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囡
摘 要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應運而生了大量的私營經濟個體,這其中大多數為家族企業。由于家族企業普遍在發展戰略定位和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短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明顯缺乏,直接影響到其長遠發展。本文分析了中小型家族企業目前在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和運行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針對內控管理現存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以期為提升我國中小型家族企業管理水平提供借鑒,使之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 中小型家族企業 內部控制 企業管理
一、家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家族企業與內部控制內涵
所謂家族企業,是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絕大部分由有血緣關系或是姻親關系的親屬組成,企業的決策層在家族成員內部產生,并且個別家族成員掌握著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由之而形成的一種企業形式的經濟組織。內部控制是由企業管理者和管理參與者實施的,以保證企業運營管理符合法律法規、資本物資安全、財務信息真實可靠完整、經營效率和效果得以提高、促進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過程。
(二)家族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意義
1.有助于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內部控制流程的完整,直接影響提供的會計記錄和資信記錄的質量高低,詳盡、完整的財務信息,可以如實具體的反饋出企業真實的生產運營狀況,有利于管理者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謬,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高質量的財務信息。
2.有助于促進企業資產安全。確保了企業財產物資安全、完整及有效合理利用。健全的內控制度可以對資源合理利用和物資安全起到監督和制約作用,避免貪污浪費問題的發生。
3.有助于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健全的內控制度可以將企業各環節、各部門加以整合,使企業的經營方針政策得以貫徹實施,減少因各行其政而導致的內耗。
4.有助于落實內部審計職責。健全的內控制度在為審計人員提供完整有效資料依據的同時,也促使審計程序更加完善科學,使得現代審計方法得以實施。避免或減少企業經濟活動違法行為的發生,使企業健康、有序、持久發展。
二、我國家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內部控制意識
大多數家族企業的管理者缺乏走向現代化科學管理的意識氛圍,大多出身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更加注重產品和銷售,但是對于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知識匱乏,導致他們無法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未雨綢繆”的前瞻性思維。而且,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中小型家族企業普遍受到傳統的節約成本的觀念影響,不愿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費用制定和執行現代化科學的經營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內部控制觀念的形成。
(二)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
在家族企業中具有血親或姻親關系的成員占絕大多數,企業的管理權和控制權同時掌握在家族成員手中,形成了“家長式”的權威管理模式,容易形成一言堂,即使有內控制度執行也容易被這一模式破壞。員工群體中存在有血親、姻親等親屬關系,對于制度的執行造成困難,管理者和管理參與者難以平衡企業上下的潛在關系網絡,在內控制度執行中難免遇到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情感造成的阻礙,繼而無法建立起完善科學的內控制度體系。同時,部分家族成員對此產生排斥心理,認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家族成員之間穩定的利益關系,因此對制度的執行消極對待。
(三)風險防控及管理意識不強
家族企業的管理者們還沒有意識到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對風險的產生沒有足夠的防范意識,對風險的識別和分析更沒觸碰,當然也就不會意識到要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實際上隨著企業發展,經營中更多的短期逐利行為的產生,風險也在疊加,企業容易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例如資金鏈斷裂、項目泡沫化等,致使企業的經營壽命終結。
(四)內部審計制度急需建立完善
內部審計制度對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和監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家族企業經營管理中雖然形式上建立了內部審計制度,而實際執行中內部審計制度的整體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沒有給企業帶來其最大的價值。首先,機構設置不健全,獨立性不夠。中小型家族企業內部家族成員占據管理者位置,內部審計人員礙于家族成員間的特殊關系,無法順利開展工作,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制度形同虛設。其次,沒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大多數家族企業只認為內部審計就是為企業查出問題,解決現有問題,而忽視了審計機構其他職能的有效發揮。
(五)權力監管不足
中小型家族企業受規模條件限制,經營活動單一,人員配置不可能像大型企業一樣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往往一人身兼數職,造成崗位設置缺乏有效的牽制性。比如會計由出納兼任,物資采購人,同時是物資保管人甚或是領用人。這種沒有制衡機制的崗位設置對系統風險起不到控制作用,造成會計工作管理方面的秩序混亂,對會計信息形成和披露的真實性帶來不利影響,對于供應鏈各部門間管理的協調和制約不足,造成控制脫節。家族企業內部監督人員多為家族成員擔任,使得監控體系失效。
(六)缺乏現代的企業文化的沉淀
