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玲
摘要: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程序法中,非訟程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與民事訴訟程序有較大的區別,不管是程序結構、原則還是制度設置都表現出較大的差異,例如:對立構造只存在于民事訴訟程序中,非訟程序不存在。民事訴訟對證據使用作出了十分嚴格的規定,而非訟程序在這方面相對比較寬松。從程序設計來看,非訴程序要比訴訟程序操作簡單、靈活。非訟程序是社會法律生活中重要組成內容,也是民事訴訟制度的有益補充。從實際來看,國內對非訟程序認識存在較大誤區,沒有充分發揮其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對非訟程序功能和作用進行準確解讀,同時完善相關程序和制度,以更好的發揮其作用。本文在相關法理分析基礎上,探討了我國民事非訟程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嘗試從立法層面上提出若干具體建議。
關鍵詞:民事訴訟;非訟程序;非訟事件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環境不斷發展和變化,非訴案件數量與日俱增,非訟程序已無法很好的適應新的工作要求。為了保證不同類型、特點的案件能夠及時得到有效處理,充分發揮司法解決民事案件的作用,當前十分有必要推動非訟程序建設。
同訴訟程序相比, 現代社會中的非訟程序主要有兩個功能[7]:一方面,通過發揮非訟程序功能和作用,在法律事實認定或者民事權利形成階段引入司法權,對這個過程進行監督和保護,確保當事人能夠對事件有一個穩定的預期結果,從而有助于降低糾紛發生率。例如,失蹤人員財物管理人的確定、企業法人清算人的確定過程中都涉及到這方面程序。另一方面,對訴訟程序不足進行補充和完善,化解不適合訴訟程序的糾紛和爭議。德國民事訴訟法是所有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法的基礎。德國、奧地利、日本和臺灣地區都實行獨立的非訟事件程序法。同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相比,在探討和研究民事非訟程序方面,國內學界和實務界尚未正確認識到民事非訟程序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對其在民事司法領域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對民事非訟程序立法還有待于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本文對我國非訟程序運行情況以及立法現狀進行分析,對我國非訟程序面臨著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對相關問題背后原因提出改進和完善非訟程序的對策建議。
二、我國民事非訟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價值功能定位不明確
相對來說,其他大陸法系國家普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非訟程序,其主要功能有化解糾紛、監督公權、保護公共利益以及防范糾紛等。與之相比,國內非訟程序功能相對比較單一,在實際中只是在預防糾紛、確認案件事實中發揮作用,而在監護公益和解決糾紛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導致這種情況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國內非訟程序適用范圍十分狹窄,非訟案件審理方式比較單一。非訟程序相對比較集中,非訟程序法就是將關于非訟案件的審理程序聚集起來概括。這決定了非訟程序應覆蓋不同類型的非訟案件。例如,國內非訟程序不適應于爭訟案件處理,無法發揮其化解糾紛的作用。從理論上看,非訟程序適用范圍大小主要取決于非訟程序審理案件類型多少。司法權糾紛預防功能適用范圍存在一定的偏誤,這是限制非訟程序預防和化解糾紛功能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我國側重于運用司法權解決糾紛,而沒有發揮其糾紛預防作用。在實際中,不少原本適用于非訟程序的案件最后進入到了訴訟程序。例如,子女監護權爭奪案、財產管理人選任案等,這些在國外已形成了十分成熟的非訟程序,但是我國依然使用訴訟程序審理[7]。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因為非訟程序缺失導致的,本質上是司法過度干涉糾紛處理的體現。”在這種司法模式下,非訟程序的適用必然會受到諸多限制,這使得訴訟程序擠占了其本應存在的空間。
(二)我國民事非訟案件程序救濟渠道缺乏
