灣歌手庾澄慶演唱的《讓我一次愛個夠》由他本人作曲。1995年高曉松詞曲的《同桌的你》掀起了大陸校園民謠創作的熱潮。1999年《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出自馬來西亞歌手阿牛之手。跨入新世紀之后,央視春晚的流行歌曲創作無論在產量和新穎度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臺灣歌手周杰倫五次登上央視春晚,他帶來的每一首歌曲總能掀起年輕人競相傳唱的熱潮。無論是《青花瓷》還是《蘭亭序》,這些歌曲讓觀眾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方文山,臺灣藝人方文山成為周杰倫音樂創作中的最佳拍檔。古詩詞和流行音樂的美妙演繹來自于詞曲作者珠聯璧合的創作。方文山和周杰倫的創作組合為流行樂壇開創了古風歌曲的先河。另一方面,由音樂人自己創作甚至演唱的流行歌曲越來越多,其中涌現了一批非常較為成功的作品。2012年的《因為愛情》由臺灣音樂人小柯創作,《新貴妃醉酒》由青年作曲家胡力詞曲。2013年,歌手曲婉婷在春晚的舞臺上演唱了自己創作的《我的歌聲里》。2015年的央視春晚涌現了《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當你老了》等一批流行歌曲,分別由王太利、張超、趙照等一批新生代歌手作詞作曲。
詞曲作者的強強聯手會促進流行歌曲的成熟與繁榮。像喬羽和谷建芬的合作、小軒和譚建常的合作,車行和戚建波的合作,方文山和周杰倫的合作等都讓我們看到音樂創作中內容和形式的高度吻合,流行音樂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對傳統文化的吸收,使它超越了娛樂的淺層表達,由于專業詞曲作者的聯手使得許多流行歌曲兼具了娛樂性和藝術性,真正走入了大眾的內心。
三、展演現代化,感受文化的多樣性
央視春晚是中國人的年夜飯,春晚節目中的流行音樂是百姓老少咸宜的家常菜。筆者在統計1983年以來歷屆春晚的流行音樂過程中,共搜集了485首流行歌曲,它們在37年的歷史河流中正以越來越現代和多元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的面前。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央視舞臺十分簡陋,沒有燈光音響的專業調度,演唱者們也沒有專門的演出服,他們在磁帶的伴奏下演唱了八首流行歌曲。1984年,來自香港的歌手奚秀蘭身著艷麗的民族服飾演唱《阿里山的姑娘》的時候,在六位同樣身著民族服飾的舞蹈演員的陪伴下載歌載舞,使觀眾眼前一亮,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之后,港臺演員逐漸走入央視春晚,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穎的流行歌曲,也帶來了活潑的舞臺效果,更帶來了不一樣的異域文化。這種歌伴舞形式大火,幾乎所有晚會都采取了這樣的形式。另外歌曲聯唱的形式也慢慢出現,1986年春晚的開場,由蔣大為、彭麗媛、成方圓、郁鈞劍等歌唱家們輪流登臺獻唱,十一首歌曲接連演唱一氣呵成,將觀眾迅速帶入到聯歡的情境中,既節約了春晚寶貴的時間,也讓觀眾欣賞到更多的歌曲佳作,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9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春晚舞臺的展現更立體,舞臺的布置也更漂亮。在歌曲演唱形式上出現了宏大的歌舞場面,一首歌曲伴舞的人數越來越多,優美的編舞配合著演唱者的歌聲,給觀眾呈現出繁華美好的場面,也讓流行歌曲節目更加豐富飽滿。1997年,為反映香港回歸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央視春晚采用了由靳樹增和肖白詞曲的《公元一九九七》,唱法上兼容了通俗和美聲,由孫國慶、朱明瑛、韓磊、田震、孫楠、彭玲、王霞、左純、馮桂榮九位歌手共同演唱。同時舞臺現場啟用了童聲合唱和造型背景,使得整首歌曲更為豐富多彩。1998年,那英和王菲的《相約一九九八》則另辟蹊徑,采用重唱的形式給流行音樂帶來了清新優雅、如夢如幻的和聲效果。
2000年以后,電視業的技術水平迅猛發展,尤其是視頻顯示技術的發展、LED的運用,增強了舞臺效果,也給流行歌曲的演唱形式帶來新的變化。2008年的春晚,臺灣歌手周杰倫演唱的《青花瓷》以恬淡清雅的古風讓詩詞與音樂碰撞出新的火花,舞臺則采用青花瓷的LED背景,為歌曲增添了簡樸的書香氣息。2010年春晚的演播大廳幾乎全部被不同規格的LED屏幕鋪滿。舞臺背景、側幕、臺柱、地板,近1500平方米的LED給觀眾以天地一體之感。舞臺背景也全部設計成三維動畫,可結合節目隨時更換背景,不必再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打造宏大的歌舞場面。2012年,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是一首由京劇靈感改編的流行音樂。他的演唱揉京劇與通俗為一體,俊美的扮相,飄逸的水袖與現場多維立體的戲曲背景渾然天成,讓觀眾沉浸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巨大的張力之中。2016年的春晚運用了高科技的表演形式。如歌曲《小夢想,大夢想》采用全息投影技術,幻像與表演者互動,產生了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鳳凰傳奇和玖月奇跡共同演唱的《美麗中國走起來》用AR技術將真實的現場與虛擬的物體疊加呈現給觀眾。與此同時,流行歌曲創作演唱的內在水準不斷攀升。2013年春晚,兩位世界級的歌唱家宋祖英、席琳迪翁為觀眾帶來了新創編的《茉莉花》。這一首歌曲忠于原作又高于原作,融民族、通俗、美聲唱法為一體,發揮了兩位歌唱家出色的演唱技藝,展現了中國民歌《茉莉花》在世界樂壇上的地位。2015的《從前慢》是木心先生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由劉胡軼作曲,表達了現代人對從前慢生活的追憶。央視春晚的這一節目由流行歌手劉歡演唱,鋼琴演奏家郎朗和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伴奏。在深沉舒緩的音樂聲中,三位藝術家全情投入,為觀眾帶來了親切高雅的藝術享受,傳遞了當代人在步履匆忙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渴望。這個溫情典雅的節目觸及了大眾內心最柔軟的情感,成為大眾最喜愛的作品。
春晚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傳播著社會核心價值觀。縱觀央視春晚流行音樂節目近四十年的歷程,它不僅營造了除夕夜的新年氛圍,也是幾代人成長的青春記憶,更是折射中國社會發展與變遷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大眾社會生活的變化,弘揚社會正能量,也反映了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