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霞

【摘 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模式預防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支持后并發癥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接診的100例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RF)、前清蛋白(PA)各項營養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的26.00%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中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可減少患者并發癥,改善營養狀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優質護理模式;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營養狀況;并發癥;臨床效果
腸內營養主要通過口服或腸內管飼(雙腔胃-空腸管、鼻胃管、鼻空腸管、鼻-十二直腸管)途徑給予患者營養支持,針對機械通氣患者多以胃腸造口、鼻空腸管、鼻胃管為主,在治療期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因此,必須加強護理力度,做好并發癥預防[1]。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 100例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對優質護理模式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接診的100例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①所有患者均于我院確診為危重癥疾病;②接受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②心臟病、肝腎功能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全;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此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2~85歲,平均年齡(53.5±7.8)歲;體重43~70kg,平均體重(56.5±6.8)kg;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24~87歲,平均年齡(55.5±7.2)歲;體重46~71kg,平均體重(58.5±6.2)kg;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為患者提供常規營養輸注,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將病房濕度、溫度調整到合適狀態,提高病房舒適度,最好感染預防措施。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成立優質護理小組。抽取科室經驗豐富護理人員組成優質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所有護理人員臨床經驗豐富,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②培訓。利用閑暇時間開展相關知識講座,加強護理人員優質護理模式及理念,在護士長帶領下執行優質護理內容,所有組員培訓結束后必須參與相關考核,合格后方能參與臨床護理。③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心理情緒變化,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及文化背景;如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應及時采取心理疏導措施,通過口頭宣教向患者詳細講解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相關知識,免費為患者提供健康知識宣傳手冊;邀請以往恢復良好的患者進行病友交流,緩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態配合治療。④家屬宣教。加強患者家屬健康宣教,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關心,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更多情感支持。⑤管道護理。由于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容易出現躁動不安情況,護理人員應做好鼻胃腸管固定,對鼻胃腸管外露長度進行測量、標記,通過床邊X線對其位置進行評估,避免導管出現受壓、折疊、脫出情況。⑥皮膚護理。每間隔兩周對鼻胃管進行更換,每間隔30天對鼻胃腸管進行更換,每天對固定膠布進行更換,鼻腔粘膜使用油膏進行涂抹,導管移動時應放柔動作,避免出現鼻部壓瘡。⑦口腔護理。使用氯己定進行漱口,每天2~3次,避免出現口腔黏膜疾病。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RF)、前清蛋白(PA)各項營養指標及并發癥(腹痛、腹瀉、胃排空障礙、血氧過低、心律失常)發生率[2]。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對比
觀察組ALB、TRF、PA各項營養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的26.00%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機械通氣主要用于重癥患者治療中,在治療過程中需將患者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在治療期間患者可能存在呼吸肌肌力耐力減退情況,通氣驅動功能受損,免疫力減退,且存在不同程度營養不良情況,而為保證患者營養均衡臨床需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含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其中腸內營養支持主要通過胃腸造口、鼻空腸管、鼻胃管為主[3-4]。而腸內營養期間患者易出現并發癥,如腹痛、腹瀉、胃排空障礙、血氧過低、心律失常均屬于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常見并發癥,因此,必須加強護理力度。本研究優質護理模式中在科室挑選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優質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提升其護理水平[5]。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緒變化,通過口頭教育、宣傳冊等多種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更多健康知識,促進病友交流,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改善患者不良情緒,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情感教育,做好管道護理,減少管道受壓、折疊、脫出,同時,做好皮膚及口腔護理,按時對導管、固定膠布進行更換,在鼻腔粘膜涂抹油膏,輕柔移動導管,避免出現鼻部壓瘡,每天使用氯己定進行漱口,次數保持在每天2~3次,減少口腔黏膜疾病[6]。本次收治的100例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中,實施優質護理后患者ALB、TRF、PA各項營養指標改善效果更為顯著,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進一步證明,優質護理模式在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中具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在機械通氣腸內營養支持患者中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可減少患者并發癥,改善營養狀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麗華,姚凱鋒,夏陳云等.優質營養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療效觀察及對其生活質量影響[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1):119-121.
[2] 杭衛麗.對手術后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老年胃腸外科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66-67.
[3] 何利,李雪蓮.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空腸輸注腸內營養支持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5,(10):122-124.
[4] 藍遠梅,鄧云燕,王雪云等.優質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7):188-190.
[5] 聶勛梅,李原莉,付宏等.優質護理對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7(10):112-114.
[6] 漆平,王軼,溫賢秀等.優質護理模式降低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臨床研究[J].四川醫學,2016,37(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