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明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205-01
近些年,“未來學校”這一熱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它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將發生史無前例的變革。在這場熱潮之下,美國、俄羅斯、瑞典等國家率先試水,在中國同樣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嘗試。比如一些教育專家和學校研發的互聯網云平臺技術和創客空間,以及MOOC和翻轉課堂等等先進技術。都開始慢慢向“未來學校”這一新鮮概念靠攏。現在,“未來學校”這一歷史性變革已經提上日程。
究竟何為“未來學校”,什么樣的學校可以稱得上是“未來學校”,至今學界對此仍未有權威的解釋。而“未來學校”的組織形態、課程樣態、課堂范式、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資源管理、評價原則及師生關系等諸多領域,已經成為了教育界關注的熱點。本文擬從師生關系入手,淺談一下筆者對“未來學校”的思考和認識。
一、“未來學校”下教師的角色轉變
“未來學校”的建設重點在于“未來教師”,要談“未來學校”下的師生關系,不可避免地就需要談到教師角色定轉變問題。
(一)教師承載任務的轉變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在課堂中所承載的主要任務就是知識的傳授,即教師承載任務的轉變。而在“未來學校”下,教師承載的主要任務將由傳授轉變為引導,即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單純的教授學生文化知識,而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引者。
(二)教師存在形態的轉變
在“未來學校”這個大環境的指引下,“未來教師”必定要做出改變,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教師也不應該停下學習的步伐,怎樣做一名適合于“未來學校”新型教育形式下的新型教師是我們教育者目前需要深思的問題。教師是一個發展著的個體,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改進自己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受教育群體是面向未來的青少年,所以教育的步伐必須跟進社會,教師的責任便是指引學生進步的同時完成自我水平的提升和跨越。
傳統教師的自我發展過于程式化和單一化,除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就是不停地研究課堂,日復一日,對教師自身來說,便很難有大的更為迅速的進步,相反更容易被程式上的東西形成固定思維,進入“教育固定怪圈”后難以跳出,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來越差。在自我發展方面,形式無非是自主研究教育課題、論文的寫作與發表、公開課和講座的開設等等。而“未來學校”下的“未來教師”,勢必需要改變這種現狀。
“未來學校”下的“未來教師”,其存在形態必有所改變,必須突破和創新。教師改變以往單純師者的存在形態,更像是一名學習者、研究者、探索者,甚至藝術家。
二、“未來學校”下學生的角色轉變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勝泉在《沒有圍墻的“未來學校”》一文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未來的教育課程是具有可選擇性的,教育服務可以來自于你自己所在的學校,也可以來自學校以外的社會服務。
根據這一觀點,家長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的需求或者興趣愛好來選擇不同的課程或者活動,以達到自身發展的目的。家長和學生的主動權得以擴大,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另一方面對教育資源的整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此看來,“未來學校”下,學生要從傳統的“受教者”轉變為“尋教者”,即善于自我尋找知識者,實現本身角色定位的改變。
三、“未來學校”下的師生關系
上文論述了在“未來學校”背景下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的基礎上,我們不難看出,在“未來學校”背景下的師生關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師生之間的依賴性關系逐步減弱
美國Minerva(密涅瓦)大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在全球有多個校區,教師通過網絡直播對學生進行授課,師生不必一定要見面,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得到了解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變得更加自由多變,互聯網將兩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未來學校”背景下,學校的地域性和不可或缺性逐步降低,甚至用“沒有圍墻”來形容。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把學生集中起來,利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教材,固定方法,對其進行統一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開始逐漸被社會淘汰。與其說師生之間關系為“授業”和“受業”,更不如說其為引領學習和主動學習,因此,師生間的依賴性減弱。
除此以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上其他國家優秀的課程資源和國內多年積累的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了有效的整合和共享,靜態資源變成了動態資源。
(二)師生之間的民主性逐步增強
2015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曾對20年后的師生關系做過調查,接近八成的被訪者認為師生關系將轉為“民主性”。
在“未來學校”背景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開始發生重大轉變,教師由傳統地教授文化知識變為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教師完全主導的課堂逐步向師生共同引導課堂的方向發展,因此,師生之間的民主性逐步增強。師生之間更像是一起的知識探索者,而這種課堂方式的轉變,也必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民主性逐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