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娟
摘要:《紅字》是霍桑創作的彰顯女性主義的文學作品,其影響力在推進美國女性主義思潮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交織,卻從正面、反面凸顯同一女性人物的偉大與失敗,由此來探析霍桑在《紅字》中所秉持的女性主義價值觀。對男權的抵抗,從女性立場來表達強烈的自我意識,也暗含了霍桑的社會理想與政治主張。
關鍵詞:霍桑;《紅字》;女性主義
《紅字》發表于1850年,而在同一年,第一屆全國婦女權利大會在美國伍斯特召開,提出女性與男性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擁有選舉權、受教育權和財產權等。[1]《紅字》是霍桑的代表作,整個作品表現了對女性主義的吶喊與助威。看似對一個女性卑微地位的講述,實則是對女性主義的深度思考與揭示。[2]
一、《紅字》中對女性主義的正面塑造
(一)走向獨立,展現女性主義的覺醒
在走出監獄,走向示眾臺的這段路上,海斯特的堅毅與冷靜,讓所有嘲諷她的人,都感到一絲膽怯。她抱著“罪惡”的孩子,體態優美地走在陽光下,一改罪人的蒼白、憔悴與愧疚,帶著紅字的她,并未意識到恥辱,相反卻像是榮耀,向世人宣告,絕不做男性的附庸。在作品的開篇,海斯特被帶上示眾臺,因為她生下了不該生的孩子,因為她背叛了婚姻的“忠貞”。然而,海斯特并未像所有的罪人那樣緊張、膽怯,而是義無反顧地向男權社會發出挑戰。一個人獨自承受所有的痛苦,展現了女性的堅強與無畏。接下來的余生,海斯特將獨自帶著自己的孩子,遠離城市面對苦難的生活。胸前的紅字是一個女人的“恥辱”,女人們,會嘲笑她,男人們,會看不起她,就連小孩子,也會在大人的慫恿下,帶來不懷好意地輕蔑,這些難聽的話、惡毒的眼神,對于年幼的珠兒,更是帶來深深地傷害。海斯特沒有被世人的嘲弄而放棄自己,更是以辛勤地努力,養育著自己的孩子。她憑借擅長刺繡這一手藝,不僅有了生活來源,還時不時地接濟其他窮人。原本并不富裕的娘倆兒,卻還要幫助和救濟他人,而更為可笑的是,那些受她們接濟的窮人,不僅不感激,反而嫌棄海斯特是個“罪人”。海斯特的慈悲與仁義,并未消解她繼續周濟窮人的意志。在聽說法官要將自己的女兒交給他人撫養時,海斯特以不顧一切的信念,直沖進位高權重的大人家里,不管不顧,大聲請求爭取自己的權利,最后贏得了撫養權。這個被逼到絕境,卻絲毫不畏懼的勇敢女人,向我們展現了女性的獨立性。
(二)追求平等的愛情,昭示女性主義的自由
丁姆斯戴爾是受人尊敬的牧師,卻也是海斯特女兒的真正父親。在某夜的森林,海斯特與丁姆斯戴爾邂逅。在七年時間里,從未敢正大光明與海斯特見面的丁姆斯戴爾,卻與海斯特手牽手坐在了一起。海斯特在傾聽丁姆斯戴爾的訴說時,內心也在經受無盡地折磨,因為,她明白,眼前的人,是自己深愛的人,而在丁姆斯戴爾的身邊,卻有一個人,這個人曾是丁姆斯戴爾的朋友,卻是他的敵人。海斯特在忍無可忍地條件下,說出了齊靈渥斯就是自己的丈夫。曾經受人愛戴的丁姆斯戴爾,在這一幕變得無助而潰散,精神無法自持。海斯特面對這一窘境,內心突然閃出一個念頭“我們私奔吧!”在面對內心熬煎的痛楚時,海斯特果敢地做出“私奔”決定,展現了她生命里的不妥協與大無畏精神。丁姆斯戴爾在聽到這樣的決定后,雙膝是打顫的,他的內心是軟弱的,面對艱難、陌生的世界,獨自一人去冒險是何等的恐懼。與丁姆斯戴爾不同,海斯特的精神是自由的,七年來所受的苦與累,在被社會疏遠、擯棄的命運掙扎里,海斯特的血脈里,鼓蕩著浪漫、自由、無懼的信仰。從被標簽“紅字”的那一天起,她就變得無所顧忌,她輕蔑當時社會制度,更愿意與自己心愛的人,遠走他鄉。丁姆斯戴爾在慎重思考后,終于答應了海斯特的建議,兩個人約定,一同走向正大光明的未來。
(三)拒絕逃避,彰顯女性主義的責任感
