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萍
摘 ?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的目的,在于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在講授過程中,需以教材為依據,與社會發展形勢結合,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和創新,使教學更具感染力與實效性。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 ? 理論課教學 ? 優化及創新
在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在優化和創新過程中需運用抽象知識表現時代發展的動態,使其充分反映現實世界的鮮活性,注重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使理論在講授時更具鮮活性,更加豐滿,激發學生的整體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更顯著。本文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優化創新的基本原則展開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優化創新的方法,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效果,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優化創新的基本原則
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法律基礎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載體,教學內容的創新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要指導,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培養。高校教師應該立足于教材課本,通過整合分析教材中核心知識,優化與更新理論研究成果,根據人的基本需求理論、人才發展規律,把握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的契合點[1](174)。立足于時代發展,結合學生的基本特點,加強各個課程間的內在聯系,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語言轉變成教學語言。堅持方向性、時代性、規律性及實效性的基本原則,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創新與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重視方向性把控
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基本功能,是借助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學生的思想,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學生,將思想價值貫穿于課程教學中,使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形成良好的文化觀念與國家理念,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2](36-39)。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著顯著的政治方向性特征,教師肩負著傳播正能量、發揚主旋律的社會職責。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載體,組織學生不斷探索與了解個人成長與國家未來發展命運的內在聯系,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當代大學生有夢想、有能力、有擔當,國家發展才會有前途,民族建設才會有希望。只有國家強大繁盛,個人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重視時代性的展現
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始終堅持“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的基本指導思想,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固定,但是教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3](90-93)。學會正視社會經濟日益變化形成的新形勢、新問題,運用科學正確的精神與態度解決相應問題;體現理論學術界的思想動態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際情況,展現學生思想的動態變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相關理論問題,從學生較關注但缺少說服力的現實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分析,將“活”理論與“活”實際引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運用典型案例、生活實例等,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手段,深入挖掘與教學主題有關的素材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相互融合,滿足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教師可適當增添具有針對性、真實性的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內容時代性、社會性、現實性等特點,使思想政治教學更加靈活、生動,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的說服性,完善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魅力與樂趣,改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固有認知。
(三)重視規律性的掌握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途徑,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與成長意義重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主要圍繞國家價值觀念,為學生的價值選取與是非判斷指明正確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是基礎理論的講解,是思政理論課程的側供給[4](13-15)。當代大學生在成長歷程中。要面對各種要素的限制和影響。為此,要從客觀層面給予當代大學生幫助,從某種層面上分析是一種內在需求,是當代學生成長發展中的需求側。只有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目標與個人目標的融合,供給和需求相互連接,才能發揮思政教育理論課程的積極作用。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程改革創新,面臨的難點是怎樣喚醒當代大學生對理論的內在需求。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變革,應該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盡可能探索基礎理論與學生根本需求的契合點,結合教學規律、思政工作規律、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展現理論課程的價值作用。高校展開教學實踐活動,就是根據上述規律,促進教學體制向教學機制進化,對學生成長發展中的思想動態釋疑解惑,促進當代學生的綜合發展。
(四)重視實效性的堅持
高校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立足于時代發展、學生基本特點、各個課程間的內在聯系等多個方面,運用整合、補充、優化等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彰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社會特點、學生關注焦點、思想問題難點等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社會問題,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在本質的理解[5](70-72)。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抽象內容,教師要運用多元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地展現學生面前,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內在本質,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高校教師在策劃教學內容時,需要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與生活性,拉近學生與理論知識的情感距離,重視理論內容的講解,還要強調實際問題的探究,真正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向實踐性、生活性方向轉變,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優化創新的方法
(一)與學生發展需求貼近
理論教學能否受到學生的喜愛,強化實效性,和講授的內容能否和學生發展需求貼近聯系比較緊密。在選擇講授內容時,需注重和學生思想、心理及學習之間的適應性,將理論知識逐漸還原到現實生活中[6](43-45)。就業是當前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的問題,在講授理論內容時,可以和就業創業教育結合,引導學生對就業創業、社會實際發展趨勢樹立正確認識,明確自身的實際條件。將講授內容和國家政策結合,建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
(二)注重信念教育
信念教育的實施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效果,大學屬于學生信念的成型階段,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自尊自主意識比較強烈。在思想政治教育時,高校需將教育對象的特質和教育的特征作為依據,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理論教育中的融入,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能在多元價值理念和思想意識之間比較,學會鑒別與選擇,運用獨立的思考方式,樹立比較堅定、正確的理念信念,使其成為精神支柱,不斷強大,形成相應的政治鑒別能力與敏銳性,自覺抵制西方不良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揚[6](43-45)。信息社會有效弘揚愛國教育和民族精神更具艱巨性與復雜性,實施理論教育,更能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意識,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
(三)科學運用現代技術
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受影響。教師和學生都具備使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和便利[7](162-163)。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微信、影視作品、微博等,運用針對性較強的方式講授。運用這種方式,能夠使理論內容以更生動和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學生在觀看時產生比較直觀的感受,強化整體教學感染力,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別能力得以增強,理論學習獲得更好的效果。
(四)教學內容凸顯時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實效性與即時性,由于教材編寫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在教材內容上難免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實際上,只有理論課充分凸顯時代性和社會發展需求,才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即使是理論,也應具備發展性,而不是重復性的教條,這樣才能滿足時代與社會實際發展需要[8](43-45)。在進行理論課教學時,應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和焦點作為切入點,在此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看法與觀點,加大正面宣傳力度。抑制有害信息的干擾,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與鑒別能力,取得更好的理論學習效果。
(五)運用開放教育形式
網絡時代,學生的個性比較鮮明,思想比較活躍,重視個性發展。在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需將學生視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自主意識,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結合。在理論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接收學生的反饋,將課堂與社會結合,發揮外部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積極實踐,在實踐中實現對知識的有效理解與吸收。
三、結語
網絡時代,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應注重運用現代技術,搜集與分析多樣性案例和素材分析,為學生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使整體教學更具實效性,在優化和創新教學內容時,將其和社會及時代發展實際需要結合。
參考文獻:
[1]張賽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建設芻議[J].山西青年,2018,000(023).
[2]李曼玉,武星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落實問題芻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4).
[3]楊志剛,陳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范化芻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7).
[4]仲晨星,劉倩.信息技術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新[J].林區教學,2018,000(012).
[5]樊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9,021(001).
[6]郎益君.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優化與創新[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7]馬藝銘.關于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提升的路徑選擇[J].現代職業教育,2019(22).
[8]葉婷.基于“學習強國”APP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