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關鍵詞:農村消費 ?國民收入 初次分配公平性
為促進經濟長久發展,有必要轉變經濟生產領域,提高內需拉動動力。通過初次分配公平性分析發現,存在不公平,農民福利水平低下,消費能力不高。本文主要分析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對農村消費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農村消費低迷一直以來都是城市消費擴張的制約因素之一。近些年,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提升了農民居民純收入增速,自然對于農村消費也有所提升。例如在擴內需方面提出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相關活動,對農村消費快速增長均具有一定拉動作用,提升了農村居民消費信心。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單純依靠惠農政策拉動農村經濟發展作用有限,且在時間推移過程中政策效能會逐漸降低,同時也存在部分成長居民趁機享受各項惠農補貼,對農村消費數據起到虛增問題。因此關于農村經濟增長還需要積極采用不同刺激方式,以促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一)農工業產品價格存在比價復歸
為促進農村消費,近幾年來,開始實行雙軌制、分品種制度等,逐漸開放農產品市場,實施糧食最低保護制度,支持農業發展,逐漸減低農業剩余程度。但是農產品價格提升的提示,工業產品同樣是大幅度增加,出現比價復歸情況,國家整體發展趨勢仍然呈現一種以農養工情況。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國制定相關措施,如最低收購價等。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發現,雖然我國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了5.3%,但是同期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要遠遠高于收購價格,達到34%,工業零售價格遠遠高于農產品收購價格。農產品生產資料價格的增長,導致成本大幅度增加,濃度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民帶來的收益并沒有低效,仍然存在以農補工情況。
(二)農民土地使用權不等價交換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耕地面積減少1230萬畝,目前農民土地征收一直存在不等價交換問題,農民土地開發權被嚴重比多,土地增值分配得到大量土地收益。在轉讓土地收益分配中,只有5-10%的收益分配返回給農民,村集體得到25-30%,農村轉移出去的土地收益達到的2萬億。2018年,增加土地有償使用征收標準,但是對農民意愿不夠重視,也沒有妥善安排失地農民就業問題,低價征收農民土地存在的一定后續問題,影響農民利益。
(一)完善農產品價格機制
農民收入分配與農產品收購價格可以說呈現直接相關性,不少研究證實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往往是因為農產品價格提升,農產品增產并不意味著增收,價格下降反而導致收入下降,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建立嚴格的農產品最低價收入制度,保證農民收入能夠隨著農產品的增收而出現持續穩定增長。
在市場調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完善市場調控機制,宏觀調控農產品價格補貼機制,與市場機制相互制約和補充,保證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性,同時保證農民利益和消費者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護,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中需要監視征途調控與市場調節相一致,完善現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農業中介組織,保證農民利益能夠得到切實保護。
(二)增加農產品投入,控制農資價格上漲
農產品價格穩定增長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方式,同時需要保證生產成本不增加。因此有必要嚴格控制農資產品價格的變化,并隨時關注農資市場的價格動態,嚴禁出現囤積居奇的行為。推廣使用農資技術,科學用藥。改善農業稅收運輸等,并建立相關優惠政策,適當減低農資產品稅收水平,確保農資經營的供給,增加農資綜合補貼力度,保證各項優惠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增加農資綜合補貼制度,建議政府農資儲備制度,增加農資產品的儲備量,避免市場供給價格出現嚴重上漲情況。
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大農產品投入。長期以來農業公共產品嚴重不足,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村消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水平不高。為促進農民消費,有必要建立新農村,加強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的投入。提高農民對消費軟件環境的認識,建立健全新農村社會樣報保險制度。政府方面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針對農村制度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農民消費權益。
(三)建立農村科技支撐體系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很小,想要得到糧食的穩定增長,有必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這些都需要科技支持。由于我國對工業的重視,農業科技并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我國農村科技對農業增長所起到的貢獻率還不足4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在70%以上。目前農業科技無法滿足農民科技需求,農民收入生產效率嚴重低下。因此,需要增加科技方面投入,提高科技人員待遇水平,建立完全服務體系,提高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改變科技人才匱乏問題。建議加快推進農村福利待遇,增加農民科技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大學生來農業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概念農業科技嚴重不足的情況,需要強基固本,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工作中,需要在保障糧食穩定增產情況下,落實對農資投入增加政策,嚴格落實相關配套資金。盡快提高綜合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同時需要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更換鎖的資金投向三農。
(四)完善城鄉合一的土地市場
針對土地市場存在的問題,建議建立更加公正的土地市場,保證城鄉合一,確保農民能夠切實享受到自己應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有關數據顯示,全國土地收入在2010年已經達到16000億元,建立城鄉合一的土地制度,對保證農民享受到財政性收入有重要價值。
(五)建立平等競爭勞動力市場
農民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并不高,比例占到38.6%,想要實現呈現一體化發展,需要進一步解決農民工歧視問題,完全消除二元分治制度。國家目前正在推廣建立身份與戶口分離制度,為建立平等勞動力市場,企業單位同樣需要建立合理分工制度,保證無論什么形式人員都是職工,與戶口無關。在制度方面,需要保證能夠同工同勞,同工同權,恢復農民工的待遇。建議更加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提供更加平等的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子女受教、就業求職等與城市居民相一致,保證農民權益。為解決農民工拖欠問題,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制度。
參考文獻
[1]謝甜.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對農村消費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6,(7):145-146.
[2]李福奪,楊興洪.貴州省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實證分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5,(2):223-229.
[3]俞杰龍.中國農村人際關系對人情消費行為的影響[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14.
[4]朱光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與最終消費的關系研究[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3,(7):71-74.
[5]王潔.河南省財政轉移支付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