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是個體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青春期的到來影響著初中生的心理活動,也觸動著他們的生命體驗。性的成熟和成人感的產生,使初中生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對生命的好奇,渴望重新認識生命,認識生命的神秘部分。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需借助系統化、連續性的課程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直面青春期,勇敢地迎接“暴風驟雨”,智慧地完成“心理斷乳”,充滿信心地發現新的自己,從而認識生命、熱愛生命,積極探求生命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0-0017-04
【作者簡介】繆涵蕊,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南京,210019)學生成長中心副主任,一級教師。
(一)基于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與生命體驗的需要
1.理解初中生“半孩童半成人”的生命體驗。
青春期是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把青少年的這個時期與幼兒的生理斷乳期相比擬,稱之為“心理斷乳期”。初中生急于擺脫兒童的身份,追逐成人感,然而無論在學校、家庭還是社會中,初中生的社會角色依然是孩子;他們的思維迅速發展,但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的情緒體驗愈發豐富深刻,但缺乏穩定性,容易波動;他們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仍依賴成人。這些都意味著初中生的“心理斷乳”并不是馬上完成,他們不能一夜長大,而是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
2.解讀初中生“暴風驟雨式”的生命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把青春期稱為“暴風驟雨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經歷著眾多沖突:獨立與依賴、自制與沖動、理想與現實、開放與壓抑、成熟與幼稚……他們時時以“叛逆”彰顯生命的成長,需要啟動生命的力量去平衡沖突。
3.正視初中生“霧里看花”的生命情感。
青春期的悄然而至讓初中生歡喜,也讓他們緊張,帶來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煩惱。伴隨著性生理的成熟,他們對性感到好奇,希望理解自身的生理變化,也渴望親近異性,了解異性的奧秘。有時候,他們萌發了新的情感體驗,還沒學會如何面對變化中的自我,就已按捺不住想要將藏在心里的愛與被愛的念頭付諸行動。他們對此充滿迷惑,偶爾甜蜜、些許酸楚、常含苦澀,這便是初中生朦朧的情感帶來的生命體驗。
(二)基于初中學生生命歷程中的困惑與問題
1.初中階段的適應問題。
心理學家斯朗把青春期稱為“人生的第二次誕生”。七年級學生面臨新的學習環境,需要適應初中階段的課業要求,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面對身體發育帶來的變化;八年級的學生面臨課程增多、學習任務加重、青春期情感萌動及叛逆心理逐漸增強等適應性問題;九年級學生面臨中考升學的新任務,需要適應畢業班的學習和考試要求。
2.初中生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初中階段科目繁多,各門學科都提出了相應的學習要求,初中生普遍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巨大的升學壓力。與此同時,初中生面臨著身體發育和第二性征出現、情緒不穩定等青春期變化帶來的壓力。另外,初中生人際關系發展狀況也影響其心理壓力指數,他們可能經歷親子沖突、同伴矛盾、師生關系緊張等多重壓力,如何應對這些重要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初中生面臨的挑戰之一。
3.初中生對于死亡的困惑。
初中生缺乏對生死現象及生命本質的認識和思考,生命意識淡薄,有的學生面對生命態度隨意,把死當作逃避困難和痛苦的出口,甚至覺得“大不了一死了之”。而在現實生活里,死亡事件時時發生,遠到戰爭、自然災害等造成的傷亡,近到身邊的親人、同學等遭遇的意外事故、疾病、自殺等死亡事件,這些都在沖擊著初中生對于生命的理解。
4.初中生自我保護的困境。
實施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務是關注學生的生命安全。處于“暴風驟雨期”的初中生經歷著身心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多重沖突,情緒、情感上容易出現大的波動,易怒、易沖動,易引發暴力行為。同時,他們還經受著網絡游戲、黃暴信息、香煙、酒精甚至毒品等外界刺激,缺乏自制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中小學生守則》中要求學生“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規定“珍愛生命,不吸煙,不喝酒,不濫用藥物,拒絕毒品”;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將開展生命教育作為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之一。這表明我國從國家層面已明確規定了生命教育的地位,為生命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進一步加強了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對于生命教育必要性的認識。
《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初中階段的生命教育著重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掌握自我保護、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學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悅納自我、接納他人;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學會欣賞人類文化。
依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生命發展特點,生命教育應設計相應的教育內容。
(一)教育目標
1.七年級:認識生命,擁抱變化。
新環境的適應與自我調節;了解青春期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特點,對生命展開新的探求,獲得對生命新的理解;認識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獨特性,學會共處;理解成長過程中親子關系的變化,學習以新的方式與父母相處。
