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董大法


初夏,重慶北碚縉云山。
盤山公路蜿蜒于高大的喬木和翠竹中,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錯落灑下。一陣微風拂過,帶著山間歡悅的鳥鳴和遠處杳杳的鐘聲,撥動眾人的心弦。
“縉云山是罕見的‘三區疊加之地。”北碚區委辦公室副主任呂玉春介紹,2001年,縉云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范圍內部分區域還是聞名遐邇的縉云山北溫泉釣魚城風景名勝區,山下則是繁華的重慶主城都市區。
“三區疊加”得天獨厚,但也帶來諸多問題——由于規劃滯后、多頭管理,保護區內的農家樂無序粗放發展,一些業主違建酒店等經營性項目,出現“蠶食”林地等破壞生態的行為。
整治,迫在眉睫!
2018年6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保護自然、保障民生”方針,啟動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強力治理沉疴頑疾,一場“蝶變”由此拉開序幕。
拆除違建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據考證,晚唐詩人李商隱筆下的“秋池”指的便是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黛湖。
黛湖三面環山,湖周圍青山疊翠,花木繁盛。同時,因為湖里生長著130多種藻類,黛湖又被喻為“藻類基因庫”。
然而,即便如此珍貴,黛湖也曾遭到破壞。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云登酒店、金湖灣度假村等建筑相繼環湖而建。
“這些酒店都存在著少批多建、違規擴建等問題。”呂玉春稱,“比如,云登酒店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其中有近6900平方米都是違建。”
不僅如此,酒店還從黛湖取水、向黛湖排污,既影響了水質,還迫使水位下降了50厘米左右。
“那時黛湖被幾所酒店包圍,人走不近,從遠處看,水都是褐色的。”北碚人張清,曾為黛湖心碎。
隨著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推進,在保障經營者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黛湖附近的酒店迎來了自己的“大結局”——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棟棟房屋被夷為平地。
而黛湖周邊的違建拆除工作,只是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拆違整改的縮影。
在沙坪壩區青木關鎮,違建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九濱馬術場在10天內被拆除;在北碚區澄江鎮,被違規改變用途的5棟61套減災安置房,也已被整體拆除。
截至目前,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建拆除面積已超過8萬平方米。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對保護區的生態進行修復,還綠水青山本色。
生態搬遷
“當初生態搬遷試點時,我第一時間就去簽訂了協議!”
談起自己一年前的決定,記者眼前這位滿臉溝壑的老人突然來了精神,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
老人名叫藍長生,搬遷前一直居住在北碚區澄江鎮縉云村戴家院社的土房子里。
2019年2月,針對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態和民生的矛盾問題,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在縉云山國家級保護區實施生態搬遷試點的指導意見》,先行啟動對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原住居民的生態搬遷工作。
縉云村戴家院社是生態搬遷的重點地區之一。
對此,藍長生很是支持,但有不少原住居民卻持反對意見。
“在山上我有農家樂,但搬到山下,我靠什么維持營生?”村民李星華的話很直白,卻道出問題所在。
為打消眾人的顧慮,重慶市通過政策引導、吸納就業、生活幫助等保障民生舉措,讓原住居民能夠踏踏實實地進行生態搬遷。
搬遷后,李星華在山下的生活并沒有因此而失意,反而變得有聲有色起來——他被任命為縉云村的“護林隊長”,帶領全村40多名護林員,開展縉云山森林防火工作。
“現在我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李星華笑道。
據悉,截至4月28日,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共442戶、1144人,分別占應搬遷總戶數、總人數的98%、98.5%,進一步減輕了縉云山的生態負荷,有效改善了民生。
提檔升級
松林疏風,白墻黛瓦。
在北碚區縉云村石華寺組,有一家小有名氣的民宿——“清歡渡·邀月”。
老板娘孫德紅半倚在座位上,處理著網絡訂房的事。
“沒想到今年5月還是訂房的高峰期。”孫德紅有些驚訝,“以前只有42%的訂房量,今年達到了60%。”
透過巨大的落地窗,遠處蒼茫如浪的群山讓人著迷。
誰能想到,如今這處處透露著詩情畫意的山居民宿,3年前還只是一個簡陋的農家樂。
“最開始我和老公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農家樂,一個人一天100塊錢,包吃包住,生意還算火爆。”孫德紅稱。
然而好景不長,周邊村民紛紛效仿,有的農家樂甚至壓價接客,降低服務,做壞了這里的口碑。
彼時的孫德紅厭倦了這樣的不良競爭,恰逢民宿興起,她和丈夫決定轉型。
可眼看新修建的有著4層樓的民宿即將完工,孫德紅卻接到了整改通知——按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要求和“整體梳理、整體提升”的目標,民宿或農家樂第4層屬于超建,要被拆除。
孫德紅一度想不通,拒絕拆除。
為此,澄江鎮黨委書記陳紹墉上門當起了“說客”:“民宿更重要的是做‘精,而不是做‘寬。”
除了對經營場所進行拆違和風貌整治外,北碚區委、區政府還統一對民宿安裝了下水管道、排油煙機等設備,并且專門組織經營者到浙江莫干山等地考察取經。硬件軟件的同步升級,讓縉云山的生態品質與生態價值不斷提升。
“事實證明,他們做得對。”孫德紅感慨萬千。
如今,“清歡渡·邀月”的房間價達到了每天400至1000元一間,去年的營業額更是超過300萬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0%以上。
建立機制
5月28日早上8點30分,北碚區縉云村大屋基社迎來了一位熟悉的“客人”——縉云村黨支部書記陳貞。
這次,陳貞不是作為黨支部書記而來,而是作為村級林長來的。
“我負責縉云村大屋基社、黃焰溝社、戴家院社這三個地方,每天都要實地轉上一圈,并把具體情況記錄下來。”陳貞稱。
巡林,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于需要前往易發危險的地方查看,陳貞往往需要花費半天時間,但她卻并不覺得辛苦:“要及時發現、及時制止破壞山林資源的行為,巡林是最有效、最貼近實際的辦法。”
樹更綠、山更青,需要不斷強化對森林資源的科學有效監管。
在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集中整治階段基本結束后,工作重點轉入鞏固整治成果、建立長效機制階段。
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重慶市開展林長制試點方案》,縉云山山脈納入林長制試點范圍,建成了四級林長制工作組織體系和職責體系。
在北碚區,當地還成立了區林長制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林長,定期巡察,實行“一山一長、一長一辦”全域管理。
“接下來,我們要加大包括縉云山在內的全區森林質量提升、護林隊伍建設、森林資源監測等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科學有效監管。”北碚區林長制試點工作協調小組負責人稱。
如今,在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196名林長,真正實現了“山林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