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大市域協同發展是紹興市發展的重要目標。本文從文化同源,產業互補和要素流通三個方面分析紹興市協同發展的條件,從交通、教育和產業布局上分析紹興市協同發展的現狀。通過分析紹興市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條件和現狀,提出加快紹興市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包括規劃,統籌協同發展方向,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產業實質協同。
關鍵詞:協同發展;大市域;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10-011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打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需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縮小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重塑經濟新格局,這正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目標所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揭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規律,各區域在存在適度差異的基礎之上實現互聯互通、分工競合,最終形成區域間優勢互補、共同繁榮。
紹興市地處浙江省中北部,東連寧波市,南臨臺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是杭州都市圈中的副中心城市,杭州灣大灣區中的核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當中的重要城市。紹興市下轄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新昌縣、嵊州市、諸暨市六個市(區)。紹興市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提出要構建起具有“集約高效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特質的高品質大城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市區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選擇。紹興市下轄各區(市)按照這一發展戰略,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打開區域合作新思路。
一、協同發展的內涵
協同發展的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協同論。協同論研究的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是開放的并且是遠離平衡的,這些子系統通過與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通過內部的有效協同運動方式,達到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機有序融合,如圖1所示。
協同論被廣泛應用于科技,經濟,社會等領域。目前,國內協同發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研究方法單一。學者們普遍認為協同發展,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進行協調,相互協作完成某一任務活動,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雙贏目的。
二、紹興市大市域協同發展的條件
協同發展是區域之間謀求發展的一種政策方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區域都適用協同發展這一策略。要實現區域協同發展,需要滿足如下條件:具備同源的社會文化,認可度高;產業存在互補性;生產生活要素可在區域之間自由流動。
1.文化同源
紹興擁有2500年的文化底蘊,是一座文化名城。紹興六區(市)地域相鄰,文化相同。紹興六區(市)都使用紹興方言,語言溝通無障礙。紹興傳統戲曲越劇在紹興流傳度非常高,逢年過節請戲班子唱越劇在紹興各地依舊是一個常見現象。烏篷船、烏氈帽、酒鄉、書法之鄉,這些都是大紹興的文化元素。因此,紹興六區(市)文化同源,為協同發展奠定文化基礎。
2.產業互補
紹興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城。近年來,越城區十分注重產業升級,建設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醫療器械三大服務綜合體,基于新興產業優勢,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紹興柯橋區以中國輕紡城聞名海內外。中國輕紡城是著名的紡織品集散中心,目前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齊全,是全國首家冠名“中國”的專業市場。上虞以工業經濟為支柱產業,新材料、生命健康等產業在近年來高速發展。新昌在近年來認真貫徹并落實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戰略,“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數字經濟領跑全市。嵊州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領帶服飾、機械電器、電器廚具三大支柱產業。近年來,嵊州主推產業升級,數字化經濟有效發展。諸暨傳統產業包括襪業、珍珠、銅加工。近年來,諸暨以數字經濟推動產業經濟,使得傳統產業得到了新的發展。紹興六區各個產業既有聯系又有區分,為協同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3.要素流動
區域要素流動指可流動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在區域之間的地域空間的位移。區域要素流動的組織形式包括區際貿易、區際協作、區際投資。紹興各區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各區在商品、勞務、資金、技術和信息等開發過程中,各經濟單位或組織之間在彼此相互依賴和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合同、協議或章程,建立起各種聯合體。紹興柯橋、上虞和越城區在交通、教育、旅游、醫療等方面積極融合。紹興市政府積極推動跨區域投資。生產生活要素的溝通為紹興各區域協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三、紹興市大市域協同發展的現狀
目前,紹興市各區協同發展主要體現在交通、教育和產業布局上。
1.交通
紹興市推出越城、柯橋、上虞三區交通“四統一”,扎實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截至2017年,紹興市在越城、柯橋和上虞三區的綜合交通工程中累計投資90億元,二環北路、孫曹公路,群賢路、紹三線這些道路為三區融合奠定了交通基礎。為方便群眾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越城、柯橋、上虞三區完成多條道路更名以及數千塊交通指示牌、路牌及公交站牌的更換。2019年推出紹興大城市半小時交通圈計劃,形成八橫八縱交通網。但是,紹興在大市區建設中主要推動越城、柯橋、上虞三區交通協同發展,對于新昌、諸暨和嵊州的協同還未得到有效實踐。
2.教育
教育是每個人在每個人生階段都必須遇到的問題,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教育更是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未來。紹興市在大市區協同中主要推出的政策包括越城、柯橋、上虞三區公辦普通高中打通招生。我們發現,紹興市的教育協同政策還是主要集中在越城、柯橋、上虞。
3.產業布局
近年來,紹興市加大力度進行產業布局。紹興古城的工業、倉儲、生產性服務業等得到了有序疏解。此外,紹興進一步開發古城的旅游功能,把古城“讓”出來,使古城“靜”下來。紹興市將高端項目多布置于鏡湖新區。目前,金融、教育、醫療、高端商貿設施等產業在鏡湖新區日漸密集。萬豐錦源高科產業園橫跨嵊新兩地,成為嵊新產業協同發展的有力證明。紹興積極推進文創大走廊戰略。柯橋板塊充分發揮自身良好的時尚、休閑、養生的優勢,促進設計、制造、消費等產業的發展;上虞板塊依托古運河和曹娥江兩條文創發展線索,打造古運河風情體驗帶和曹娥江文創特色帶;東鑒湖板塊利用傳統的水鄉古鎮、戲曲、民俗等基礎,打造民俗演藝、詩畫莊園等特色文創空間。然而,紹興的產業布局多集中在各區域自身發展,缺少區域間有機融合的政策。
四、紹興市大市域協同發展的發展路徑研究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紹興市大市區協同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存在不足。紹興與國外先進地區相比,無論是在產業層次還是在區域競爭力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紹興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也不平衡,各個區的差距依舊明顯。
通過分析紹興市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條件和現狀,本文提出加快紹興市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
1.規劃明確,統籌協同發展方向
通過其他協同發展的成功案例能夠發現,協同發展,規劃先行。從市級層面制定紹興市大市區協同發展的規劃是協同發展的前提。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規劃進行合理分解,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完成同城化協同發展規劃的各項內容。
2.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基礎設施網絡的互聯互通對同城化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紹興市急需建設涵蓋紹興六區的基礎交通網絡,為進一步互聯互通做準備。
3.產業實質協同
產業協同是協同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產業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正是紹興市大市區協同發展的目的所在。產業協同的主要路徑是在紹興市內部形成功能互補、產業錯位、特色鮮明的產業格局。
參考文獻:
[1]馬學廣,竇鵬.中國城市群同城化發展進程及其比較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8,(5):105~115.
[2]于潤澤,杜天嬌,軒陶靜,等.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20,(3):80~81.
[3]初銘暢,劉強,陳宏達,等.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實證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17~19+138.
[注]
課題名稱:紹興市大市區協同發展模式研究
項目名稱: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專業學科一體化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
徐芳,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