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
摘? 要:新時期,如何有效地培育和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社會關注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同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本質上來講,社會責任感集中反映了個體對國家、社會的價值取向。總體來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內化于心,還需要外化于行。對此,高校在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當中,要加強模式創新,高度注重大學生服務區域社會的實踐探索。該文提出了以志愿服務為載體來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思路與方法,著重于就其重要意義及培育路徑展開了詳細論述和探究,
關鍵詞:志愿服務?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培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5(c)-0243-02
1?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
志愿服務之所謂能夠成為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是因為二者間存在著高度的契合性與關聯性。概括來講,志愿服務能夠保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內容,能夠擴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路徑,能夠檢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效果。
1.1 志愿服務能夠保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內容
志愿服務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二者間存在高度趨同的價值理念。志愿服務既強調了大學生的主體性,也有助于大學生在切身參與的過程當中逐步養成社會責任感。也就是說,伴隨著志愿活動的逐步推進,可以使學生由最初的被動參與,在志愿精神的不斷引領之下,使得原來的無意識狀態逐步升華與轉化為自覺而主動的參與意識及行為。
1.2 志愿服務能夠擴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路徑
當代大學生不僅樂于追求個性解放,而且個性鮮明。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局限,并不能夠有效地引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而志愿服務作為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能夠擴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路徑,其中所涉及的社區服務、公益服務等諸多領域,都可以成為大學生服務社會、培育自我的有效平臺。與此同時,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過程當中,基于豐富多樣的形式,也能夠激發其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這正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得以形成的重要條件。
1.3 志愿服務能夠檢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效果
如果說傳統模式下以課堂教學為主所進行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能夠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內化與心,那么志愿服務則是將這種社會責任感外化于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而這種外化于行可以說更為必要和重要。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自愿性活動,是大學生開展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方式。在志愿活動中,能夠檢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效果,克服大學生存在的認知障礙。
2?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2.1 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大學生是中國青年的優秀代表,也是未來推動國家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由此,當代大學生不僅僅要有扎實的學識,還應要勇于擔負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而這種認知的形成除了來源于課堂校園,還需要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是實現。而其中,志愿服務活動既應是大學生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當中,是以自身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表現,也能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新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2 是大學生培育健全人格的關鍵
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當中,有助于不斷地充實自我精神世界,提升自我道德認知,完善自我道德體系,進一步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崇高理想。與此同時,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也能夠加強社會責任認知,磨練自我道德意志。可以說,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是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
2.3 是大學生勇擔歷史重任的前提
大學生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也是國家進步與民族復興的希望。然而,對于尚未進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缺乏的是實踐的磨練,社會責任感也只處于思想認知的范圍當中,而并非上升為人生信條或崇高堅守。對此,基于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培育社會責任感的體驗式方法,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實現自我責任感與國家、社會責任感的有機結合,能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3? 培育路徑
3.1 完善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體系
完善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體系,旨在保障大學生能夠有序、有效地參與到志愿活動當中,進而實現志愿服務更好地服務地方的同時,有效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體系的完善,應著眼于以下3個方面:(1)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機制,也就是說在志愿服務活動實踐之前,高校要對所招募的大學生志愿者進行統一而專業的培訓,具體形式可由各系領導牽頭,由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教師)組織,以主題講座或者是班會討論等形式來進行,具體內容應包括志愿服務的基礎知識、技能、禮儀等開展專業化培訓;(2)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經費保障機制,高校除了要提供并設置專項資金用于大學生志愿服務以外,還需要適當引入社會資金;(3)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評估機制,著重于就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當中的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表現及創新能力等進行評估,對表現優異的大學生應給予物質與精神獎勵。
3.2 整合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協同作用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應著眼于大學生對區域社會的實際服務來進行。對此,就必須要整合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協同作用,積極創建以學校為主導,家長及社區主動參與的協作機制。對此,高校要加強與家庭、社區間的聯系與溝通,共同協商來制定出具體的計劃安排,保障志愿活動項目可行、有實際價值的同時,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的相互銜接與三位一體的共同支持,以此來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
3.3 加強特色品牌項目的建設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品牌項目的建設,既是社會責任文化的得以廣泛傳播與推廣的內在要求,也是持續、穩定而有效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當然,特色品牌項目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這依賴于多方參與的共同努力。而其中,主要還是大學生自身,一方面要注重責任自覺,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著重于大學生自身使命感與責任感的提升;另一方面還需要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技能和創造性,以此來提供良好的志愿服務品質。
總而言之,以志愿服務為載體來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新時期高校探索大學生服務區域社會實踐重要方向,是高校實現育人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高校大學生勇擔歷史重任的關鍵。今后,應圍繞志愿服務的內容及形式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與更為有效的實踐,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 袁博.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探究[J].現代企業,2019(11):118-119.
[2] 蘭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途徑和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59-60.
[3] 王程.實踐育人視閾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體系構建[J].商洛學院學報,2019(10):86-87.
[4] 石麗娟.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N].安徽日報,2019-10-29.
[5] 雷榮珍,王永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J].才智,2019(9):93-94.
[6] 黃永徽.論大學生志愿服務人才培養機制完善[N].中國旅游報,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