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關鍵詞:中國 ?農村經濟 ?社會結構 ?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全球化與信息化的不斷沖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都取得了較大騰飛,這也帶動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優化調整,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人民逐漸擺脫貧困,生活水平穩步提升。但同時,農村地區的發展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一方面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造成了農村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出務工,造成了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頻發,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嚴重制約了農村地區的發展步伐。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各級政府與相關單位也在不斷進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調整與轉型,以期為農村地區的穩步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的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呈現出了地區間的嚴重不平衡,這就導致我國城市與農村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形態發展呈現出嚴重的差異性,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是在特定時期、特定模式下的經濟社會轉型,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呈現出以下特征:
首先,農村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從原本單一的集體經濟轉變為了以農民經濟、集體經濟和新經濟模式三種模式并存的模式,其中農民經濟目前仍是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主要形式;其次,從傳統的農耕為主導的農村經濟社會結構,逐漸向農業-副業相結合的結構進行過渡,各種新農業形式的大量涌現,給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帶來了多元化的發展,改變了落后的農耕模式,實現了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注入了全新活力。再次,農村經濟社會結構逐漸向社區形式過渡,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傳統農耕為主導的集體經濟逐漸向社區形式發展,帶來了農村地區文化、教育、產業等多方面的發展。
(一)生產結構的轉型
首先,主要勞動力的變化,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大量的農村主要勞動力融入城市,造成農村地區從事生產活動的主要勞動力成為了婦女、老人和兒童為主的留守群體,且從事生產活動的主要勞動力的年齡逐漸增加,呈現中、老齡趨勢。
其次,生產結構從農耕向多種生產經營模式過渡,隨著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傳統的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受到了較大沖擊,加之大量農村人口的外出務工或經商,農村地區的生產結構已經由農耕逐漸向多元化的產業模式轉型,養殖、加工等多種經營模式已經成為了農村地區主要的經濟來源。
再次,農業產業的GDP總值在我國整體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雖然農業產業仍舊是我國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逐漸多元化的角度發展,加之農村地區的城市化發展不斷向前推進,造成了農村地區GDP份額的下降趨勢。
(二)人口結構的轉型
首先,農村地區的人口增速不斷減慢,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改變了農村地區人口增長過速的情況,農村地區的文化與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農村人民的認知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減緩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資源等壓力,但人口結構整體仍呈上升趨勢。
其次,農村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隨著大量青壯年的外出務工,造成了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現象較為嚴重,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現象較城市更為嚴重;此外,由于部分農村家庭在生育方面對性別的偏好,造成農村地區人口性別失衡的現象較為嚴重,影響了我國人口結構的均衡性。
再次,農村地區的家庭結構較以往發生較大變化,傳統的農村家庭結構,呈現出以村為單位的集體式聯合家庭,一個村中的各個家庭之間往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生產和生活方式也以集體式為主,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和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我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結構已經由集體模式逐漸向小型化過渡。但同時,由于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性的加強,也造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非婚生兒童等社會問題的頻發。
(三)社會階級的變化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政治為主體的社會階級分層逐漸消解,農村人民的地位不斷提升,從傳統的以政治劃分階級的模式逐漸向以職業和經濟水平為標準的社會階級劃分模式過渡,出現了富裕型、小康型、溫飽型、貧困性等不同階級的劃分,同時存在著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的現象。
其次,農民的社會角色更加復雜和多樣,在農村經濟社會結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農村的社會角色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很多農村既承擔著農業耕作的農民身份,又承擔著外出務工的農村工的身份,身兼農民與工人兩層角色;另外,還有部分經商、搞個體養殖、加工等職業的農民,也承擔著復雜的社會角色。
(四)流動機制的轉型
首先,農村地區的開放程度增加,帶來了農村人口流動的頻繁。我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的發展步伐不斷加速,國家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鼓勵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以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這就帶來了新型生產經營模式的出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小型承包制經營的出現,農民工進城、鄉鎮企業建設等全方位的發展帶來了農村地區人口的流動和交融,實現了那個農村地區的開放和自由程度的不斷增加,給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收入提高提供了廣闊的機會。
其次,人口流動的方式更為多樣,隨著農村地區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傳統的以村為單位的閉塞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被改變,給農村人民帶來了更為廣泛的就業機會和方式,跨省、跨城市的人口遷移,大量農村工進入城市定居,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農民工返鄉創業等現象,體現了農村地區的文明與發展程度的提高,也反映了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方式的多元化轉型。
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整體影響十分巨大,我國的農村階層人數眾多,要實現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離不開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我國的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仍處于不斷發展的進程當中,未來也將不斷向更加多元化和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羅光華.十三五視角下的農村經濟結構性分析[J].農業經濟, 2017(10):33-35.
[2]牛豆豆,寧凌.淺析農村治理模式社區化轉型的內源性動力[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7(0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