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開發性金融 ?走出去 ?業務模式 ?建議
開發性金融是中國特色的支持發展的金融,起源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服務于中國經濟建設發展與轉型。開發性金融在中國的成功實踐,是國家開發銀行在中國的成功發展,其在中國的業務模式總結為“政府選擇項目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市場出口”。這套實踐中總結出的模式,使得國家開發銀行有效服務了中國近20年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持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資企業“走出去”的強烈需求推動了國家開發銀行海外業務發展。2005年,國家開發銀行派出首個海外工作組,開始探索開發性金融服務“走出去”的業務模式。通過十五年的國際業務發展,國家開發銀行秉持開發性金融理念,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實施差異化的支持與服務政策,有力的支持了中資企業國際化的發展。
經過20多年的成功實踐,國家開發銀行總結出了“政府選擇項目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市場出口”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業務發展模式,然而,若想在支持“走出去”業務中將該模式直接復制,存在一定的困難。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國家開發銀行在推動政府項目選擇過程中,操作風險相對可控。然而,國家開發銀行在與國外部分國家通過“政府選擇項目入口”合作選擇項目時,需要直面問題。合作項目的最終確認往往是多方利益角逐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未來實施的經濟效果,使得項目風險提高,這與該環節在中國實施的情況截然不同。其次,第二環節“開發性金融孵化”在中國實施時,是充分將政府信用轉化為地方建設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中補齊“信用建設”的短板,以“信用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國家開發銀行能夠得到各級政府部門有力支持,通過“融智”幫助政府優化制度建設,通過“融資”助力政府提升財政信用水平。通過“開發性金融孵化”,銀政間合作不斷磨合,經濟發展、制度優化與信用建設互促共贏。第三,在開發性金融逐漸實現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有機銜接后,引導商業性金融逐步入場。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最終實現開發性金融項目市場化出口。
為此,因國施策,按照一國一策模式開始調整開發性金融國際合作的業務模式,按照國情的不同,以不同的業務模式服務中資企業更好的發展走出去業務。
在發展國際化業務的初期,國家開發銀行合作的對象主要是亞、非、拉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其主要方式沿襲了在國內的模式,即首先積極推動與發展中國家政府部門的直接合作,然后與當地政府尤其是主要負責規劃、基建、民生等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辦公室,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機制,最后,篩選項目共同推動業務發展。
針對上述困境,國家開發銀行調整工作思路,加強與當地政府、當地金融機構以及多邊金融機構合作,將“開發性金融孵化”調整為“中資企業海外項目培育”;以雙邊、多邊的地區發展規劃合作為切入口,充分對接發展中國家資源優勢和中國制造優勢,將“市場出口”調整為“中資企業走出去與當地政府、當地市場合作入口”,搭建中資企業與發展中國家政府合作的橋梁。
以印尼雅萬高鐵建設的項目為例,國家開發銀行通過開發性金融搭建印尼經濟發展和中國制造“走出去”之間橋梁,一方面助力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印尼“海洋強國”戰略的對接與融合,另一方面融資、融智支持中國鐵路成功承建該項目,將其打造成為我國首條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去”的高鐵項目。該項目的成功實施是國家開發銀行通過“流程再造”實現了開發性金融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發展的示范性項目。此外,國家開發銀行積極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建裝機累計容量近2200萬千瓦的各類電站,引導中國制造幫助當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動能,另一方面,支持文萊恒逸年加工800萬噸原油石化項目等產業項目,引導中國制造優勢完善當地產業鏈條,提升當地工業化發展水平。
由于中資企業的海外業務發展高度依賴中資金融機構的支持,導致了雖已經過20多年“走出去”業務的大發展,中資企業仍在經營管理的國際化程度和資金融通的國際化能力等方面表現得十分弱勢。與中資企業在發達國家開展的“走出去”并購投資所不同,中資金融機構尤其是中資銀行“走出去”顯得更加低調與審慎。
