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穎

摘 要:隨著A股市場各大指數的持續波動,近兩年因高比例股權質押出現的上市公司股東被動減持潮對行業影響較大,股票質押業務備受市場和監管層關注。2018年股票質押風險爆發,2019年正式實施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上市券商財務報表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披露信用減值損失,券商將基于前瞻性視角去計提資產減值。如何持續做好股票質押減值準備計提工作,確保券商披露的財務報表真實準確成為市場關注點。同時對券商自身業務標準及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與挑戰。
關鍵詞:股票質押 ?減值準備 ?風險監控
券商股票質押交易于2013年6月啟動以來,在解決上市民企融資難、融資貴方面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而近年來多家券商紛紛踩雷股票質押業務違約,該業務的高風險逐步暴露。2018年起,為防范行業風險的發生加之資本市場行情因素的影響,證券行業嚴控股票質押規模、嚴把風險關,不少券商陸續對股票質押業務計提減值準備,個別上市券商也因大量減值準備的計提拖累了公司整體業績。
(一)股票質押業務的由來
股票質押是指個人或企業將持有的證券(主要為股票)作為質押品,向券商、銀行、信托等機構借款,到期后歸還借款解凍質押證券的一種行為。在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背景下,股票質押業務經歷了由銀行、信托參與的上市公司股票場外質押到如今的以證券公司場內股票質押式回購為主,各市場主體場外質押為輔的發展過程。股票質押式回購這種融資方式是發生在證券交易所,根據交易所適用規則,在符合適當性管理規定的前提下,通過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進行,最常見的是上市公司股票質押融資。
(二)股票質押業務參與人
股票質押業務作為一種變相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方式,通過名股實債的非標授信業務模式為資金需求方提供貸款。政策層面主要是出于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的考慮而鼓勵股票質押業務的發展。
股票質押業務資金融入方是一般是上市公司的股東,他們出于為公司籌集經營周轉資金而將持有的股權轉讓給出資人,資金融出方通常會對融入方對資金需求的真實性及其信用資質進行審查。資金融出方主要是證券公司自有資金,以及其或資管子公司管理的集合資產或定向資產管理客戶,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管理的公開募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不得作為融出方參與(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參照適用)。
(三)股票質押業務的分類
股票質押業務分為場內質押和場外質押。場內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需通過交易所系統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結算),由中國結算登記融入方的證券賬戶對應標的證券的質押狀態,質押融入資金經過證券公司資金賬戶,而后通過銀證轉賬系統轉入融入方的銀行三方存管賬戶完成資金的交收。場外質押融資雙方或融資方與第三方出質人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合法登記機構(中國結算、市場監管局)申請質押權利登記,未通過兩市交易所質押回購系統辦理質押交易申報,例如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2018年5月,為防范券商場外質押風險,證券業協會全面叫停券商場外股票質押業務,券商一般從事場外質押規模較小,影響較小。
(一)股票質押業務會計確認
券商通過自有資金進行股票質押業務時,撥入資金至登記結算公司,借“結算備付金-自有備付金”,貸“銀行存款-公司存款”,開展股票質押業務時借“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股票質押回購”,支付給交易所的費用借“手續費及傭金支出”,貸“結算備付金-自有備付金”;在待回購期間,按照合同約定金額乘以規定利率于每月末計提當月利息收入;業務結束時,回購金額計入結算備付金,扣除相關費用,沖減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和應收利息后的差值按照實際利率法在待回購期間攤銷確認為利息收入。
當股票質押違約時,券商可以按照約定處置質押標的證券。當標的證券處置所得高于應付金額及相關交易費用時,券商可將標的證券解除質押登記并把余款歸還客戶。當標的證券處置所得低于應付金額及相關交易費用,則公司處置標的證券凈額,按照償還股票質押回購款,已計提利息和違約金順序結轉賬務,未償還款確認為融入方的債權,并根據與融入方的后續約定或仲裁、判決結果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確認無法收回的計提相應減值。
(二)股票質押減值準備
財政部于2018年12月發布的新金融工具準則中關于金融工具減值有了新的規定,證券公司的金融資產減值以預期信用為基礎,開展股票質押回購等融資類業務形成的資產進行減值處理并確認信用減值損失。2018年已有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12家A+H股券商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境內上市券商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新舊準則主要區別是新準則下明確預計未來現金流要包含尚未發生的預計信用損失,新準則下的損失計提更加充分。
在預期信用損失法下,減值準備的計提不以減值的實際發生為前提,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確認的減值準備是以未來可能發生的違約事件造成損失的期望值來計量。根據合同應收的所有現金流量與預期收取的現金流量之間的差額的現值來確定預期損失。會計處理計提減值準備時借“信用減值損失-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貸“減值準備-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三)預期信用損失的確認和計量
