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保國
關鍵詞: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 ?績效審計 ?開展
(一)了解項目提出的背景
政府公益性項目投資多是為滿足社會公眾需要、經濟發展或制度體系的建立而進行的非盈利性投資。在執行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時,審計師首先要深刻了解政府提出公益性項目投資的社會背景、目標和意義,引導后續工作更多關注政府公益性投資的政策性、公益性評價,避免把項目績效評價變成業績評價。
(二)了解項目相關政策、制度及辦法
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的相關政策、制度及辦法是政府為了達到項目實施目標而制定的具體措施,具有強制性、規范性及可操作性,既包括項目主管部門制定的宏觀的、指導性的政策,也包括項目執行部門制定的微觀的、具體性的政策。
(三)了解項目的基本內容及實施情況
了解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的基本內容及實施情況,主要是了解項目需要建什么、實際建了什么以及建的怎么樣,主要通過查閱項目建設文件、項目報告、項目數據、各類報表等,以及向項目執行單位進行訪談了解。
(四)了解項目績效審計的相關要求
需要了解的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相關要求主要有:專業勝任能力要求,審計時效要求,審計報告要求,執業質量要求,職業道德要求。
(五)評估項目績效審計風險及專業勝任能力
基于前段調查與了解,審計師應對項目承接的風險及專業勝任能力進行評估,分析在政策把握、人力配置、時效要求、專業技能、報告結論等方面是否存在潛在風險或障礙,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和障礙提出應對措施。
(一)制定項目績效審計策略
項目績效審計策略制定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審計工作范圍
包括:審計對象,即特定的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審計范圍,即項目績效,具體指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一項績效指標;審計目標,即報告目標,具體指需要發表審計意見的項目績效指標實現程度、問題及建議等;審計工作涵蓋范圍:即審計工作涉及的各相關方面。
2、項目政策、制度及要求
包括:項目主管部門制定的政策、制度及要求;項目執行部門制定的政策、制度及要求;項目所處特定行業的相關政策、制度及要求;其他政府部門制定的非特定項目政策、制度及要求,例如財政部制定的關于專項資金的管理辦法、建設部制定的關于工程項目的管理辦法等。
3、審計工作時間安排
包括:審前準備及資料收集時間,現場審計工作時間,案頭資料分析、底稿整理及報告撰寫的時間,與各相關方面進行溝通確認的時間,對特定領域利用外部專家工作的時間,審計報告出具時間等。
4、影響審計的重要因素
重點審計領域:根據審計目標、審計指標體系及主要風險領域確定,主要有項目資金、項目質量、項目實施效果、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等。
主要風險領域:根據可能存在錯誤或舞弊風險的領域確定,主要風險領域多存在于項目資金、項目質量、項目管理等方面。
確定重要性水平: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的重要性水平體現在數量、質量及金額三個方面。數量方面,審計樣本選取要足以代表整體,對重要審計內容或事項要全覆蓋;質量方面,應根據項目相關政策、制度及標準來確定;金額方面,應根據項目投資、分部投資、單項投資等來確定。
5、審計人員配備
審計人員配備主要是要配備具有足夠勝任能力的項目負責人、主要審計成員及外部專家,并確定各成員在審計中的主要職責和分工。項目績效審計人員配備時,應考慮項目特點、工作分布、工作量及個人能力等因素進行優化配置。
(二)制定項目績效審計計劃
制定項目績效審計計劃主要是明確具體審計工作執行的時間、人員及需要執行的審計程序或方法,主要包括時間計劃、人員計劃及工作計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以根據項目績效審計的具體實施情況,作出適當的修正。
在開展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前,應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編制一套完整的項目績效審計工作底稿。底稿編制時應當圍繞項目績效評價目標,充分考慮可能涉及的各項因素、資料和程序,針對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一項指標分別編制。
某一單項評價指標的績效審計工作底稿應當包含以下內容:單項指標;審計目標或評價內容;標準分數;評價標準;評價方法;擬執行的審計程序;需要獲取的審計證據;審計方法;評價過程或記錄;評價結論;執行人及日期;復核人及日期;索引號;其他事項。
項目績效審計工作底稿不僅僅包括項目績效指標的審計工作底稿,也包括審計策略、審計計劃、數據表、分析表、調查表、勘察表、會議記錄、溝通意見函以及與項目有關其他資料、文件和外部信息等。
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總體上圍繞“目標”、“程序”、“證據”、“結論”四個要素進行,即:以項目政策為準繩,以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為線索,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做出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
(一)以項目政策為準繩,檢查項目實施的實現程度
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的最終目標是評價項目實施對項目政策的實現程度,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為政府完善項目管理、修正項目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二)以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為線索,逐項開展實質性審計程序
一套完善的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基本上涵蓋了需要審計的全部內容,通過層層細化的績效指標和評價內容,審計師可以清楚地知道需要執行哪些審計以及如何進行審計,配以預先編制的績效指標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師可以全面、有序和高效地針對每項績效指標和評價內容開展實質性審計程序。
(三)以項目績效審計報告為目標,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包含三層含義:完整性:以項目績效審計報告為目標,關注和收集與審計報告有關的所有證據;充分性:通過實施廣泛而有效的調查、檢查和抽樣,審計師所獲取的審計證據應能充分代表項目績效的整體情況,充分支持其發表的審計意見;適當性:審計師應當關注和確保審計證據來源的可靠性以及審計證據與績效指標評價的相關性,確保證據質量能夠實質性支持其發表的審計意見。
(四)以項目績效審計證據為基礎,做出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
審計師做出的項目績效審計結論必須基于完整、充分和適當的審計證據之上,并能夠抵制外部壓力與誘惑,摒棄個人偏好以及主觀判斷,以證據為基礎,做出獨立、客觀和公正的審計結論。
開展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必須結合項目情況和政策要求,充分了解項目環境,把握審計重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策略和計劃,同時結合行業準則的要求,編制完善的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恰當的審計程序,做出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2011.4.
[3]人民日報,如何推進政府績效管理,2013年7月3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