2000年以來,中資銀行不斷加大海外業務投入并加快海外分支機構設立,海外業務比重明顯提升。這使得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既要作為境內機構的結算代理行開展低風險業務,又要在受到屬地資本金和人員規模約束的不利條件下,作為屬地中小銀行實施屬地化風險經營與管理。即當中資企業從境內發起海外業務時,境內商業銀行基于企業長期信用判斷及海外業務前景給予金融支持。而當中資企業完成海外子公司的收購或者投資后,由于屬地化風險評判和資本金規模限制,海外機構往往無法及時提供中資企業在海外發展時急需的后續金融服務。由此可見,此種經營模式割裂了中資銀行對中資企業境內外風險與信用的整體評判,難以滿足企業在海外發展的需要。中國金融國際化的制度性短板,對于中資企業的“走出去”業務,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各類并購和投資業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針對上述問題,國家開發銀行多維度探索新的模式。首先,與中資商業銀行、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多邊金融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區域重點商業銀行等搭建全球化的金融服務平臺。其次,幫助中資企業獲得所在國銀行尤其是所在國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中資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深化了中資企業與當地金融機構資金合作的程度。第三,通過補充資金、分擔風險等模式,擴大中資企業在當地商業金融機構的授信規模,以便利于服務中資企業的本地化發展。
近年來,國家開發銀行成功擴展與各國金融機構廣泛合作,互利共贏、風險共擔,向“一帶一路”沿線金融機構累計授信1034億元等值人民幣,有效促進了雙邊經貿合作、重點項目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聯合金融同業共同支持三一、徐工、中車、華為等一批企業在海外并購與投資業務。
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新常態,與此同時,中資企業“走出去”業務發展的重點也逐步發生變化。經濟新常態下,開發性金融必須逐步調整業務模式,提升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的能力。
第一,繼續加大開發性金融與中資金融機構的海外同業合作,提升“走出去”業務的金融服務能力。開發性金融機構應該繼續推廣成功經驗,建立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合作機制,將開發性金融在項目開發培育和中長期資金方面的優勢與中資金融機構海外屬地化管理、風險控制與結算代理方面的優勢相結合,既提升“走出去”項目風險防控能力,又能更全面的服務“走出去”業務的金融需求。
第二,促進中資企業“走出去”業務與屬地國經濟發展的正向融合。經濟新常態下,開發性金融應更加注重項目經濟效應之外的社會促進作用,因此,分析篩選時,應優先考慮該項目對于屬地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其次才是項目自身的經濟可行性,如綠色、可持續性產業“走出去”,或者符合屬地國經濟發展的“走出去”項目等,都應是開發性金融的扶持重點。這種方式,既能扶持中資企業國際化發展,又能促進屬地國經濟增長,推動項目屬地國與中國經濟的正向協同。
第三,不斷加強中資企業“走出去”業務的全球競爭力。重點支持頭部企業參與重要資源、重點行業的全球化布局,引導頭部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進而實現全球范圍的產業優化、調整與轉移。在發展中國家,重點支持中資企業產業園等經濟聚集體的建設,實現由頭部企業帶動的優勢產業鏈整體“走出去”。在發達國家,重點支持研發中心的建設,借助外腦實現中資企業的提質升級,不斷加強中資企業“走出去”的市場競爭能力。
隨著中資企業“走出去”業務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深入開展,開發性金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和調整,服務中資企業在新常態模式下積極投身全球化布局,推動中資金融機構加大境外投融資力度,不斷提升項目所在國與中國經濟的契合度,定制化的推出開發性金融服務策略,切實服務雙邊及多邊經貿,使之繼續成為服務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小五.陳元.開發性金融的理論沿革、屬性與發展[J].開發性金融研究,2019(03).
[2]孫國峰.信用貨幣制度下的貨幣創造和銀行運行[J].經濟研究,2001(02).
[3]陳進.劉曦子.開發性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及國際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6(12).
[4]林明星.中資企業并購德國中小企業內在成因及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