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 馬駿 李方園 徐玉梅



【摘要】目的:了解當前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生死觀現狀,對涉及生死的各類行為的態度,對醫學院校生死觀教育體系提出合理化建議。方法:選取山東省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醫學生對生命的理解、職業的思考、死亡與自殺的認識有較為良好的認知,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結論:醫學生的生死觀教育要堅持生命教育與職業精神教育相融合,生命教育與醫學專業知識教育相融合,生命教育與健康人文教育相融合,生命教育與實踐教育相融合。
【關鍵詞】醫學生?生死觀?生命認知?生命教育
生死觀是個體對生和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醫學生專業特殊性要求他們必須正確認識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自然規律,尊重每個生命的存在,樹立正確生死觀念,承擔生命責任。調查醫學生生死觀現狀,了解醫學生對涉及生死的各類行為的態度,對完善醫學院校生死觀教育體系,培養醫學生正確的生死觀念和良好的職業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資料來源與方法
1.調查對象
課題組隨機選取了山東省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對他們進行“醫學生生死觀認知現狀”問卷調查。
2.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與內容,設計問卷調查量表,問卷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對自我與生命的理解與思考;對生活、人生價值的思考;對死亡認知;對自殺認知;對安樂死的認知;對器官捐獻的態度;對腦死亡合法化的看法;對生死觀教育看法等九個項目。
3.問卷回收率和統計方法
問卷調查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調查問卷650份,收回問卷643份,其中有效問卷594份,有效率91.4%。其中,大一學生149名,大二學生204名,大三學生188名,大四學生53名。采用SPSS19.0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
二、結果
1.醫學生生死觀基本認知
(1)醫學生對生命的認知態度
調查顯示,醫學生對生命的理解有著較為理性、正確的認知,有94.9%的學生認為人應當盡力為自己活著,生命只有一次應當好好珍惜(表1),這是做好醫學職業應有的基本生命觀。尤其在“遇到急救病人但可能會給你帶來麻煩,你會怎么做”問題上,有69.0%的學生選擇“做力所能及的事”,20.9%的學生選擇“竭盡全力搶救”(表2),面對他人生命的危急時刻,89.9%的選擇伸出援助之手。能夠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盡力維護和保存他人生命。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存在誤區和偏差,有10.1%的學生在面對他人生命的危急時刻,選擇“猶豫不決”“不采取措施,保全自己”。這種對待生命的矛盾心理和消極態度,反映了部分醫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和職業價值的理解還不夠全面,不能充分認識醫學職業的責任和使命,因此,醫學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如何和職業素養有效結合和深化,并切實提高其實效性,是生命教育亟需重視的問題。
(2)醫學生對死亡的認知態度
正確對待死亡是理性生命觀的基本內容。調查顯示,有79.9%的學生認為死亡是自然規律,會坦然面對(表3)。這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面對死亡,坦然接受生命的自然規律,對待死亡有客觀、理性的態度。但是,也有7.6%的學生對死亡感到恐懼不安,8.1%的學生忌諱談死亡。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忌諱或者逃避,可能與學生的生命認知、成長經歷、周圍人生死觀等有關。因此,從醫學生未來職業的需求出發,醫學院校加強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3)醫學生對自殺的認知態度
自殺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醫學生的自殺意念與死亡態度緊密相關。調查顯示,有30.8%的學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有3.4%的學生制定過自殺計劃,未實施;有0.7%的學生實施過自殺,最后放棄(表4)。有近四成的學生考慮過自殺,一方面,說明這部分醫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不夠深刻,在面對失敗或挫折不能勇敢堅強面對,產生消極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醫學生的生命教育還存在薄弱環節,如何在新時代醫學人文回歸的今天,把其作為人文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高等醫學院必須重視的命題。
(4)醫學生對生死觀教育的看法
