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債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您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鄭新立: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需求不足。隨著國外多地成為疫情的重災區,我國出口訂單減少,需求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凸顯。
面對這一挑戰,4月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積極擴大居民消費,加快推進投資項目建設”“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盡管一季度我們受到疫情沖擊,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全國上下同心協力,爭分奪秒,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是有可能的。
要完成今年的發展目標,必須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擴大需求特別是擴大內需上下大力氣。要抓緊落實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通過改革等各種措施,千方百計把蟄伏的發展潛能激發出來,使之匯聚成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新動能。
《債券》:可激發的潛能預示了經濟發展的空間,那么這些潛能來自哪里?
鄭新立:當前我國國民經濟中還存在著不少發展的短板,只要通過有效的宏觀政策加以引導,這些潛在需求就能變成現實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疫情帶來的挑戰正是補短板的機遇。現在我們不缺勞動力和資金,需要跟上的是政策。
擴大需求可以考慮去激發的潛能主要包括: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國內強大消費市場的形成,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精選“一帶一路”投資項目并加快建設進程等。如果能把這些方面的潛能都充分釋放出來,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任務就有了可靠保障。
《債券》:這幾個方面涵蓋了內需和外需,也包括了投資和消費。先從投資來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當前熱議的話題,請您詳細談談,新基建的內涵、作用和效果分別是什么?
鄭新立:國務院最近提出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包括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項重要工程建設。
這些工程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新需求提出的,是經過長期研究、精心謀劃和反復比較確定下來的,絕不是草率做出的決定。這七項工程符合當前和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內擁有較成熟的技術,具備大規模建設的條件,在建設資金和施工力量上也有足夠的保障。
從經濟效益來看,新基建在擴大內需中見效快、拉動作用大,既能拉動當期需求和經濟增長速度,更能給長遠發展增添后勁,應當擺在突出位置、有序扎實推進。
從工程的建成效果來看,這一輪工程完成之后,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可建成全球最先進的信息網絡和高鐵網絡,為發展數字經濟、實現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縮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我國的能源結構將得以優化,西部的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對改善東中部空氣質量、減少顆粒物排放起到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將有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我國城市群內部和城市群之間的交通將更加便捷,有利于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債券》:建設資金的來源也是市場普遍關注的問題,今年兩會提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對此您怎么看待?
鄭新立:有些同志擔心搞新基建會加大債務負擔,我認為這種擔心沒必要。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適當發債搞建設,我國有著成功的經驗。上世紀90年代末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債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效改變了經濟低迷的狀況,而且為進入新世紀后出現長達十年兩位數的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規模大了,財政收入增加了,償還這些債務就不會是多大的負擔。上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出現償債困難,這一輪新基建會比上一輪干得更好。
《債券》: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下一步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應重點推進哪些工作?
鄭新立: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體現在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村發展的不充分。貫徹落實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就是抓住了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有5.64億人,第一產業就業3億人,占全部就業人口的39.6%,而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11.3%,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全社會平均水平的28.5%。農業勞動生產率過低,是城鄉差距大的根本原因。而差距本身就是潛力。應當充分發揮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效能,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市場之間平等交換、自由流動,運用市場機制的強大力量,推動農村現代化和城鎮化,盡快使5億多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趕上全社會平均水平。
去年4月15日下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對如何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做出了具體部署。認真落實這一文件精神,將釋放出蟄伏于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發展潛能,也為資本提供新的機會。
具體來說,上述文件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三個允許入市”,即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我國村莊建設共占用17萬平方公里,農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是城市人均的3倍多。通過村莊整治,讓節余的宅基地市場化、資本化,就能吸引到大量資金和各類人才,為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如果能把這幾件事聯動起來,迅速推進,我國農業農村面貌將很快發生改變,由此激發出的巨大需求潛能,足以拉動我國經濟在未來十年內的持續中高速增長。
《債券》: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這些年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社會效益顯著。對于拉動經濟而言,生態環境建設能夠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呢?