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對撤銷或變更裁判的程序和制度作出了具體的規定,這是當前非訟程序僅有的一種救濟渠道。有學者指出,我國特別程序撤銷或變更裁判制度,這是其他大陸法系國家非訟程序制度的早期形態。從相關法律條文來看,二者還有很大的區別。國外裁判變更制度主要適用于無法提起抗告的裁判,我國因為相關救濟渠道較少,撤銷或變更制度適用于所有非訟裁判情形。國內撤銷或變更裁判制度是由當事人主動申請實施的。國外裁判變更制度的啟用主要是由法院來決定。我國的撤銷或變更裁判制度相當于救濟渠道,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裁判變更制度是法院使用的糾錯方式,它不是真正的救濟渠道。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審理特別程序實行一審終審制。“一審終審”或者法院的裁定結果也不排除出錯的可能,同樣需要糾錯。”在非訟程序審級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當事人缺乏充足的權利救濟和保障渠道,這使得在非訟裁決不當的情況下第三人沒有補救措施。關于民事非訟案件能夠使用再審程序,現有相關法律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一般認為,民事非訟案件不可使用再審程序。這是因為,撤銷或變更制度優先于再審程序。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從《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來看,對撤銷或變更制度適用缺乏具體、全面的規范,對變更程序和內容沒有嚴格界定,這無形中限制了程序的救濟功能,因此必須要利用再審程序發揮作用。撤銷或變更制度主要適用于情勢變更的情況,而不是對程序判決結果有誤的情形,因此十分有必要明確非訟程序可適用再審程序。
(三)我國非訟程序適用范圍狹窄
目前,我國未對非訟程序建立專門的法律體系,對非訟程序適用條件、對象和標準等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現有相關法律條文主要分散在不同法律當中,其中主要以《民事訴訟法》為主,本文通過梳理和總結發現包括以下幾類:(1)《民事訴訟法》第15章“特別程序”規定的案件,第17章規定的督促程序以及第18章對公示催告程序的規定。(2)《公司法》第183、184條關于公司解散和清算事件的規定。(3)《破產法》關于公司破產認定、結算以及破產資產封存和管理事件等。(4)《物權法》第195條規定的質押物沒收、拍賣和處置事件;第237條規定的留置財產處置等[8]。總體而言,現行法律對非訟程序具體應用缺乏明確的指引和規范。從大的分類來看,非訟事件可以分為家事和商用非訟事件兩種。當前,國內非訟程序適用范圍并沒有明確規定,這使得非訟程序在司法實踐應用較少。由于非訟案件與訴訟案件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界限,使得同一類案件可能適用于不同程序。非訟程序適用范圍和標準不清晰,導致非訟案件與訴訟案件混為一談,這無形中限制了非訟程序發揮作用,同時也對審理程序價值功能產生制約。
三、完善民事非訟程序的對策和建議
(一)明確非訟程序的發展地位和功能
民事訴訟程序分為兩大類,那就是訴訟程序和非訟程序。我們要認識到,非訟程序的重要性并不低于訴訟程度,要充分發揮非訟程序化解民事糾紛的作用。對當前我國非訟程序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實踐中應用較少的問題,必須要盡快通過立法的方式確定非訟程序的地位和作用。要保證非訟程序具有較高的法律地位,首先要在立法上作出相應的安排,用“非訟程序”替代“特別程序”。“特別程序”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有失嚴謹性和嚴肅性,從立法角度來看,這種稱謂不夠規范和合理。在其他國家中,特別程序內涵存在較大的區別。而非訟程序又涉及到比較廣泛的領域,必須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對訴訟程序與非訟程序關系進行準確界定和區分。同訴訟程序相比,非訟程序具有經濟性、便捷性的特點,其主要適用于簡單的法律糾紛,從而更容易維護社會公平公正。”[9]非訟程序是民事審判程序的重要補充,其具有訴訟程序所不具備的功能和優點。因此,要在立法方面高度重視非訟程序,盡快健全和完善相關程序,讓民事審判有更多的程序選擇,為司法權的行使提供良好條件,這是今后民事審判程序法發展的主流方向。
(二)適當擴大民事非訟程序適用范圍