生命教育是健康人文教育的核心,醫學院校生命教育的質量、學生對待生命教育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生命的基本認知。調查顯示,超過90%的學生認為生死觀教育很有必要,生命與死亡是一門學問,應當樹立正確生死觀,降低對死亡的焦慮感,死亡既是醫學教育,更是公民基本教育。但是,被調研學生認為醫學院校生命教育又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認為教育內容空泛的占40.7%,學生不主動參加的占27.1%,缺少實踐的占24.3%(表5)。這說明,醫學院校的生命教育亟需優化和改進。
2.醫學生對生死行為的認知態度
(1)醫學生對安樂死的認知態度
安樂死最主要的正面社會效應主要體現在縮短絕癥患者痛苦時間,減輕家屬負擔,同時有利于社會資源分配等方面。調查顯示,在“如果家人選擇安樂死”問題上,持贊成態度的學生占77.7%,持反對態度的學生占22.2%。這說明,盡管當前國內對于安樂死還存在較大爭議,但是絕大部分醫學生能夠從安樂死的正面意義,從患者的本人意愿和生存質量角度考慮,將死亡質量作為衡量生命質量的重要方面。這種生死觀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對待生命的理性態度。
(2)醫學生對腦死亡的認知態度
相對于傳統的心肺死亡標準,腦死亡標準是一種更為科學的死亡標準。調查顯示,“了解或基本了解腦死亡標準”的學生占63.6%,“不了解腦死亡”的學生占36.4%。從整體來看,我們國家仍然沿用的傳統心肺死亡標準、對腦死亡的認知誤區等對部分學生帶來了一定影響,死亡觀念有待更新。但是,在對待“腦死亡合法化”問題上,醫學生對腦死亡的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卻相對較高,而且隨著年級升高呈現出依次遞進關系(表6)。這是因為高年級學生醫學專業知識體系逐步完善,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理解更加深刻,更能理解腦死亡相比心肺死亡的合理之處,能夠認識到推動腦死亡標準對于節約醫療衛生資源、推動開展器官移植等多方面具有的積極意義。有七成學生支持腦死亡合法化,同時同意自己在腦死亡狀態下結束搶救,有近五成的學生同意自己和家人在腦死亡狀態下結束搶救,說明醫學生基本理解腦死亡合法化的合理之處。受到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接受這樣的死亡標準,另外腦死亡立法涉及到醫學倫理學、病理生理學的諸多專業知識問題,也是部分醫學生不支持腦死亡合法化的原因。
調查同時顯示,不同專業醫學生對“腦死亡合法化”認知也不盡相同,臨床、麻醉、護理專業對“腦死亡合法化”支持程度最高,特別是經過實習期的學生認同度更高(表7)。這與該類專業學生未來從業與患者接觸多、直面生命和死亡、感悟疾病和痛苦直接相關,因而對生命和死亡標準有更加科學的認知,對如何緩解減少病痛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這說明,醫學院校提升生命教育,必須牢牢把握住臨床實踐這個生命教育的關鍵點。脫離了臨床實踐,脫離了具體的醫患情境,生命教育的作用就會降低。
(3)醫學生對器官捐獻的認知態度
人體器官捐獻是一種拯救、保存他人生命的高尚行為,體現了人道、奉獻的基本精神。在對待自己器官和遺體捐獻問題上,高達87.4%的醫學生“同意器官捐獻”,60.6%的醫學生“同意遺體捐獻”,整體同意率較高。但是在對待“已故家人的器官、遺體捐獻”問題上,分別僅有54.0%、30.5%的醫學生持贊同態度,整體同意率偏低。這說明,醫學生基本理解器官遺體捐獻對生命挽救的重要意義和社會價值,但是在對待家人的器官遺體捐獻方面卻表示出一定的矛盾心理。
調查顯示,不同戶籍醫學生對器官遺體捐獻的認知不同,城鎮戶口的認知度明顯高于農村學生(表8)。城鎮學生對于捐獻已故家人的器官、遺體的同意程度分別為59.4%和35.8%,皆高于農村學生的49.2%和25.6%。這說明學生的對器官捐獻的態度和同意程度與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成長環境顯著有關,對于器官捐獻的顧慮,不同戶籍對器官捐獻的顧慮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農村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大于城市學生。更加在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損毀”。這說明,醫學院校加強生命文化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三、討論與思考
醫學生生死觀認知現狀與生命教育直接相關。高等醫學院校應堅持問題導向,從實際出發,對生命教育的內容、方法等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提高生命教育的針對性、全面、科學性和自覺性。
1.生命教育與職業精神教育相融合,提升教育的針對性
正確認識生命是每個大學生,每個人都應做到的基本認知。醫學生自身的生命觀念與職業道德精神相互影響,只有醫學生樹立正確生命觀念才能承擔起對病患的生命健康責任,才能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精神。醫學生未來將經常面對生死,承擔救死扶傷的重要責任,承擔所有患者的生命與健康。職業特殊性要求醫學生必須培養正確的生命觀與高度的生命責任感。調查發現,醫學生能夠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感,但受醫療環境和社會評價的影響,醫學生對未來職業充滿擔憂。醫學院校在加強生命教育的同時要高度重視職業精神教育,提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情感,對自身和患者生命高度負責,切實承擔起救死扶傷的重任。
