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科技的發展,促使金融效率不斷提高、金融產品更加的豐富多樣。但是,也增加了金融風險,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頻率。金融企業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金融監管模式,建立和完善風險監管機構,采用適用性監管、試驗性監管、數據驅動監管,有效地應對金融科技背景下泛金融化、金融風險頻發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問題及金融監管創新轉變的成因,探討如何有效地完善和優化金融監管,希望對金融行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金融科技;金融風險;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10-0151-02
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的發展與推廣,促使數字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地擴大,促使金融業強化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從而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業在隨著金融科技的創新不斷發展,金融監管模式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地轉變和完善。
一、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相關理論概述
1.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主要是指推動金融業科技創新驅動,通過合理地利用互聯網等技術,不斷地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的創新性業務模式。金融科技主要應用于金融行業的支付與清算,融資、保險、投資管理等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也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的風險,從而對金融機構的發展造成影響,周期性的、規模和范圍比較大的金融風險會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2.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主要是指金融企業在發展和運行過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科學、評價標準不合理、金融監管不到位等造成的融資風險、保險風險、投資風險、支付風險、信用風險、安全風險等問題。
3.金融監管
金融監管對于確保金融行業有序進行,降低金融行業的各項金融風險有著重要的影響。金融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在原有的金融監管體系當中,科學地根據金融行業發展的需求不斷地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明確金融監管的理念和目標、創新金融監管的手段和方法、拓寬金融監管的領域與范圍等,促使金融監管的模式更加的完善、更加的科學合理,從而提高金融行業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推動金融行業健康發展。
二、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風險問題及成因
金融科技的發展影響著金融行業、金融生態的發展和變化,誘發金融行業新的風險問題,促使傳統的金融風險的發生頻率不斷提高,促使金融風險傳遞更頻繁。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誘發金融風險泛化。具體表現為,可以通過非金融機構或者個人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務,原屬于金融機構的傳統金融業務逐漸向非金融機構分流;籌資和融資的渠道在不斷地擴大,出現P2P、眾籌等;各類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多;金融支付的方式發生轉變,可以面向客戶直接完成金融支付[1]。
因各類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專業知識、基礎設備等參差不齊,容易導致各類金融風險出現。例如,因為信貸風險的評估方式不同、風險模型測試不足等,誘發的信用風險;因股權眾籌、P2P貸款等方式的流動性比較低,可能會出現市場良好時提供流動性,市場惡化時抽離的現象,誘發流動性風險;由于受投資者行為的影響,從而造成金融市場波動,如市場“閃崩”;借用互聯網平臺和相關技術,容易誘發網絡安全風險;等等。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監管創新轉變的原因分析
1.降低金融風險
強化金融監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金融行業的金融風險問題,促使金融行業更加有序、正常的進行。因此,在原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基礎上,根據金融行業發展的需求和特點,創新金融監管的手段和方法,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建立更加嚴格的金融法律規則和監管規則,促使金融監管創新轉變十分有必要。
2.完善金融監管規則
金融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金融規則等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地創新完善。例如,部分金融企業在立法與監管過程中所制定的金融規則缺乏前瞻性,無法及時地應對金融行業的發展變化,也無法準確地預測各種變化趨勢,致使其無法有效地為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服務,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以往的金融規則具有極強的命令和控制性特點,要求被監管的金融機構必須滿足某種要求,針對沒有達到標準的進行適當的處罰,從而實現監管的目標。這種無差別化的金融監管規則不能滿足被監管金融機構的特殊性需求,影響了金融監管的效果。此外,金融技術性規則缺乏監管實時性,致使對金融機構的實際運行情況的反映缺乏全面性和準確性,無法全面地、有效地、實時地計量金融科技創新下的金融市場的各類風險[2]。
四、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
1.基于金融風險泛化現實的跨業風險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致使金融風險泛化,金融行業在發展和運營過程中金融跨業風險的來源更加多樣、更加分散。如,金融系統內部跨部門造成的風險問題和風險傳遞,非金融部門發展對金融系統產生的風險及其傳遞。為有效地解決這些風險問題,需要金融監管機構重視在原有的監管體系和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具有統籌功能的跨業風險金融監管機構[3]。