鄭新立: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理念,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把環保產業打造為一大支柱產業,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需求。
目前,我國固體廢物(包括建筑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和綜合垃圾)存量已高達800多億噸,堆積和填埋占地約1400多萬畝,給地下水和環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隨著國內環保科技的進步和投資能力的增強,我們已經有條件逐步把這些歷史累積和新增的廢物轉變為寶貴資源。經初步測算,建設處理全部存量和增量固體廢物能力約需投資4萬億元,單廠建設周期為半年至一年,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產值4.1萬億元,年利稅2400多億元,未來十年可減少占地2600萬畝,新增就業240萬人,減少碳排放6億噸以上。可見,實施固體廢物再生工程,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將發揮積極作用。同樣,我國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這個項目做好了,可以降低大氣污染,減少以至完全取消石油進口。現在,相關的技術、資源、資金、市場、勞動力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政策。
發展環保產業,關鍵是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讓進行環境治理的投資能夠取得合理回報。我們大體上可以把環保項目分為三類,分別實行不同的政策:一是可從產生的經濟效益中收回投資并有一定盈利的環保項目,應交給市場,通過競爭機制引進投資者;二是能夠產生一定的收益但不足以補償投資的環保項目,應運用政府與企業等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通過招投標方式選擇投資者;三是只能產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投資者不能獲取經濟收益的環保項目,要由政府進行投資,或由政府通過協議委托企業進行投資,政府給予補償。總之,環保投資所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要通過精細化管理,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為環境治理找到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
《債券》:從我國經濟結構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主要拉動作用。但今年,我國的消費需求受到疫情的沖擊,甚至面臨著“消費降級”的壓力。如何在當前穩住消費,甚至充分挖掘出消費潛力?
鄭新立:我們先看一組數據。去年,我國國內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按平均匯率計算,折合5.97萬億美元。美國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23萬億美元。而去年我國GDP總量為14.4萬億美元,美國為21.4萬億美元。
從這一組數據比較中,我們大體可以得出以下兩個判斷。第一,與美國相比,中國居民能夠從經濟發展中更多受益。因為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41.5%)明顯高于美國(29.1%)。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從過去主要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主要依靠消費轉變,實現了消費、投資、出口的協調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宏觀經濟效益明顯高于美國。第二,與美國相比,我國市場消費總額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去年,美國人均市場消費額是我國的4.5倍。從反映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比重的恩格爾系數來看,我國為28%,美國為14%。
我國目前擴大居民消費的重點仍可放在住房和汽車上。讓樓市和車市活躍起來,就能帶動整個消費市場。近幾年,為了抑制房價上漲,許多城市采取限購政策。更好的對策應當是通過增加住房供給來抑制房價。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居住條件成為最大的需求,我們要盡可能滿足這種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重點解決住房困難戶和進城落戶農民工的住房。不少城市推出共有產權房、新市民租賃房等,這些做法值得推廣。最近,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聯合發文,允許全國十幾個城市郊區農民在自己的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建設租賃房,以增加城市住房供應。這項改革既能讓農民富起來,又能增加城市住房供給和平抑房價,改革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住房建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其他任何消費品所不可替代的。應允許各地政府大膽進行改革試驗,找到既能保持房市繁榮,又能保持房價穩定的辦法。
今年一季度,汽車銷售同比大幅下滑,疫情固然是一個影響因素,但地方政府的限購政策也阻礙了汽車銷售,全國限購汽車的城市已有十幾個。就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美國是我國的5.6倍。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減少汽車限購,這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導向。
此外,要積極擴大服務消費特別是公共服務消費。美國人均醫療、教育支出是我國的10倍。我們發揮制度優勢,贏得了戰疫的初步勝利。應當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增加投入,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加強防疫用品和疫苗藥品的研發并擴大生產,努力成為全球醫療用品供給中心。要大力發展網絡教育,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健全覆蓋城鄉乃至全球的物流配送網絡。
《債券》:疫情使得全球貿易面臨新的困難。前面您提到精選效益好的“一帶一路”投資項目,這可以給我國外貿帶來哪些機遇?
鄭新立: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已經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在互聯互通工程建設上已經取得重要成就,一批鐵路、公路、航空建設項目有序展開,沿線有11個港口、70個工業園區正在建設運營。在截至今年2月底的12個月中,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項目投資880億美元,同比增長17%;新簽合同1460億美元,同比增長20%。有智庫預測,未來十年,“一帶一路”項目總投資將達1.5萬億美元。“一帶一路”建設將為推動全球化做出重大貢獻。
當前,在我國周邊地區精選一批經濟效益好、建設周期短、帶動作用大的交通建設項目,加快建設進程,對于拉動出口和需求,促進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認為,加快面向孟加拉灣的第二海運大通道建設,應擺在優先地位。首先,應加快泛亞鐵路中線建設。這條鐵路沿湄公河流域,途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新加坡,沿線國家對我國友好,大部分國家產業水平與我國處于垂直分工狀態,經濟互補性強。其次,要加快泛亞鐵路西線建設,即沿孟加拉灣東海岸,從瑞麗經皎漂港到西哈努克港,這條鐵路可以拉動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最后,推進中孟鐵路建設,從騰沖到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和首都達卡。孟加拉國有一億多人口,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這條鐵路可拉動孟加拉國的發展。以上三條鐵路建成之后,再抓緊建設從廣西到云南沿邊的鐵路,把中南半島同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省連接起來。未來,中孟鐵路再向西延伸,就能連接上印度西部最大城市加爾各答,從而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劉穎?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