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鋒懋
摘要:為建設法治強國,培養一批批在立法、司法、行政執法與法律社會服務的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在我國的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中實施雙導師制,實現在培養中融合法律實務和汲取來自校外導師的豐富法律執業經驗。回顧雙導師制度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的設立過程,可發現其在研究生培育制度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雙導師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培養制度存在缺陷、與學術性研究生培養方式趨于混同以及師生互動積極性較低等問題逐漸浮現,暴露了雙導師制度的缺陷。擬采取規范雙導師制的標準和行為;突出實踐項目在法律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的地位、改革雙導師制下的實踐教學的評價方式等方式加以規范。
關鍵詞:雙導師制;法律碩士;培養模式
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加碼,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在我國的經濟體制變化之后急劇增加,實用性和應用性人才是社會所需。隨著2009年之后對全日制的專業碩士進行增招之后,我國逐漸對研究生的培養更加側重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運用能力。在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中逐漸出現的雙導師制應運而生,為我國法治建設培育和輸送了一批建設性高學歷的人才,但在當今實踐中雙導師制面臨一些難題與窘境,急需研究與加強規范。隨著“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不斷推進,高校對法律碩士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一、概述
(一)含義和發展
在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髙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改革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要實行雙導師制。”對于雙導師制度,“就是為一名法律碩士研究生配備校內和校外兩類導師,以校內導師為主,以校外導師為輔,共同開展并完成對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工作的一種導師制度。”[1]
從對法律碩士研究生采取雙導師制度培養模式在我國的發展而言,具有漸進式和層次性的特點。在2013年,出臺了《關于深人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文件中再次提到,高校、各培養單位要加大力度重視校內外雙導師制的培養力度,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同時重視發揮校外導師的指導作用。在2017年為培養立法、司法、行政執法和法律服務的專門性、應用型法律人才,修訂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提出可聘請法律實務經驗的專家參與教學與培養工作。2018年法律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文件《深化法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經驗做法》指出全面推行雙導師制,明確雙導師的主要工作職責和發揮校外導師在實踐課程中的作用。
(二)重要性與必要性
1.發揮產學研的優勢
與本科的教育培養方式不同,在研究生的培養中,導師的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對學術研究與人生擇業方向具有巨大的引導性。法律碩士研究生在傳統的單導師制的培養下,首先導師面臨著對非法學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和課程重大任務,其次導師在培養模式方面對實踐能力培養的缺失,并導致出現初期法律碩士研究生不能快速適應社會需求性人才的窘境。我國研究生培養應要繼續采取教學、科研、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即產學研一體模式,在雙導師制度上可以使產學研的效果進一步得到增強。
2.整合教育資源的優越性
就法學專業的特性來看,尤其注重強調學生群體在接受專業的知識教育后,在法律實務上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業務能力。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全面展開,以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為己任的法律碩士教育的培養更引人注目,即更著重要求和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實務能力的培養。但傳統的注重學術研究的法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與社會所需的實踐型人才不能完全對接,一方面強調法律研究生應具有基礎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另一方面更要求法律研究生的培養應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雙導師制度在高校的具體實踐,有利于高校在培養模式上的揚長避短或增加其競爭力;對于校內法律教師資源不充分,而校外資源(如實踐教育聯合培養基地、校友合作基地等)具有優勢的高校可以憑借雙導師制度更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和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對于校內師資優良的高校而言,雙導師制度更是招生與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亮點之一。
二、法律碩士雙導師制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雙導師制在實踐中尚處于探索階段,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近年實踐來看,主要表現在培養制度不完善、培養特色不突出以及師生雙向互動不活躍等方面。
(一)培養制度不完善
