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軒
摘 要:教學改革是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進行的一項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真正達到教學互長的要求,培養能力過關、知識過關的合格大學生。在教學改革中,各高校都在探索和制定各項措施,從原來的教學方式中轉變出來,真正做到還課堂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傳統的“教”轉變為“導”,達到促進學習的最終目的。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關系到高校教學改革成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關系到未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教改;教學方式;轉變
新形勢下,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如部分高校開放課程、高等學校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網絡課程等。高校教師有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更加開放的視野、更新更快的參考資料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從而充實課堂教學。高校教師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多多接受知識,但是在當今這個知識獲取途徑較多的時代,知識量的積累已經不單單需要教師的課堂教授,學生可以從很多的渠道獲取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由傳統的“教”轉變為“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教師在教改中應該考慮的。因此,本文就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的轉變,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多媒體教學法的靈活運用
多媒體教學作為多媒體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形式在各高校得到了普及。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改變了高校教育的教學手段,同時也發展和優化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有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音頻等信息,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原來枯燥無味的被動教學過程變成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信息量和知識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然而作為高校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多媒體也逐漸顯露出了一些弊端。一些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產生了過度依賴,上課成了“照課件宣科”,無論是描述的文字和資料圖片,還是邏輯的結構和推理,都被固化到多媒體中,使得教師授課的靈活性差,能動性發揮減弱,授課內容多限制于多媒體課件中。而且多媒體信息呈現時間短、信息量大的特點,減少了學生思考和知識消化的時間,難以抓住學習內容的知識點和學習的重點,制約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降低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而靈活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效果是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
(一)根據學科特點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從引入高校課堂開始,就一直在發揮著有效的作用,多媒體教學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動畫、聲音等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使得一些抽象的問題、動態的問題、復雜的問題、單調的問題能夠以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進行呈現,為快速、形象、直觀、準確地消化所學知識提供了有效途徑。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教學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利用黑板、粉筆的教學對于調動師生思維的靈活性以及加強師生互動關系所具有的效果,永遠是多媒體教學無法比擬的。所以高校的授課需要教師設計好課程的教學手段,根據學科的特點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兩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二)適當控制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的使用頻度
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控制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的使用頻度和廣度。高校教師應避免成為多媒體課件“放映員”,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理解狀況靈活的調整教學的進度和內容,以及知識點講授的順序,正確處理教師、學生、課件之間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三)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
很多高校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有一些誤解,認為只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但是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只有集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多媒體課件才是一個成功的多媒體課件,才能真正發揮其優勢,起到輔助教學作用。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技術要求、藝術要求等四個方面精心設計,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使學生達到學科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每一個高校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授課的過程中,要注意轉變自己以往的多媒體制作與講授方式,要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優化整合,不斷探索、研究、總結、提高,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并付諸實施,才能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提高教學效果及質量。
二、還課堂于學生
在教學方式的改變上,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還課堂于學生。之前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停地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其效果差距很大。所以,高校教改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直是高校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教師可以選擇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吸取知識、激發思維、思考問題的過程。在討論之前,教師可以先就某些學過的問題征求學生的意見,在采納學生的意見之后,確定討論的題目。然后,讓學生獨立查閱資料,組織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聆聽者的角色,還要做必要的補充和糾正。這樣的討論,可以分組進行,也可以整體進行。這樣一來,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進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進行角色轉換。比如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備課、說課、回答同學提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承擔教學活動的評價者和完善者,隨時對學生進行引導,由原來的獨立學習過渡到合作學習。這樣的角色轉換,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高校教師不再是以教授者的身份,而是以探討者的身份從事教學活動
課前,教師計劃好下節課要講授的主要內容,并用問題的形式布置下去,讓學生自己進行充分的課前自學。上課時,教師不再站在高高的講臺上講解,而是與學生一起,對布置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方式對于教師而言,相較于單純的課堂講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每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同,獲取的知識點側重面也不一樣,所以,教師需要更充分更全面的準備,以便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四)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拋出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會回答問題,而是提不出問題。不會回答問題可能是知識的欠缺,但是提不出問題卻是思維不活躍和知識欠缺的雙重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不斷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獨立思考。剛開始可以在每次講授知識結束之后,引導學生的思路,使其提出問題。等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足夠大或者是已經適應了提出問題這樣的形式之后,再鼓勵和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長此以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并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知識結構。
綜上所述,一個成功的高校課堂,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只有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有參與感,才能更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授課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有更多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需要高校教師自己去實踐、去探索。但是,不論哪種教學方式,其前提都是必須要適應學生、適應教學的實際情況,盲目地脫離實際,片面地去追求教學方式的改變,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高校教學改革中,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任重而道遠的。
三、結束語
在高校的教學改革中,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其中比較重要的方面,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到教學改革的實質,從自身出發,選擇好的、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把握教學改革的方向,才能真正落實好教學改革,從而使學生能真正對學習感興趣,真正學好知識,全面發展,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