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 蘇巖
摘 ? 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普及,科技新聞呈現時效性、通俗性、碎片化、個性化等特點。開設相關領域的科技類通識選修課程,有助于將碎片化信息有機結合,并借助這個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課本中的專業知識和工業應用領域之間的橋梁。高校教師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結合前沿科技通識選修課特點,研究前沿科技通識選修課中的思政教育方法,以期提升教學教育實效。
關鍵詞: 思政教育研究 ? 通識選修 ? 前沿科技
1.引言
當代大學生以“00后”為主體,學生經常獲得大量的、碎片化的、個性化的信息。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科技新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是很好的教學素材。開設相關領域的科技類通識選修課有助于將碎片化的信息有機結合并借助這個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課本中的專業知識和工業應用領域之間的橋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科學技術專業教育的同時融入價值觀引導、專業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政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把價值觀、是非觀、人生觀引導納入教學全過程,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長效機制。
2.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以幾何級數級快速增長的半導體性能前所未有地改變全人類的生活方式。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自媒體、短視頻、定制化信息應運而生。新時代、新媒體環境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眼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具有一些新的屬性,例如泛化性、碎片性[1](193-198)[2](8-9)(3)。在新媒體環境背景下,前沿科技熱點新聞呈現通俗性、碎片化、個性化等特點。“通俗性”是為了更好地傳播。科技新聞不是學術論文,面向的是普通大眾。即使是定制化的科技新聞,也是針對非本專業的、具有一定知識背景的群體。這些新聞很好地激發了相關專業或相關領域的同學的學習熱情,因此,需要善于利用、借鑒新聞媒體傳播的一般規律,做好通識選修課的相關工作。
“個性化”是最近幾年新聞媒體傳播的重要特征。各個應用軟件相繼推出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興趣點內容篩選,在很大程度上使新聞媒體傳播更加專業化。因為受眾群體會在大數據的牽引下層層篩選,使很多新聞媒體更加專業。
“碎片化”是當今媒體傳播的又一個特征。碎片是為了吸引群體的注意力,碎片又密集的信息使人們在接收新聞的同時實時獲得反饋。碎片化是商業運作的必然產物,為科技類新聞預留了空間。因此,特別針對相關專業或相關領域的大學生,開設前沿科技熱點通識選修課是必要的。
在前沿科技通識選修課程上,如何做好通俗性新聞的專業化解讀,如何開展個性化新聞的集中解讀,如何實現碎片化新聞的有機串聯,是課程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新媒體同樣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4],主要體現在:多樣性與單一化思政教育的博弈,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制控力提出挑戰,多元文化激蕩,拓展了他們的思維[5](77-79);在海量信息中,由于受眾群體多樣性,高雅信息和低俗信息混雜,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引導力是一種考驗;新媒體由于是碎片化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存在虛構內容,對大學生的辨別、甄別能力形成了考驗。學者指出:關注大學生科技意識形態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邊緣屬性及話語“泛化”命題[6](173-176);強化科技強國意識、強化彎道超車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7](109-111)。
在課程設計中,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落實貫徹“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時代、新媒體形勢下前沿科技通識選修課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前沿科技新聞意識形態教育引導不足。
前沿科技新聞具有“通俗性”,面向大眾,是一種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新聞傳播方式。此種特性,決定了科技新聞缺乏正確的意識形態觀點。不正確的意識形態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及文化影響,將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或者高福利社會制度與所謂的政治制度相聯系;二是制造意識形態對立,將科技問題與政治體制、國家戰略相關聯,吸引眼球。不正確的意識形態教育會誤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
2.2前沿科技多樣化信息中選擇性吸收。
前沿科技新聞具有“個性化”,是通過大數據將某一類新聞推送至同一興趣點人群。在這個過程中不免產生認知偏差,即只能接收到自己愿意接收的信息。
2.3前沿科技復雜化事件單一化解讀。
前沿科技、工業產業鏈都是復雜的,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水平及在全球化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復雜的。一些科技新聞解讀,將復雜事件結果單一的歸納為某個因素的結果,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片面化。例如,將Space X公司的成功歸納為美國民營企業的成功,忽略NASA在后航天飛機時代的戰略布局,也忽略Space X公司作為一家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發展道路與國家航天行為的本質差異。
3.前沿科技通識選修課中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探討
開設“前沿科技熱點”通識選修課是以科技新聞的趣味性為導向,激發相關領域或者相關專業的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投身于該項工作中。然而,事情總是復雜的。特別是在當今時代,“思政教育”包含什么內容,如何有效教育并融入教學當中,是一個值得探討并研究的話題。
3.1以解讀新聞事件為契機,多角度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思政教育不是說教,不是強加給學生的,而是以素材為基礎引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刻板的說教式教學方法,不適合思政教育。我們在傳遞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講邏輯,在思政教育中同樣要講邏輯。思政教育應該以講授的素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得出認同感。例如,華為是我國優秀的民族企業;大疆無人機,憑借精準的定位和銷售策略,在1萬元人民幣左右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我們應該借助這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什么民族性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精神,使得我們后來居上;是我們政策的“開放性”,其中以深圳為代表的城市充滿活力,創造了另一個世界奇跡,如果沒有政策的開放性、包容性,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深圳。中國的網購遠遠領先于歐美發達國家,根據新聞媒體報道,2018年,我國快遞量就突破了500億件。在諸多因素的背后還有成千上萬的“快遞小哥”。正是他們拼搏奮斗的精神,才造就了龐大的快遞規模,龐大的快遞量背后,是中國經濟的活力。
