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慶 姚琛 劉振 張小方
摘 要:江蘇高校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任務。而隨著近些年時代風氣的轉變,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教育過分注重知識性,越來越多的高校培養出了“有才無德”的學生。因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堅決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秉承“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在協同教育工作中進行創新,幫助青年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發揮出實踐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創新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大,黨對青年教育投入了足夠多的關注。作為國家的未來,青年的思想取向決定了下一代社會的思想取向,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化,以人本性為核心觀念去體現出教育的價值,并需要積極結合社會的變化來進行教育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尺度,重視育人功能,而不是不斷強調思想政治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引導。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的時期,江蘇高校的育人工作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基礎,在順應時代變化的過程中展現出新的特點,進行教育的協同化,通過不斷的創新與嘗試來滿足教育事業發展與青年個人成長的訴求。
一、豐富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深化教育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組織形式等的基礎上,客觀地存在于人類活動中。其中,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展開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從實踐性上進行推動與引導。縱觀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仍然逃不出舊有宣傳模式那一套,其教育實踐仍然圍繞講座、會議等為中心,難以與當代青年學生相適應,也與現有的時代形勢脫節。因而,我們需要豐富教育實踐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中,不是隔三岔五地開幾次無關痛癢的會議,而是抓住學生的痛點,按照當代學生的興趣來展開教育活動。也不能趨于形式主義,而是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深化教育效果。
如,專題教育講座對學生往往是“左耳進,右耳出”的效果,還有一部分教師讓學生上交“青年大學習”的截圖,殊不知連共青團中央都批判了這種形式主義,更招致學生的厭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可以是多元化、具體化的,江蘇的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觀看特定主題的電影或者動畫片,例如《湄公河行動》《流浪地球》《那年那兔那些事》等,但絕不能是單純的PPT式教育宣傳片,否則只能收獲青年學生的反感,使教育流于形式。而實踐活動的豐富還可以體現在邀請杰出青年做激勵演講、組織博物館參觀、老兵采訪等方面,在自由的形式下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以心靈上的觸動為中心來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學生接受國家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為學生的定向發展打好基礎。
二、輔助教學授課,體現教育蘊涵
長期的高校教育以來,不同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做了就有效果”這一觀點,甚至將其代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這與實際出入巨大。整體上,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傾向,對學生僅存在觀念上的灌輸,卻不知道學生實際的吸收狀況,甚至有學生理論滿分,卻對理論內容嗤之以鼻,被西方主流價值觀荼毒的情況,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偏離了它的主旨與本心。對此,針對青年展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故事、新聞等方式來進行引導,從先烈的事跡學習到國外廢青沙雕作為的分析,使學生在教學中理解先賢的奮斗歷程,理解國外“快樂教育”本質。也可以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在不同國家地區的嘗試事例開始,進一步地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在興趣的引導下充分展現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如,江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近幾年的新聞事例上展開,國外年輕人剪開防疫口罩以“透氣”、特朗普聲稱消毒水可殺滅新冠病毒、烏克蘭大批年輕人出走等這些新聞中,分析它們背后傳遞出的信息,從中國香港對教科書的刪減,到美國快樂教育對底層年輕人的摧殘,分析資本主義對經濟、社會、政治多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從身邊的實例出發,通過生活的角度來豐富青年的認知,充實學生的思想,在多種方式的教育下幫助學生用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
三、加大宣傳力度,針對展開思想政治教育
在時代的變遷與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消費主義”影響,對國家與社會缺少足夠的信心,個人價值觀混亂。因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注意這一點,需要積極進行正能量的宣傳,用正確的觀點引導學生,指出各種消極言論中可能存在的主觀因素,闡明國外資助不良言論的陰謀。同時,還需要多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毛澤東選集》、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使學生明白“思想武器”的作用,在宣傳中進行針對教育。而在加大宣傳力度的過程中,也需要去開展一些公益活動,通過環境的教育去改變獨生子女常出現的冷漠、利己等心理,在針對性思想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境界與道德水平。
如,江蘇高校可以針對國內一些諸如“方舟子”這類公眾人物的言論與事跡來驗證自己的教育觀點,可以通過國外著名媒體的雙標言論來進行教育。在事實的說明下,學生能夠了解到美國普遍存在的反華言論與種族歧視,并通過我國的和平發展與外國的血腥積累為對比,建立起對國家與民族的強烈自信。此外,校園內需要定期展開專題閱讀活動,使學生們在特定的時間內能夠去學習偉人的思想,在《資本論》《毛澤東選集》《經濟學原理》等著作中,幫助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教育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公益活動,使學生去全面認知我國的社會階級,在群體分析與環境概述中真正地理解我國是如何為人民服務的,理解我國的制度優勢,從而去升華個人的思想境界。
綜上所述,江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應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應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樹立學生正向的理想信念,使其成為學生不斷成長的精神動力,從而不斷擴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力量,發揮出育人機制的主要作用。
【基金:江蘇海洋大學2020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新時期江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研究”(DS202071);2019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時代江蘇高校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困難挑戰與對策研究”(2019SJA1573)】
(作者簡介:趙曉慶,江蘇海洋大學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姚琛,江蘇海洋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劉振,徐州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文本挖掘和知識組織的研究;張小方,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英美文學和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學儉,李曉莉.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探析[J].教學與研究.2015.
[2]李慧,高小平.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