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摘 ?要:當前以課程和教材改革為標志的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習的目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如何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是貫徹新的課程理念、實施物理課程標準的關鍵。
關鍵詞:教學方式;預習提示;課堂展示
新課程標準已頒布多年,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成為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我校教研組針對當前教學改革的形式,結合自己學校的條件以及對教學實踐的體會,大膽的提出“預習—展示”型教學模式,并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真正實現了教學方式的轉變,實實在在的落實探究教學的理念,通過近兩年的嘗試,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預習—展示”型教學模式又稱為“雙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一半教學形式在課下,進行有指導性的“預習”,一半教學形式在課堂上“展示”,通過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和形式,把課內外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一節物理課分為課內、課外去進行。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讓學生課外(有一定價值的探究實驗設置在課堂上)在“預習提示”的指導下自學,即“先學而后教”。
一、預習
在每節課前首先制定“預習提示”,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總體上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1.“非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議議”主要以思考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性的指導,有的思考題附加一定的指導性提示,確保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正常的進行閱讀;有的閱讀指導中附加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深化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學世界”和“STS”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歸納總結其介紹的內容,或給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供思考,這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2.“實驗性”內容的預習指導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讓學生利用身邊物品自制儀器或鼓勵學習小組借用儀器,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去實驗、探究。有時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換成可利用身邊物品去觀察和探究的實驗,而課本上的實驗變換成猜想、解釋與討論性的實驗,這樣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預習性。
3.相關練習性的指導
教材中的“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原則上由學生預習時完成,這是有難度的,但若對不同難度的試題進行相應的提示,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有的練習題來自生活,鼓勵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走向社會甚至網絡去調查、去了解,提高了學生對“從生活中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的認識。有時在“預習提示”中還補充一定數量的針對性練習,可作為預習反饋。
對于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存在的疑惑,或有什么新的發現,建議學生記錄下來供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預習提示”中還讓學生對預習內容進行簡要總結,發表自己的感想和學習心得,從一定角度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關注了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展示
課堂展示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歷程,教學時盡可能的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和實驗探究的展示。
對于教材中的各種實驗,大多讓學生來展示,講解其實驗方案,演示其過程,總結實驗結論。在展示和互動中,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通過探究的“切磋”、學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激發了學生對探究的再次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是組織者、合作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語言表達能力,滿足了學生的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練習題和補充的針對性練習,我們大多采用學生作業展示或師生討論的方式來完成,當堂處理練習。課前由于學生通過自學已基本掌握了書上的知識,所以教師真正講解的東西不是太多,這樣一節課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預習—展示”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關鍵在預習,預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通過教學的不斷總結和反思,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加強“預習提示”的設計
1.“預習提示”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初次嘗試應注意將預習提示“細化”,加強對預習的指導,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規律使預習停滯。
2.要鼓勵學生嘗試做預習筆記,找到新教材的重點和預習中的難點,這樣課堂學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帶著預習中的疑問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學生。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思路不同與一般的教學思維,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將“備學生”與“備教材”有機的聯系起來,讓“預習提示”的設計方案更進一步的接近學生的思維,讓課堂展示的教學設計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強合作學習
加強合作學習是“預習”實施的關鍵。學校定期開放實驗室要落到實處,學生可以學習合作小組為單位,向實驗室借用常用儀器課外自主實驗與探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預習與討論、實驗與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躍學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學習的經驗和機會,使學生在獲得自我可能性認識的同時,又能通過合作與交流,學到他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發覺或發現的自我潛能,培養自信心。
三、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
遵循新課程標準“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要對學生的階段性考試、探究與創造能力、課堂教學表現能力等綜合評價,形成對某個學生本階段或本學期的整體評價,激發學生對“預習—展示”型教學模式的積極參與意識和熱情,使這種教學模式能順利的實施。
“預習—展示”型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之初備受同行的質疑,實質上反映了以發展為價值趨向的現代教學文化,和以接受為價值趨向的傳統教學文化的沖突。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首先要弄清學生的學習規律有哪些,其次要弄清學習材料及教學目標是如何與學習規律相匹配的,同時還要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環節,與相應的學習規律結合起來進行設計,體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創設學生全身心積極參與的充滿情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成功學習的體驗,激發其自信心、成就感和學習欲。
參考文獻
[1] ?王澤農 《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法》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2] ?王瑜 《給物理教師的101條建議》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初中物理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4] ?白秀英 ?王較過《初中物理有效教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
[5] ?閻金鐸 郭玉英《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