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表見代理制度 建筑領域 應用
作者簡介:劉育龍,河南新天河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建筑房地產。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36
我國《合同法》以法律形式對“表見代理”的規定,事實上,在《合同法》之前我國法律也曾對表見代理有過一些規定,只是當時沒有把這種情形稱表見代理。沒有被追認的,按無權代理處理;被代理人知道,但不否認的,按有權代理處理。這條規定的第三層意思就是關于表見代理的規定。《民法通則》生效后,對表見代理內容進行了規定,隨后《關于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具體適用經濟合同法的若干問題的解答》的頒布和實施,其中“關于合同簽訂人未持正式的授權委托書簽訂合同,其代理資格和權限應當如何認定問題”的規定,也是對表見代理認定的相關規范,由于尚未對該種現象進行明確的定義,所以不采用表見代理進行表述,以另一種表達方式進行規定。
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我們可以知,所謂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因被代理人的行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被代理人須對之負授權人責任的代理。 就表見代理這個概念字面上理解,“表”即表面、表象、表征等,“見”即見到、看到、看見等,“表見”即是表面上看到的意思。其根本特征是行為人沒有代理權,然而,因為行為人的善意行為給被代理人造成了一定的錯覺或者錯誤判斷,被代理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一種代理,其產生的法律效果與有權代理相同。因此,其屬于一種特殊的或者例外的無權代理。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表見代理主要包括權限延續、權限逾越以及授權標示三種。根據法律規定,理論通說認為表見代理應具備以下構成條件:
其一,須行為人無代理權。其二,行為人需要為相對人提供可靠的依據或者證據,讓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備行使代理權的資質或者能力。其三,行為人不能對相對人的代理權產生危害。其四,相對人和行為人的民事行為,必須符合我國法律規定,同時需要兩者間的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齊全、完備。
司法實踐中,對表見代理制度在建筑領域案件審理中的應用存在界限不清的問題,搞清楚這個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建筑領域案件中有權代理與無權代理之間界限本來就不是十分清晰,如果不分清界限,那么,實踐中在適用表見代理制度處理案件時,就十分容易出現錯誤適用的問題,使案件的處理不能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
那么,建筑領域中有權代理與無權代理的邊界在哪兒呢?就目前建筑領域的現實情況看,任何一個建設項目一般都有一個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或實際施工人等,為行文方便,我們不區分這幾個稱呼,統稱為項目經理。
項目經理操作一個工程項目,一般情況下,都是與有建筑資質的企業簽訂了工程內部承包合同后進行工程管理的,他們的管理權來自于建筑企業的授權委托。負責工程項目管理的項目經理享有的權利就六項:
其一,項目經理可以根據工程現場的實際情況,對經濟進行適當的調整和科學的分配。其二,項目經理對施工隊伍進行挑選,選擇資質較好、施工質量高的作業隊伍。其三,可以對工程現場的施工活動進行適當的調配,例如機械、材料、資金以及人員等。其四,在企業法定代表人的授權下,可以和工程項目的分包單位簽訂相關合同。其五,根據工程項目的特征、現場情況、質量要求、設計規范等,選擇合適的管理班子。其六,在企業法定代表人的授權下,可以行使工程管理的其他權力。
這六項權利都是指工程項目范圍以內的管理權,不包括項目以外的其他權利。項目經理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的行為一般而言都是經過建筑企業授權的,其代理行為應是有權代理,這應當是不存在爭議的。
實踐中,項目經理在管理工程項目過程中,難免會與項目以外的材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等項目以外的市場主體進行交往或交易,如果說這與工程項目一點關系沒有,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理資質管理辦法》第八條(二)項目經理在行使工程項目管理權時,處理一般性外部事務是可以的,但如果要以項目名義對外簽訂有關合同的,就必須有授權。
近年來,建筑領域發生的案件絕大部分是因項目經理在沒有企業授權的情況下,對外簽訂相關合同引發的。此情況下,項目經理的行為屬于無權代理行為。如果該代理行為需要建筑企業承擔責任的話,我們就需要審查項目經理的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就要適用表見代理制度處理案件。
表見代理的認定主要包括以下6種情況:
其一,被代理人需要了解行為人的代理行為,即行為人在代替被代理人簽訂合同時,雖然被代理人不提出反對意見,但需要知道行為人的代理行為。例如,被代理人把具有代理自己法律效力的合同書、公章以及介紹信等給予行為人,表示被代理人了解行為人的代理行為情況。同時,如果相對人把合同交予被代理人后,由于被代理人個人的原因(如未對合同內容進行閱讀或者閱讀不仔細,漏掉部分合同條款),沒有對合同提出反對意見,則表明被代理人行為符合“應當知道”的要求 ,按照行為人具有代理權處理。其二,被代理人明確了解行為人會代替自己進行合同簽訂,然而在行為人和其他人簽訂合同時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其三,被代理人曾經信任行為人,并且賦予行為人代理自己簽訂合同的表示,這就表明被代理人對行為人的行為、合同簽訂表示相信。例如,被代理人采用書面公開的方式、公共場合聲明的方式,表明行為人的代理權受到被代理人允許,但是被代理人并沒有真正的授予行為人代理權。其四,被代理人將可以證明具備代理權的證件、證書等交給行為人,但是不能夠通過證件、證書內容對合同條款是否在代理權允許范圍內。其五,行為人以前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同時和相對人在簽訂合同階段,可以為相對人提供證明自己具有代理權的介紹信,讓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其六,行為人以前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同時和相對人在簽訂合同階段,可以為相對人提供被代理人的公章,讓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
這里需要強調說明的是,行為人以前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同時和相對人在簽訂合同階段,可以為相對人提供被代理人的公章,讓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該情形強調的是行為人曾經是代理人并且與相對人發生過訂立合同行為,并且當時簽訂合同時,合同上加蓋有被代理人的印章。如果這個行為人再一次以原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該相對人簽訂合同,那么,行為人的行為就構成表見代理。實踐中,筆者遇到過一個案件,一個建筑公司的項目經理曾代表公司與建設單位簽訂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合同上確實蓋有該建筑公司的印章,之后,工程項目進入施工階段后,該項目經理從社會上借了一部分錢,并給出借人打了借條。因該借款一直沒有還上,出借人就將項目經理和建筑公司起訴,要求建筑公司和項目經理連帶返還借款。其理由是,該項目經理是該建筑公司在該項目的項目經理,該項目經理曾代表該建筑公司與建設單位簽訂過《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該項目經理就是該建筑公司的代理人,因此,要求建筑公司對該筆借款承擔責任。其這種理由是明顯不符合“行為人以前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同時和相對人在簽訂合同階段,可以為相對人提供被代理人的公章,讓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情形的,不能因為該項目經理曾代表公司與建設單位簽訂過施工合同,就推定該項目經理在借款時,也是公司的代理人。
建筑領域在應用表見代理的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規避:
其一,健全法治管理系統,創建法治管理責任小組,組員包括企業主管領導、法律顧問,由專業的法律人員對表見代理的風險進行識別,提升建筑企業的風險防范水平。其二,提高所有人員的法律意識,建筑合同糾紛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因此建筑企業必須強化全員法律意識培養,在簽訂合同時對所有合同條款的合法性、合理性等進行檢查,最大限度降低合同糾紛案件發生的概率。其三,強化公章、委托書、證照的管理,建筑企業需要由專人對所有證書、文件等進行科學管理,創建管理臺賬,對管理臺賬人員的責任進行明確,一旦出現公章、委托書、證照丟失的情況,需要第一時間報警,并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其四,對代理機構、代理人的權限進行科學的限定和做好公示,防止出現代理機構和代理人超過代理權限代理被代理人簽訂合同的情況。
項目經理(實際施工人)掛靠建筑企業進行施工的現象十分普遍,而項目經理承包建設項目絕大部分又是以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形式進行的工程承包。承包過程中,相當一部分項目經理本身經濟實力并不厚實,加之相當一部分項目又都要求施工方墊資施工或不能按時撥付工程進度款。在此情形下,項目經理就會對外舉債、賒購材料、賒租設備等,形成了大量糾紛。基于這個現實,筆者對建筑領域如何適用表見代理制度進行粗淺梳理,希望對司法實踐略有益處。
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
注釋:
最高法院副院長李國光主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M].新華出版社,1999:207.
沈德詠,奚曉明主編.最高法院研究室編著.最高法院關于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99-102.
參考文獻:
[1]李國光主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M].新華出版社,1999.
[2]王勇.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實務解析[M].法律出版社,2017(2017.09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