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菁菁
摘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右腦控制視覺中樞,左腦控制語言中樞,要把視覺中樞感受到的圖形、圖象、動畫、數據經過復雜的思維過程,再通過語言中樞搜索最精美、最確切的語句表達出來,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它要求我們的語言中樞儲存有豐富的語言信息,且有敏捷的反應速度,所以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用精美的語言把他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意味”描繪或表達出來。因此,如果我們長久地憑借圖象、聲音等媒介進行閱讀,那么語言中樞將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其結果是語言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越來越弱,最終造成語言能力低下。而學生語文知識的豐富、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記憶,對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和儲存,能起到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作用。所以語文學習不能完全依賴超文本閱讀,不能盡靠看圖畫,聽音樂或泛泛地瀏覽來完成,還得發揮傳統教學中“讀”的優勢,通過背誦、體味、賞讀等手段,讓佳片名作、優美片斷爛熟于心,從而促進語言的內化、積累,達到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目的,以此彌補超文本閱讀的欠缺。
關鍵詞: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略讀;速讀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不僅需要國家政策引領,而且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诤诵乃仞B的教學,則必然要求有與之匹配的變革行動。筆者將以應對閱讀方式的變革為例,談談如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我們知道,閱讀能力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是收集、處理、加工信息資料的關鍵,是獲取新知識、擴展新概念、訓練新思維的基本途徑。進入信息時代,閱讀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不僅對學科研究、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甚至對于商業競爭的成敗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運用,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已越來越多地介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使閱讀對象從單純的、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擴展為圖形、圖像、聲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這種近乎“全息”的閱讀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信息時代對個體創新學習能力的挑戰與激發,也向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那就是:語文教學該如何應對現代閱讀方式的變革,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思考一:要更新的觀念,加大略讀、速讀的訓練力度。
長久以來,由于受“精讀才是讀書的真本事”的思想的影 響,語文教學80%抓的是精讀,而對略讀和速讀的訓練,大家卻較忽視。其實,略讀、速讀與精讀一樣,都是重要的閱讀技能,三者分別反映了閱讀的廣度、速度和深度,是每一位現代閱讀能手必須諳熟兼備的綜合技巧。尤其是今天,我們上網閱讀,要看電子讀物,面對的是不計其數的信息資料,僅有精讀技能的不夠的,相反更需要略讀和速讀的本領,然而現實卻令人擔憂。據北京市華育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中學生中只要5%的人達到了閱讀速度每分鐘500字、理解率70%的閱讀要求。中學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小學生呢?
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更新觀念,在繼續抓好精讀訓練的同時,加大略讀、速讀的訓練力度。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睂W生都有學習的潛能,潛能發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的挖掘培養,就如第斯多惠所說:“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彼?,要實施略讀和速讀訓練,教師就必須改變觀念,總結我國古代讀書的經驗,結合現代信息社會對閱讀能力的要求,加強學習,盡快掌握訓練的原理、方法和步驟。教師本身的素質提高了,訓練質量才有保證。
其次,我們可以提早訓練時間?,F行小學語文教材對略讀沒有要求,速讀也只在五年級才開始,這顯然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早在十幾年前,舟山的樂連珠老師就對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速讀訓練,成效十分顯著。之后各地進行的關于速讀訓練的一些實驗也取得了成功。我認為,教育部門應改革教材結構,提早安排略讀、速讀訓練,讓學生從四年級甚至是三年級就開始接受略讀、速讀的單項基本功訓練,到五年級再進行綜合訓練,使小學生畢業時能較熟練地運用“整體式閱讀”、“瀏覽式閱讀”、“尋找式閱讀”、“鑒別式閱讀”、“檢索式閱讀”、“篩選式閱讀”進行閱讀。
思考之二:重視讀物的選擇和推薦,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辈贾谜n外閱讀時,結合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進行知識遷移,使課內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課外閱讀是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暗梅ㄓ谡n內,成效于課外”。學生在課內學到的語文知識和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的實踐得到運用。這不但直接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而且還為說和寫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精辟地闡述了興趣在各項實踐中的重要性。語文積累更是如此。漢語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節奏美、音韻美等特點。教師應該在閱讀中,指導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西漢劉安等人著的《淮南鴻烈》指出:人的樂趣可以分為“以外樂內”和“內開于中”兩種,通過思維器官潛心學習得來的樂趣,屬于“內開于中”的樂趣,它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長久的真正的滿足。通過閱讀使學生獲得許多有關世界的信息,開闊了視野,知道了許多事情,懂得了很多道理,滿足了求知的欲望,從而得到了一種樂趣。
重視語言積累是對我國語文學習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古代學者都注重多讀、熟讀?!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就是要多讀、熟讀,多積累。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年級每學期課文總數35篇左右,課內閱讀量明顯增加,課外背誦優秀詩文明確規定不少于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都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學習的素材。
閱讀作為一種語言活動,只有當它形成一定的習慣的時候才能發揮它的作用,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又是運用正確的方法長期閱讀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學生在課堂里學到的閱讀方法反復運用,使之成為一種閱讀習慣。要加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就得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因此,學??山⒁恍┱n外閱讀協進機制。如:“四有”讀書供給制度(家有藏書、班有書架、年級有專柜、校有閱覽室);“五一”讀書約束機制(每日一報、每周一刊、每月一書、每學期一部長篇小說和每天一頁讀書筆記);“三會”讀書促進機制(每學期舉辦一次讀書匯報會、讀書故事會、詩文朗誦會);“五賽”讀書激勵機制(每學期舉行一次手抄報比賽、讀書知識競賽、讀書征文比賽、讀書演講比賽及古詩文誦讀競賽);“四段”時間保障機制(上午30分鐘早讀、晚上布置30分鐘讀書家庭作業、周一安排一節讀書指導課、周六定為在家讀書日)。通過以上方法,使閱讀成為學生的的自覺習慣。
