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郭子睿 陳驍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來商業銀行負債總量和結構的變化情況,分析了其中存款余額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和同業負債受到的影響,提出了商業銀行的應對建議,并基于此探討了未來貨幣政策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商業銀行負債? 主動負債工具? 金融科技? 貨幣政策
近年商業銀行負債總量與結構的變化
(一)商業銀行負債規模:增速普遍下滑,幅度有所分化
自2016年起,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監管趨嚴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負債增速整體呈下降趨勢。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負債增速的下滑幅度有所分化。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小型銀行負債增速降幅最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以下簡稱“國有大行”)負債增速降幅最小,股份制商業銀行2(以下簡稱“股份制銀行”)居中。
從各類型商業銀行負債占比來看,2017年以來商業銀行負債呈現向國有大行集中的趨勢。國有大行負債占商業銀行金融機構負債總額的比重從2017年末的35.4%提高到2019年末的39.2%。同期,股份制銀行和小型銀行負債占比均有所下降。商業銀行負債的集中化趨勢進一步凸顯了國有大行在負債端的優勢。
(二)商業銀行負債結構:存款占比震蕩下行,同業負債收縮明顯
商業銀行負債主要包括存款、同業負債、應付債券、向中央銀行借款及其他負債。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存款和同業負債。
商業銀行存款包括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財政存款等各類存款,以及銀行收到的各類客戶保證金。在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3資產負債表中,商業銀行企業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通常……用“對非金融機構及住戶負債”來表示。2010—2019年,對非金融機構及住戶負債同比增速除了在2015年和2016年兩年有短暫上升外,其余時間均有所放緩,在全部負債中的占比也處于震蕩下行態勢。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國有大行和小型銀行存款負債占全部負債的比重較高。
商業銀行同業負債通常用“對其他存款性公司負債”和“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兩項相加來表示。近年,同業負債同比增速走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2012—2013年的放緩階段、2014—2015年的迅速上升階段、2016—2017年的急劇下降階段及2018年以來的略有反彈階段。從占比情況來看,同業負債在全部負債中的占比從2010年末的10.4%提高到2015年末的14.4%,又下降到2019年末的10.8%,且未來依然呈現出收縮態勢。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股份制銀行對同業負債的依賴程度比其他類型銀行更高。
商業銀行應付債券包括商業銀行發行的存款證、一般性金融債、二級資本債、可轉債和次級債等。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中,一般性金融債、二級資本債、可轉債和次級債等用“債券發行”來表示。其他存款性公司債券發行量同比增速從2013年的12.3%上升到2015年的30%,又下降到2019年的9.8%。4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2019??年股份制銀行債券發行量占比最高,達17.5%;國有大行和小型銀行的占比則不足10%。
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增速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特征,且波動性較大。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用“對中央銀行負債”來表示。2010—2019年,其他存款性公司對中央銀行負債在全部負債中的占比從0.6%提高到3.4%,其中2017年末曾達4.2%。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2019??年末股份制銀行對中央銀行負債占比最高,達6.5%;國有大行為3.9%;小型銀行為2%。
商業銀行存款余額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0—2019年,商業銀行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速由20.2%下降至8.7%,存款余額增速大幅下滑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儲蓄率震蕩下行
人口老齡化通過不同機制影響儲蓄率。根據生命周期假說,當一個社會的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消費傾向和儲蓄行為都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當老年人口占比上升時,消費傾向會提高,儲蓄傾向會下降。此外,隨著老年人口占比升高,具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有時不得不減少勞動時間來照顧老人,甚至不得不為此犧牲工作時間或者放棄工作機會,其勞動收入將減少,從而使得儲蓄率增長放緩甚至下降。
2011—2018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4.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國民總儲蓄率下降了4.5個百分點。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國民總儲蓄率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壓力將繼續增大。
(二)資產價格上漲和信貸擴張,居民杠桿率攀升
2010—2019年,居民部門杠桿率水平從27.3%提高到55.8%。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主要是由資產價格上漲和信貸擴張兩大因素引起的。資產價格上漲主要體現為房地產價格上漲,由此帶來住房相關貸款快速增長,推升了居民部門杠桿率。此外,信用卡、消費貸、分期貸及互聯網信用貸等,助推居民部門杠桿率水平進一步上升。
(三)金融脫媒加劇,儲蓄存款“搬家”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有著便捷、高收益的特點,在銀行活期存款利率與其收益率懸殊的情況下,部分活期存款甚至部分定期存款已被貨幣基金所替代。
此外,監管部門對資本市場的推動將促進資金向非銀部門分流,帶來儲蓄存款“搬家”。2020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今后將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隨著居民理財意識的增強、風險偏好的上升及直接融資效率的提高,將有更多居民儲蓄通過公募基金或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渠道流向資本市場。
商業銀行同業負債受到的影響
(一)同業負債擴張期結束,各類型銀行受影響程度不同
同業業務的興起,是低利率環境和理財市場繁榮下商業銀行套利的結果,促使金融業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同業負債的擴張,助長了資金在金融機構內部空轉及金融業杠桿率水平的提高。因此,近年來在金融業去杠桿過程中,控制同業業務規模擴張被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導致同業負債呈現出增速放緩甚至收縮的趨勢。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國有大行同業業務比重較小,減少同業負債的壓力相對較小,受監管調整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不同城商行、農商行等同業業務占比差距較大,各銀行受監管調整的影響有所不同;對于股份制銀行而言,同業業務一度是其擴張資產負債表、賺取息差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同業負債占比普遍較高,受監管調整的影響也相對較大。