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來源于優秀的企業文化。中小型家族企業是以“家文化”為基礎默然形成的管理模式,這是以血親關系為關系紐帶,“父權”為關系中心的古老的傳承模式。在家族企業成立早期,“家文化”產生的凝聚力有利于企業快速發展,但到企業發展期,利益與困難共生階段,這種過度集權化的管理文化,往往使管理者盲目自信,忽視科學、民主化,造成企業凝聚力不足,人員不穩定,基層員工無法融入管控體系中,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缺乏熱情。企業文化的欠缺,不僅造成經營管理的損失,而且也影響企業是否能夠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家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優化的策略建議
(一)提高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關注
家族企業內部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從促進管理者的意識培養和訓練系統性思維入手。通過促進企業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轉變,促進內部控制意識在企業管理工作中的貫徹,借鑒學習大企業的成熟管理經驗與成功案例,關注企業持續發展,以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藝術和決策能力。另外,優秀人才和專業領域管理人才的引進可以為企業制定符合發展現狀的經營戰略。提高管理人員的宏觀規劃意識,促進管理層、決策層整體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職業經理人制度也可以在家族企業內部逐步建立,通過績效評價手段的運用,促進專業化內控制度管理的實施,進而可以彌補決策層和管理層理論知識和先進管理經驗的不足。
(二)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
首先,建立健全科學的公司化治理結構。公司化治理結構特點是能相互制衡,透明度高,這一內部組織結構由股東、董事會及高級管理人員之間通過選舉和授權形成。企業完善管理系統的核心是公司化的治理結構的建立,旨在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管理層的職責,完善的內部管理結構,可以使企業所有者和管理層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企業決策程序得到規范。中小型家族企業應當努力做到,管理者的權利行使必須在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之下,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始終貫徹內部控制制度。
其次,設立責權分離和授權審批體系。根據崗位責任書標準定員定崗,明晰責權分離原則,建立健全合法合規的提交、授理、審批流程;重點加強供應鏈流程制度建設,防范職務犯罪發生。
(三)建立風險管理配套機制
樹立風險意識,防患于未然。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會給企業帶來超預期的機會和利潤,也會隨之帶來不可預期的風險,這就考驗了企業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也檢驗了企業識別風險和規避風險的能力。家族企業要想在競爭的風雨中迎風遠航,必須要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首先,應設立專門風險管理部門,明晰權責。管理層要統一思想,將風險管理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注重風險意識的全員培養,建設風險控制文化,力求做到對風險的盡早識別,及時防范,有效規避。其次,應嚴格檢查客戶信用,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在發現不良客戶記錄時,必須經過相關部門審核,履行相關審批手續。有針對性地制定銷售政策,規避銷售風險,公司應根據客戶訂單及信用狀況,合理選擇授信期限、折扣力度、發貨方式、信用額度等銷售政策。同時還要控制應收賬款風險,避免壞賬損失,定期進行應收賬款分析,隨時跟蹤不良應收款項動態。
(四)完善內部審計制度
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離不開內部審計工作的保駕護航,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了內部審計部門的及時監督,能更好的發現經營管理錯弊。首先,在企業管理層進行審計知識的培訓,提高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加大執行力度。其次,完善內部審計制度,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面性和針對性,同時提高全面審計信息的透明度,讓全體員工意識到內部審計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保證審計機構在工作中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同時要賦予其對董事會或外部審計機構報告的權利。
(五)發揮監督管理機制作用
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過程的監督和控制結果的評估也是家族企業內控制度建設的重要工作。監事會要通過對內控制度建設的審核和復查,對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在企業運行中的重大資金、重大業務、進行合理監督檢查,體現制衡性原則。在家族企業內部逐步培養對責權分離和授權審批體系的有效運轉進行持續監督的工作習慣。
(六)提高企業員工素質
家族企業要發展,要從家族化走向公眾化,就要從“人治”走向“法制”,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就是法律治理的基礎,而員工素質的提升則是內控制度有效運行的基礎,家族企業對于競爭性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員工敬業精神的培養勢在必行,家族企業要規避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積極建設科學的用工環境,人盡其才,賞罰分明,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刺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為企業發揮最大的潛能,與企業發展同步。
四、結語
我國家族企業要健康發展,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在保存家族企業穩定的產權結構和緊密的管理核心等特點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現代化的公司管理特點,探索出一個適合的內部控制制度,才能保持家族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為天津潯興拉鏈科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李仕勇.中小民企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06):54+53.
[2] 張琦.淺析我國家族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J].財會學習,2019(24):245+247.
[3] 郭晗.家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研究[J].納稅,2018(09):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