非訟程序如何發揮作用,主要與其程序效益有很大關系。非訟程序適用范圍達到一定水平后,可以提高案件審理效率。從程序效益角度出發,當前必須要擴大非訟程序適用范圍。當前,民事訴訟法中的“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與非訟程序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將其歸入到非訟程序范圍內。而其他與民事權利義務關聯不大的案件,例如選民資格確認等,則不適用于非訟程序。在大陸法系中,“督促程序”應用十分廣泛,這可以看出非訟程序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化解和預防民事糾紛方面不可替代。除了民訴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無需納入到非訟程序范疇中,當前民事法中有許多非訟案件可采用非訟程序處理。從案件類型來看,主要涉及到? ?家事非訟案件、商事非訟案件及法人非訟案件等。家事非訟案件,除了宣告公民失蹤、死亡以及認定公民民事能力案件外,還要將失蹤人財產管理人選任、監護人指定事件等納入其中。另外,婚姻權利事件、孤兒領養事件、遺囑權利認證事件、夫妻財產分割事件、家庭財產權屬劃分案件、家事矛盾調解事件等,都可適用非訟程序;在商業領域,除了宣布破產案件之外,還可以將公司解散、社團登記事件,合伙人備案事件,商業糾紛化解事件;公共財產管理事件,票據公開以及債務關系供貨商事件、企業清算事件,? 委托財產轉移事件,財產評估事件等納入到非訟程序適用范圍內。
(三)建立民事非訟程序救濟渠道
我國民事非訟程序統一實行一審終審制,當事人沒有權利救濟渠道可選擇,而且非訟程序不能與再審程序結合使用。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5章之規定,特別程序裁定的撤銷和變更制度為非訟程序提供了唯一的權利救濟渠道。但是這種制度要存在其固有的缺陷與不足。《民事訴訟法》對撤銷和變更制度的規定主要以原則性、籠統性為主。適用范圍和對象局限于情勢變更,覆蓋范圍依然比較窄。如果只是依靠撤銷和變更制度提供救濟支持,顯然無法很好的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非訟程序救濟渠道缺失十分嚴重。我國現行的特別程序撤銷和變更制度比較接近國外的非訟程序裁判變更制度,但二者又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特別程序撤銷和變更制度主要局限于情勢變更后為當事人提供申請撤銷和變更裁定的渠道。國外非訟程序裁判變更制度則有所不同,如果法院發現判決不當或者有誤,其可以啟動自我糾錯程序。國內學者指出,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裁判變更制度,對國內特別程序撤銷和變更制度進行調整和優化。其理由是:“將撤銷程序作為一種救濟渠道,這首先犯了一個理論上的錯誤。而且也會給司法實踐造成較大麻煩。其主要問題在于,其會導致非訟程序結果糾正缺乏規范、穩定的救濟渠道和程序。”[10]本文比較支持這種觀點。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撤銷與變更制度,都不是完善的救濟制度。對當前非訟程序缺乏有效救濟渠道的情況,要打破非訟程序一審終審制的安排,針對非訟程序建立完善的審級制度。建立審級制度能夠完善救濟渠道,為當事人提供了更好的權利保障,同時也為法院提供自我糾錯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蔡虹:非訟程序的理論思考與立法完善[J].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三期.
[2]郝振江:中國非訟程序年度觀察報告(2016) [J].當代法學,2017年第四期.
[3]鄧輝輝:非訟案件本質和范圍的域外考察及啟示[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三期.
[4]陳浩:論我國非訟程序的立法完善[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一期.
[5]張衛平:絕對職權主義的理性認知·原蘇聯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評析[J].現代法學.1996年第八期.
[6]章武生:非訟程序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法學.2011年第三期.
[7]郝振江:《論非訟程序的功能》, 載《中外法學》2011 年第4 期.
[8]邵明:《民事訴訟法理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9]見趙蕾:非訟程序:預防和化解社會糾紛的程序創新,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5年1月第1期總第139期.
[10]鄒軍:《論我國民事非訟程序的調整范圍》,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第11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