(二)同業理財監管趨嚴,同業存單剛兌被打破
1.同業理財監管趨嚴
作為表外資管產品,同業理財實際承擔了兩個職能,一個是正常的投資職能,另一個是通道職能。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同業業務的監管思路主要是去杠桿、去通道、防風險。其目的是縮短融資鏈條、鼓勵資金脫虛向實。隨著監管政策的密集出臺,承擔通道職能的同業理財迅速收縮。僅2017年一年時間,同業理財資金余額就從年初的59900億元降至年底的32500億元,占全部負債余額之比從20.6%下降至11%。
2.同業存單被納入同業負債約束
《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將同業存單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規定計入同業存單后的同業負債不得超過該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此舉意味著銀行通過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進行融資的比例開始受到約束,股份制銀行管理負債結構的壓力增大。
3.同業存單剛兌被打破
2019年5月24日包商銀行被依法接管,意味著同業市場的剛兌被打破。剛兌的打破會降低市場風險偏好,加大低評級同業存單的發行難度,使低評級同業存單發行規模收縮、發行成本上升,從而推升中小型銀行負債端融資成本。由于當前依然處于金融業去杠桿的下半場,監管工作還需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未來一段時間內同業業務出現較大擴張的可能性不大。
商業銀行應對負債端挑戰的建議
在負債端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商業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應當以零售業務作為轉型方向,加強負債管理。各銀行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其一,強化存款業務的基礎性地位。強化存款業務的基礎性地位是商業銀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其關鍵在于打造優秀的零售業務,具體措施包括加大渠道建設力度、提高營業網點服務水平、精準捕捉客戶需求及提高客戶管理精細化程度等。此外,還應在深耕客戶關系的基礎上發展交叉業務,將產品和服務不斷延伸,致力于通過更周到、更便捷的服務構建起長久、優質的客戶群體,形成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
其二,綜合運用主動負債工具。對于不同類型銀行來說,主動負債工具擔負的職能有所不同。對于低成本資金來源充足的銀行而言,應將存款作為主要負債來源,將主動負債工具定位為管理流動性的手段;對于一般性存款吸收不足、對主動負債依賴性強的銀行,應積極拓展主動負債渠道,保證主動負債來源平穩,同時加強杠桿率水平、期限錯配程度管理以控制好整體風險。
其三,利用金融科技降本增效。金融科技的興起,給商業銀行負債端帶來的便捷主要體現在提升獲客能力、促進前臺場景化、加強智能風控等方面。通過內嵌大數據技術的金融科技對海量銀行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可發現客戶的潛在需求和偏好,并以此為依據開展定制化、個性化金融服務,增強獲客能力,夯實存款基礎。金融科技能夠憑借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無處不在的銀行服務入口,讓金融服務融入到零售客戶的生活和工作中,嵌入到不同場景之中,改善客戶體驗和提升滿意度。
基于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變化的貨幣政策路徑選擇
從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來看,存款成本的變化取決于存款基準利率和商業銀行獲取存款的渠道;對中央銀行負債成本的變化主要取決于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OMO)利率;同時,OMO利率又會影響商業銀行同業負債和債券發行成本。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筆者認為,為加強逆周期調節,從短期來看,貨幣政策靈活性將得到更多體現,中央銀行會優先選擇降準和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主要原因有如下三個。
第一,在4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一方面,中央銀行將通過提供低成本資金,加大對商業銀行的支持力度,緩解商業銀行利差縮小的壓力;另一方面,存款利率是中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是潛在的政策工具,但需要綜合評估疫情的沖擊程度、物價的變化以及對匯率的影響方能使用。當前通脹水平顯著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如果進一步下調存款基準利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的福利水平。因此,預計中央銀行對存款基準利率的調整將較為審慎。
第二,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從短期來看將顯著降低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但從中長期來看存在不確定性。2010年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負債占全部負債的比重為71%。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負債占比持續震蕩下行,至2019年末已降到62%。各商業銀行為了吸收居民存款,不得不上浮存款利率并優化服務流程。當前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5%,即使上浮30%,收益率也低于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居民杠桿率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如果存款基準利率進一步下調,從中長期來看會加速存款的流失,導致各商業銀行加劇對存款的爭奪,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未必會顯著下降。
第三,相比存款基準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MLF利率的下調空間更大。2015年10月至今,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一直保持在1.5%的水平,2020年4月15日的1年期MLF利率為2.95%,二者之差較為顯著。同時,1年期MLF利率也高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因此,MLF利率比存款基準利率的下調空間更大。目前我國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12.5%,不僅顯著高于發達經濟體(美國0%、歐盟1.0%、日本0.8%),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也屬于較高水平(印尼5.5%、俄羅斯4.8%、印度3.0%)。因此,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繼續下調的空間也較大。
注:
1.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
2.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渤海銀行。
3.其他存款性公司是指除中央銀行以外的,主要進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支票)轉賬結算等中介服務的存款性公司或準公司。
4.受部分銀行將同業存單放在應付債券項下影響,應付債券一度上升明顯。
作者單位:平安證券研究所
責任編輯:鹿寧寧?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