2.八年級:珍視生命,迎接挑戰。
理解青春期的情緒特點,面對沖動、憤怒學會適時宣泄、恰當表達,身處焦慮、抑郁時學會主動調適;提高應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在逆境中展開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追尋;參加安全演練、救護培訓,學會遠離暴力,保護生命安全。
3.九年級:欣賞生命,發展自我。
學習時間管理、壓力管理、人際管理;認識自身能力與優勢,尋找發展方向,確立升學目標。
(二)教育內容
1.關系層面的生命教育。
引導學生認識自我,領悟生命意義;學會尊重他人、建立關系,學習異性交往與自我保護;遵守社會規則,體驗社會生活,學會應對突發事件。
2.發展層面的生命教育。
引導學生樹立生命發展觀,適應新的生命狀態,珍愛生命;樹立生命價值觀,主動規劃未來,選擇學業和個人發展目標。
學校應當將生命教育納入教育主體當中,開展系統化的生命教育。
(一)以心育課為載體開展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師在學校中應同時承擔起生命教育教師的角色,心理課堂則是實施生命教育的第一陣地。根據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設置課程內容,通過活動體驗、情境討論、交流分享等形式開展生命教育。
例如,面向七年級學生開設“初中生活新體驗”一課,學生通過“說說新變化”交流初中生活與小學階段的不同,同時認識自身的變化。也可以讓學生畫未來的自己,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積極適應新變化。開設“青春你好”“少男少女初長成”“和諧相處男女生”等課程,啟發學生比一比“青蘋果、紅蘋果”的不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戰‘痘日記”和“花開的故事”,帶領學生“繪制青春健康食譜”,組織學生排演“少年維特之煩惱”心理情景劇,帶學生進行“初戀這件小事”的話題討論,以這些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新的生命體驗。開設“情緒健康課”,鼓勵學生每天記錄“心情晴雨表”,關注自身的情緒變化,學會合理宣泄、及時調適。開設“我是誰”“朋友與我共成長”“父母是我特別的朋友”等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己與重要他人的關系,發現生命的獨特價值。開設“尋找失敗中的珍珠”“微笑面對挫折”等課程,引導學生直面挫折和失敗,學會積極應對挫折,體悟挫敗之于生命的意義。開設“時間大富翁”“與壓力同行”“我的未來不是夢”等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時間管理和生涯規劃,以目標為方向,化壓力為動力,追尋生命的價值。
(二)以學科滲透的方式融合生命教育
學校生命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心理健康教師或某一個部門,要善于團結全體教師的力量,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活動。就我國中學階段的教育現狀而言,滲透式地開展生命教育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在學科中融入和滲透生命教育要追求一種“踏雪無痕”的境界,如語文學科中對人生故事、生命故事的不同闡釋就體現了不同的生命觀,既是語文教育,也是生命教育,這就是一種自然的融入。
在初中階段,學??筛鶕嶋H情況結合學科特色滲透生命教育。如結合生物課,采用討論、交流、辯論、觀摩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體驗中知道生命的誕生與成長過程,引導學生關注青春期身體的各種變化,了解青春期生理發育與性心理變化的特點。結合思想品德課,采用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知道生命既屬于自己,也屬于家庭和社會,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唯有珍愛自己的生命,尊重和關愛他人的生命,熱愛生活、服務社會,才能更好地體現生命的價值。結合體育與健康課,教給學生青春期衛生健康常識、生存技能和生命安全等知識,理解健康與生命的意義,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通過無形的課程實施生命教育
諸多學者認為,學校生命教育不僅要借助有形的課程開展,更要在無形的課程上著力,例如啟發和調動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營造溫暖有力量的課堂氛圍,創設安全、健康、富有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環境等。
我們可以把生命教育比作一個園藝故事,它的成功與否,不在于找到那個完美的教育方式,而在于長久不斷的澆灌與撫育。初中生命教育的實施,應激發全體教師的教育資源,“把與教授生命教育有關的科目,如生物、道德與健康、生活倫理等科目的教師及對生命教育有興趣的教師集中起來,進行生命教育培訓”。實施的過程可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要載體,輔以學科滲透,開設多種專題教育課型,尤其注重實踐教學,借助團輔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社團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經驗”去探求自我,形成對生命的全面認識,增強對珍惜生命的認同,更加關愛生命。
[1]陳會昌,單曉紅,遲立忠,等.青少年心理專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南京市中小學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師”工作站)編寫組.成長不怕煩惱———中小學生心理問題100例[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沈曙虹,李建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楊治良,邊玉芳.心理(初中教師用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申繼亮,方曉義.中學生成長導航教案:《中學生成長導航》教師用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6]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麗,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7]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21):25-29.
[8]畢義星.中小學生命教育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