海斯特與丁姆斯戴爾相約遠走高飛的決定,卻被陰魂不散地齊靈渥斯早已識破。丁姆斯戴爾雖然憔悴,但在等待遠走之日前,內心的快樂是激蕩的。他的雙腳緊緊磐在路上,身子昂起胸膛,沒有人知道,他快要解開心靈的束縛了。齊靈渥斯破壞了他們的私奔計劃,決絕的丁姆斯戴爾公開了與海斯特的秘密,認了珠兒。在大會上,面對萬千人,丁姆斯戴爾向人們坦白了深埋內心的秘密。他邀約海斯特、珠兒,說出了自己就是珠兒的父親,并心滿意足地死在了海斯特的懷里,卻得到了珠兒的親吻,內心的不安與詛咒得到解除。世人知道了真相,海斯特卻沒有再離開,她繼續做著針線活,住在小木屋里。得到心靈釋然的海斯特,人們也漸漸接納并認同了海斯特,海斯特用堅定的信念,慈悲的心,向著邪惡抗爭。海斯特作為一個女人,并未一走了之,而是以不逃避的執著,再次證明胸前的紅字,并未壓垮她。
二、《紅字》中對女性主義的反面塑造
(一)思想上的狹隘性
在霍桑的《紅字》中,海斯特是飽受恥辱的女性,如同印在胸前的“紅字”一樣,經受著世人的污蔑、輕視、惡語相加。海斯特雖然有挑戰世俗、挑戰權威的心智,但卻在當時的社會境遇下,手無縛雞之力的她,即便是面對嘲諷、辱罵,甚至來自小孩子們的傷人的話,卻恪守本分,無怨地生活。[3]霍桑的文字里,寫出了海斯特內心的波瀾壯闊,但在她的心里,對“女人低下”的認知,依然沒有突破。她明知道牧師可以住別墅,享受生活,但卻告誡平民要認清現實,順從生活。海斯特看到了“男性”高于“女性”的社會現實,承認了管理者可以放縱,而貧苦人卻只能嚴守清規。海斯特看懂了社會的不公平,卻依然靠辛勤地勞作,來獨立賺錢養家,撫養珠兒,她沒有把這些想法,擴散到受壓迫的婦女心中,不免陷入思想的狹隘性。
(二)行為上的軟弱性
海斯特的苦難生活,靠著針線活養家,她的隱忍,昭示了她在行為上的軟弱性。男人欺負她,女人嘲諷她,即便是小孩子,也要編著兒歌奚落她。她總是不置一詞。海斯特總是默默地承受一切,默默地與苦難相伴,即便是在最后,人們寬恕了海斯特,視其為天使,這對于海斯特本人,卻也只是傾聽。她對向她傾訴的婦女,表達自己的寬慰,卻期盼著光明,遲早會到來,她鼓勵更多婦女,抱定希望。事實上,這些話語,就像是麻醉藥,根本無法激發內心的抗爭精神。海斯特在生命的下半場,沒有成為維護女權主義的搖旗吶喊者,沒有去喚醒更多的婦女,站起來與男權社會去抗爭,更沒有堅定地一直走向獨立。海斯特選擇了傾聽,她將來自婦女的痛苦心聲,作為撫慰自我的“止痛片”,海斯特將這些苦難的生活,轉化為滋潤心靈的良藥,支撐著自己。但她并未將這些智慧與其他婦女分享,并未將這些受苦的女性,團結起來,實現女性主義價值的升華。
三、結語
《紅字》所塑造的海斯特,作為女性形象的典范,霍桑所倡導的女性主義思想,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在清教社會下,海斯特打破世俗,敢于對抗清規。她從小雖受清規灌輸,但卻勇敢地突破束縛。她生下了沒有名分的孩子,并未說出孩子的父親,獨自承受嚴厲的懲罰,毅然爭取撫養孩子的權利,突顯了海斯特對女權主義的堅定信念。第二,在霍桑的筆下,海斯特以個性化行為,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4]海斯特沒有參與女權運動,也而是獨自承受不公平的待遇,她以自己的努力、勤奮、勞作,來表達反抗精神,即便深陷窮苦,卻還要周濟窮人。霍桑的《紅字》,以凸顯女性的偉大,熔煉于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中,仍具有反諷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霍桑.紅字[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1.
[2]王春燕.《紅字》中霍桑的女性主義意識解讀[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149–152.
[3]余丹.從《紅字》看霍桑的女權主義[J].海外英語,2017(06):129–130.
[4]王璇.被壓迫女性的反抗——《紅字》與《白鹿原》中的女性角色比較[J].世界文學評論(高教版),2019(02):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