3.2以“碎片化”信息融合為背景,多角度塑造學生全局思維。
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生代力量,作為科技強國的下一代中堅力量,看問題要全面而客觀。一方面,不應妄自菲薄,要看到我國技術力量在世界科技舞臺的重要身影。雖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是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最近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科技領域涌現出華為、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大疆科技等一系列公司,更有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科大訊飛等一系列以軟件、算法見長的公司。例如,在講述Space X公司的成長歷史和科技新聞的時候,也可以提到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例如長征五號重型運載火箭,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北斗導航系統,等等;在提到Deep Mind人工智能的時候,可以談到中國的科大訊飛在語音處理方面的突出貢獻,可以談到墨子號通信衛星是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等等。另一方面,承認某些領域的技術差距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促使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閱讀熱點新聞的時候,應該保持基本的客觀解讀,就事論事,不回避差距,看到差距。例如,GOOGLE公司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硅谷運行測試上萬次,取得了一定的穩定性;例如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的機器人擬人化的確做得很好。總之,既要避免崇洋媚外的情緒,又要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取長補短、攻堅克難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3.3以假象剖析警惕為題材,多角度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亞當·斯密提出了《國富論》,似乎是那只著名的“看不見的手”推動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很多時候“經濟自由化”是西方政客的宣傳工具。在科技領域,“科學沒有國家,但科學家有祖國”,科技產業更有國界從半導體在全球范圍的發展史可以看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日本半導體業務的崛起,英特爾面臨危機;打壓日本,扶持韓國半導體產業;后來,韓國動用國家力量才有了三星等半導體巨頭的崛起;中國臺灣地區在九十年代看到機會,獲得了大量英特爾的訂單,作為晶圓代工廠高速發展;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產業格局伴隨著國家戰略不斷變化,直到今天,臺積電承擔了國際高端芯片代工50%以上的份額,國際地位舉足輕重。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自由經濟”是經濟學的理想模型,在國家有邊境、利益博弈的國際社會,要學會獨立思考,不受西方“自由化”思想宣傳的洗腦。同時,相關領域或相關專業的學生應該明白,我們應該順勢而為,往未來國家的大戰略領域努力,對自己的成長、對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做好每一顆螺絲釘,就是最切實可行的愛國。
4.結語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及獲取信息方式多樣化的新媒體背景,本文思考如何開展“思政教育”并有效融入課堂教學,論述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梳理前沿科技熱點的特點,探討前沿科技通識選修課中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方法。“思政教育”不是填鴨式的,而是邏輯縝密的引導,應致力于實現“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海鑫,廖浩君.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學術論壇,2011(7).
[2]李琳娜,黃瓊丹,陳怡君.基于微信公眾號的課程思政新媒體教學——以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9(11).
[3]商姚.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對策——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4.
[4]沈愛玲.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應對路徑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9.
[5]王學風.論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科學社會主義,2006(2).
[6]陳龍國.大學生科技意識形態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泛化”及其學科堅守[J].學術論壇,2016(2).
[7]董立人.加大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含量的系統思考[J].探索,2001(4).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專項研究課題戰略課題“國防思政融入高校就業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L2019005)、江蘇省高教學會評估委員會重點課題“移動互聯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混合學習效度評估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D201901)、2019年南京理工大學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新形勢下大學生國防教育合作體系建設研究”、2019年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會研究課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創新型工科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課題思政”立項課題“‘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2017年南京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改課題“微系統與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