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券商結合前瞻性信息,以單項金融工具或金融工具組合為基礎評估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結合損失發生的可見證據采用“三階段”減值模型分別計量其損失準備、確認預期信用損失。券商判斷信用風險參考的前瞻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融資方人違反合同約定支付到期本金和利息、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的嚴重惡化或者面臨破產重組、已經發生或者預期的內外部信用評級嚴重惡化等。以金融工具組合為基礎進行評估時,券商可基于共同信用風險特征對金融工具進行分類,例如逾期信息和信用風險評級。
對預期信用損失的計量需要綜合考慮違約和不違約的結果而確定的無偏概率加權平均金額、貨幣時間價值以及在資產負債表日無需付出不必要的額外成本或努力即可獲得的合理且有依據的信息,不可直接觀測,其計量在本質上基于判斷,故任何預期信用損失的模型都存在計量不確定性,這也增加了計量信用損失減值的難度。
從2019年各家券商相繼披露的年報來看,新金融工具準則下信用減值損失金額值得關注。本文選取了京滬深等地區不同規模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上市券商作對比,根據其年報數據加以分析。
(一)股票質押業務形成的金融資產規模
2018年以來,券商股票質押回購風險持續暴露,多家證券公司開始收縮業務規模,2019年券商持續壓縮規模,尤其是中小型規模券商降幅最大。全行業從2018年末的1.17萬億,下降至2019年末的0.86萬億。
(二)信用減值損失占比情況分析
上圖顯示,頭部券商如中信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收入4.38%,比2018年5.88%有所下降。大中型券商代表國泰君安和光大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收入比2018年的有所增加,分別是6.84%和12.65%。小型券商如中原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金額占營業收入比例接近15%,信用減值損失不同程度上拖累券商的整體業績。從信用減值損失對營業支出貢獻方面看,中小型券商的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支出比例較高,光大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支出的17.65%,中原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支出的15.48%。新會計準則下報表項目新增“信用減值損失”專門對金融資產減值情況加以列示,信用減值損失大部分是由于股票質押減值損失產生,股票質押業務風險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券商對預期信用損失評估及確認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將直接影響財務報表的信息質量。
2019年,各地監管部門加強了場內股票質押的監管與現場檢查,對展業不合規、內控制度不健全、風險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依法從嚴處理。證券交易所也相繼對部分證券公司發出問詢函,要求其對股票質押業務開展情況和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等情況回復說明。
監管部門對轄區內券商開展股票質押減值準備計提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議:
(1)券商判斷減值因素時應首先判斷第一還款來源,判定債務人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時應多視角考慮,對預期損失的預判要有實證支撐。
(2)預期信用減值模型的參數設置方面應體現與股票質押信用風險的強相關性。
(3)評估擔保品現金流時,應充分考慮擔保品是否存在限售情況、流動性、集中度、處置周期等因素對擔保品實際可變現能力、金額納入評估和考慮因素。
(4)在會計處理上,券商將股票質押違約合約重分類至“應收賬款”,導致現行“股票質押回購融出資金減值準備”未全面反映股票質押業務的減值準備規模。
股票質押業務主要面臨經濟基本面、市場隨機因素、政策層面的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客戶信用導致的違約風險、處理過程中涉及限售股、停牌、司法凍結、減持規定等賣出限制,證券公司走訴訟程序追償,投入人力成本,還存在涉案金額能否收回等變現風險。券商應該提高自身的風控能力,制定應對風險的措施:
(一)認真落實監管政策
券商當前股票質押業務潛在的風險不容小覷,存量業務規模雖然有所壓縮,但前期業務開展相對粗放,疊加經濟下行壓力,減持新規,以及券商處置手段有限,風險集聚在券商內部,化解仍需周期。當前券商應認真落實監管政策要求,確保股票質押穩妥處置風險。
(二)權衡股票質押業務風險和收益
相較于投行等業務,該業務門檻較低,獲利快且利潤率高,故成為國內很多中小型券商增收擴大規模的一項主要業務。高風險的股票質押業務也考驗著券商的風控能力。證券公司應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對股權質押業務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無論是前期盡職調查,中期風險監控還是貸后管理都應該審慎有序進行。同時應重視增量風險,再次拓展股票質押業務應優化模式探尋穩健發展,獲取最低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
(三)有效執行會計準則
券商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要求,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對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的減值進行會計處理與披露。建立合理的減值測試方法,預期信用損失的計提有理有據。
實體企業受外需拖累、產業鏈和資金鏈受到沖擊,股市下行風險依然存在,股票質押業務風險也未消除。未來券商股票質押業務風控從嚴是必然趨勢。
目前券商對于股票質押減值計提沒有固定統一的標準,且股票質押減值影響要素也非常復雜,券商或許會視報表業績情況在減值準備計提標準上進行調節。后續監管部門可以通過結果導向、問題導向來核查券商計提減值的客觀準確性。
參考文獻
[1]余芬. 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的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9(19).
[2]劉勝強,周肖. 預期損失法演進歷程分析及啟示[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