2.生命教育與健康人文教育相融合,提升教育的全面性
加強生命教育與死亡教育,必須開設相關課程。長期以來,醫學教育更加重視臨床專業知識的教育,對人文素質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當前,醫學人文教育教學中出現“近醫學、疏健康”的現象;課程教學改革存在“重知識、輕價值觀”的現象;“大健康”觀念、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這是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基本要求。因此,實現從關注醫學到關注健康的轉變,促進“醫學人文教育”向“健康人文教育”的轉軌。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亟需關注的重要問題。調查顯示,生命教育內容空泛的占40.7%。因此,必須把生命教育與健康人文教育相融合,加強醫學生的健康國情、健康生命、健康服務、健康道德、健康責任教育,使醫學生重視健康、關注健康,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承擔起保障人民健康的重任。
3.生命教育與醫學知識教育相融合,提升教育的科學性
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醫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比普通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死亡相關的知識。疾病終末期的臨床表現與病歷、實驗課中的實驗動物、解剖室里的尸體標本,都對醫學生的生死觀產生深刻影響。在重視醫學生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生命教育,教育學生理解生與死的基本規律,培養正確的生死觀。特別是隨著醫療科技發展,醫學領域很多問題值得探討,如安樂死、死亡標準、腦死亡合法化、器官捐獻、遺體捐獻、臨終關懷等。這些問題與死亡密切相關,與我們未來的醫療與生活有密切聯系。通過醫學臨床知識的學習,使醫學生了解腦死亡、器官捐獻等的國外發展程度,理解其發展帶來的醫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推動醫療科技發展以及社會進步。
4.生命教育與實踐教育相融合,提升教育的自覺性
生死觀的教育方式有課程、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心理輔導等。據調查,生命教育學生不主動參加及缺少實踐的占51.4%。因此,必須拓寬生命教育的方式,在發揮課程、講座生命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大力加強學生的生命實踐教育。醫學院校可利用自身特有條件,增加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生命認知空間,組織醫學生參觀醫院產房、老年病房、手術室,參加義務獻血、心理健康咨詢等,使學生在實踐中認清個體的生命本質,自覺感悟生命,深刻理解生命,不斷提高生命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林楠,陳嘉熙,李春梅.醫學生生死觀調查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3,(10A):80.
[2]吳全民,黃清音,羅輝.醫學人文教育融入臨床技能實驗教學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9,(6):457.
[3]俞師,王凱聞,張桂莉.基于“生命自覺”視角的醫學生培養模式[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248.
[4]徐玉梅,劉明.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中的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現狀調查及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2014,(1):41.
[5]于芳,徐玉梅.健康中國戰略融入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倫理價值訴求[J].中國醫學倫理,2018,(10):1250.
[6]鄧靜,王丹,張慧蘭.我國醫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7,(2) :78.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醫學生生死觀現狀調查分析及干預策略研究”(201810438016);山東省本科教改項目“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醫學生健康人文教育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M2018X307);濰坊醫學院2018年度校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健康中國戰略”與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2018S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