(1)需要做好金融跨業風險的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要能夠準確地識別跨業風險,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認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跨業風險的監督與管控工作。這需要金融監管機構提高統籌協調的能力,促使金融機構不斷地優化。例如,建立獨立機構,專門負責相關預算的編制等,促使金融行業的發展更加得穩定。
(2)明確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責,促使各項職責不斷的細化,切實做好國家的各項決策、各項規劃的落實工作。例如,要能夠協調金融行業發展和運營過程中的重大事項,強化銀行、各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要研究和分析金融風險和防范措施和處置方法、手段等,做好金融風險信息的收集、研判、評估工作,建立新型金融業務情報網絡。推動金融行業發展。
(3)建立和完善獨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要盡量使用統一的規則強化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效地規避監管空白、監管重復、監管力量分散誘發的各項弊端。
2.合理分配金融規則制定權的適應性監管
為更好地滿足金融市場發展的需求,金融機構所制定的金融規則需要突出動態化、實時性、適用性的特點,要促使金融規則更加的靈活、強化金融規則的前瞻性,從而更好地應對金融市場的各種變化。適應性監管,強調在金融科技創新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日益嚴重情況下,在保障金融法律規則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金融監管機構需要隨時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動情況獲取相關信息,在制定金融監管規則方面金融監管機構享有比較大的自主權。如,科學合理地制定內部規則的自主權。為推動適應性監管有效的實施,需要科學合理的對金融規則的制定權進行分配[4]。
(1)需要科學合理地分配立法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間的規則制定權,由立法機構制定需要長期保持穩定的金融規則,對于不影響金融市場變動的,但是發生的頻率又比較高的內容需要進行詳細的、明確的規定。如,制定金融監管體制、基本的權利和義務、處罰機制等。由金融機構根據金融市場和監管過程中的反饋信息,科學合理地調整相應的金融規則。例如,金融監管的業務范圍、金融監管的技術性監管措施與手段、各類監管的比率等。
(2)需要科學合理地分配金融監管機構和被監管機構間的規則制定權,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制定金融監管過程中的最低監管要求,促使各被監管機構之間能夠公平競爭,但是缺乏監管的針對性和差異性;被監管機構需要在符合金融監管規則的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和實際發展的需求,不斷地完善金融監管規則,提高監管的要求,強化對金融風險的管理、控制與防范。
3.以數據驅動的監管科技
金融機構在監管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監管科技,更加有效地解決越來越復雜的監管問題。監管科技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嚴格地遵守監管機構的相關監管要求,強化對各類風險的管理與控制。例如,運用計算機模型、相關的算法、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對金融市場的變動情況,對金融行業的發展和運營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實時的監測、前瞻性的管控,從而系統化地監測各類風險問題。
(1)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相關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從而實現對基礎數據信息的即時收集,實行實時的金融監管。促使金融機構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的判斷更加及時、客觀和準確,促使風險的應對能力和風險的解決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降低風險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
(2)通過金融科技有效地將金融監管的規則融入到被金融監管機構的業務信息系統當中,從而更加實時化地、更加準確地反映金融行業的問題,這要比事后監管能取得更好的監管效果,也能提高金融監管的服務效率。(3)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促使金融監管機構更加快速地采取調查行動,并作出監管決定,促使金融監管措施更具有系統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促使金融效率不斷地提高、金融產品更加豐富多樣,但是金融行業面臨的風險問題會更加突出。金融行業在發展和運營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金融風險的成因,要不斷地創新和調整金融監管。通過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的風險監管機構,采用適用性監管、試驗性監管等監管模式和方法,有效地應對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化、金融風險頻發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應對金融市場中的各種變化,推動金融行業更加穩定、有序、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海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數據監管模式構建[J]科技與法律,2020,(01):68~75.
[2]王博文.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研究[D]吉林大學,2019.
[3]趙延榮.淺析互聯網科技背景下金融創新的監管對策——以P2P監管為例[J]江蘇商論,2018,(11):27~29.
[4]周仲飛,李敬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監管范式的轉變[J]法學研究,2018,(05):3~19.
作者簡介:
寧麗敏,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