在法律規定層面,缺乏具體的實質性規定。從雙導師制度萌芽及發展的過程中可見,對其做出的規定的法律文件是規范性文件,并在規定中多采取建議性質和籠統性的表述,例如簡單提出“建立健全校內外導師制度”,卻未有實質性的對于雙導師制度的具體要求與規定,導致在實踐中出現導師制的各種各樣的形式,如從范圍上分為校際之間的雙導師制度與非校際之間的雙導師制度。在法律層面上未形成實質性的要求雖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自主建立雙導師制度形成有利趨勢,但對其在實踐中的發展大打折扣,并對發生糾紛時認定校外導師的權利義務的確定存在難度。
在導師聘任與考核機制方面,由于高校在制定雙導師制存在較大的自主權,高校關于聘任校外導師的規定未規范化,對校外導師的義務和考評獎勵辦法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對于雙導師制中的校外導師采取的效果或成果采取何種認定方式,雙導師之間的配合與協作任務的具體分配,所以在實踐中呈現出多樣的對校外導師的考核認定方式,較易出現形式化或虛假化。
(二)實踐性特色優勢不突出
雙導師制度在一些高校實踐中也同樣適用于學術型碩士,但法律碩士與學術型法學碩士作為兩種不同的研究生類型,意味著兩種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與效果方面存在差異性,法律碩士與學術型法學碩士在培養目標上的差異,自然決定了在培養過程中有其不同的側重點。[2]但在實踐中,定位明確化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在雙導師的培養下未形成與學術型碩士的區別,若只是為了便利操作上的考慮而使用同一運行模式下的雙導師制度,就必然帶來在法律碩士研究生適用雙導師制度上的實踐性和實務性的特色不突出,甚至與傳統的單導師制度下的培養結果一致,失去創新性。
(三)師生雙向互動不活躍
雙導師制度的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法律碩士研究生在校培養期間獲得更多的實務性訓練,所以制度的核心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那么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應作為考核該制度設計是否產生實際性效果的最為有力的依據之一。雙導師中的校外導師一般在社會中擔任具體的職務,受其社會職務所限,在實踐中對學生的研討和指導成效有限,甚至出現導師疲于指導和應付指導的情況;實踐性課程的開設應考慮學生以后的擇業與就業方向,但就雙導師制中的校外導師而言,實踐性項目趨于統一沒有針對性是引起學生對雙導師制的信心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法律碩士雙導師制的路徑
在實踐中雙導師制的實施存在的問題急需解決,從內確立和規范雙導師制的標準和行為;加大實踐項目的占比,形成在法律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的特色;并通過改革雙導師制下的實踐教學的評價方式等方式予以完善。
(一)確立篩選和考核校外導師標準
對于雙導師的管理,學界中提出建設培養單位與實踐基地“雙導師制”的統一管理機構。[3]但雙導師制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的設置形式因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開展,設置統一的管理機構需協調形式復雜的法律關系。實踐一般情況下,一名合格的導師應具備四項基本素質,即有專業技術職務、有穩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實的指導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養規律。[4]規范雙導師制下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并對雙導師制的發展不造成不必要的阻礙,可在規范性文件中要求各高校對雙導師制的校外導師建立規范的篩選與考核制度,確立校外導師的權利與義務,設置獎懲和激勵制度,激發雙導師制的活力與確立雙導師制的權利義務規范。
(二)形成法律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的教學特色
雙導師制度的誕生是為了使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區分于學術性研究生,基于其更側重于實踐內容的訓練和培養,加強法律碩士研究生的自主學習,實現研究生在導師引導下積極實施創造性思考,自發地探索將法律邏輯應用到生活邏輯中進行復合問題的法律適用。再者,進一步增大法律實踐技能教學比重,對實踐環節的設計實施具體化和多樣化,不應只在培養計劃中粗略規定為“實踐環節”。
(三)改革雙導師制下的實踐教學的評價方式
發揮學生在雙導師制下的主動性,高校在制定針對各級的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時,應聯合雙導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本科學歷、知識體系以及職業規劃進行考察,以制定個性化的時間項目設計,致力于將雙導師制的優點和堅持以學生的利益為指導的教學任務相結合。再者,在雙導師制的實施中,將學生對其導師,尤其是校外導師的考核作為是否將其聘任為雙導師的重要根據之一,同時建設校外導師與高校之間的溝通互動機制,實現高效與校外導師之間實現互通有無。校內校外導師交流能在指導結構上避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現象,對完成復合型法治人才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5]
結語
雙導師制度在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甚至在實踐中也應用到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計劃中,雙導師制度的實施對于培養新時代高層次專業性的法律人才提供了制度上的設計,為推進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振中.“雙導師制”在法律碩士教學與培養中的完善與推廣[J].中國大學教學,2012,(2),26.
[2]陳偉,宋曦.法學研究生雙導師制度的銜接互動機制研究[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8,(4),35.
[3]歐陽愛輝.全日制法律碩士“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完善方略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9(3),123.
[4]周紅康,雙導師制: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新機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年(5),93.
[5]曹二磊,張立昌.全曰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雙導師制”問題研究[J].教育探索,2015(8),75.
基金項目:
本文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XWYJ2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