思考之三:加快信息素質教育的步伐,盡快提高學生選擇、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近些年來,家庭電腦的普及、網絡的開通、學校電子讀物閱覽室的建立,使學生面臨一個信息劇增的世界。這些信息中包含了大量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有一些沒有價值或價值不高的所謂的垃圾信息。因此,在超文本閱讀中,學生首先要提高的就是選擇閱讀的能力,懂得那些信息是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些是于自己無用的;其次是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對對閱讀信息的合成、重組、改造、加工等;第三是運用信息的能力,就是怎樣把自己所 獲取的信息很好運用到所需之處。
因此,語文教學應當強調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現成的知識外,還要懂得如何尋找工具去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或信息,懂得如何分檢、合成、提取、加工和運用,從中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創新意識。
這樣迅速提高學生對信息的選擇、處理、運用的能力呢?我認為要在強化學生的信息教育,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上下工夫。具體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要盡快設立信息教育的相關課程。要像美國、英國、法國、瑞典、印度那樣,將媒介信息教育納入正規的教育課程,并實行聘書考試制。課程內容可包括:了解基礎的信息知識以及如何使用現代媒體,學習判斷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的方法,學習加工、提煉、創造信息的基礎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的利用各種信息傳媒發展自己的實踐活動。二要結合語文教學參與實際操作。比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之前,以了解“為什么說西沙群島是富饒的?”為目的,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檢索書目,篩選有關書籍,再通過瀏覽,篩選有關章節,最后精讀,選擇有關知識點摘錄下來,并整理成一段文字。通過這一系列的搜集、篩選、分析、綜合信息的過程,學生弄懂了西沙群島富饒的原因,為理解課文作了必要的準備。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提高信息素養,使學生正確利用和有效利用信息,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成為學習的主人。
思考之四:強化誦讀,注重積累,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以彌補超文本閱讀的缺陷。
盡管超文本閱讀具有許多優勢,如直觀易懂,容易獲取大量信息,提高閱讀興趣和效率等等,但卻無法取代對語言本身的體味、領悟和吟誦。
積累是構建語文之塔的金磚。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樂于積累,學會積累,應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會使學生在今后語言運用方面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受益無窮。
崔巒同志在《大力改進小學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語文是最開放的,最容易和社會生活發生聯系的學科,應該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使其成為一泓活水,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干,學做人?!狈e累語言是提高語文的關鍵和根本,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語言的積累,僅課堂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輔之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僅要傳遞更多信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還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不斷積累和收集信息。如學習完《少年閏土》一文后,我讓學生議議:少年時期的閏土如此可愛,長大后的閏土是怎樣的人?有的說將成為一個企業家;有的說將成為科學家;有的說將成為……閏土長大后究竟成為怎樣的人呢?引導學生去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學生興趣盎然。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贬槍δ壳靶W生積累明顯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墩Z文課程標準》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出路,如對五六年級的要求是“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分量很大。也是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能靠老師的強制來完成。呂叔湘先生也曾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都說是課外看書?!闭n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必須與課堂閱讀教學相結合。課前向學生推薦教材內容與主題相仿、相反或相關的內容,往往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指導學生讀有關介紹周總理的書籍、文章,使他們對總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課內提供機會,讓學生把課外學到的知識進行交流、介紹。在課后推薦讀物,引導學生把課內所學之法及時應用到課外閱讀中,以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如學習《草船借箭》后,介紹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過《景陽岡》,建議學生閱讀《水滸傳》;學習了老舍的《林?!?、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巴金的《鳥的天堂》后,分別推薦學生借閱這些作家的有關文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右腦控制視覺中樞,左腦控制語言中樞,要把視覺中樞感受到的圖形、圖象、動畫、數據經過復雜的思維過程,再通過語言中樞搜索最精美、最確切的語句表達出來,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它要求我們的語言中樞儲存有豐富的語言信息,且有敏捷的反應速度,所以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用精美的語言把他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意味”描繪或表達出來。因此,如果我們長久地憑借圖象、聲音等媒介進行閱讀,那么語言中樞將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其結果是語言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越來越弱,最終造成語言能力低下。而學生語文知識的豐富、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記憶,對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和儲存,能起到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作用。所以語文學習不能完全依賴超文本閱讀,不能盡靠看圖畫,聽音樂或泛泛地瀏覽來完成,還得發揮傳統教學中“讀”的優勢,通過背誦、體味、賞讀等手段,讓佳片名作、優美片斷爛熟于心,從而促進語言的內化、積累,達到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目的,以此彌補超文本閱讀的欠缺。
參考文獻:
[1]《論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小學語文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3]《小學語文教學概論》學習與輔導.語文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