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雙,趙麗,陳春梅,張萍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四川 瀘州)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病情較為嚴重的疾病,指的是動脈管壁發生不正常的膨出情況,從而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這種疾病屬于意外事件,發病率較高,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健康[1]。當前治療此病主要采用的是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通常情況下經過手術治療能夠緩解疾病癥狀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是此種手術操作起來難度極大,需要護理人員有效配合,給患者實施有效的圍術期護理。下面就對圍術期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分析探究,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研究對象來源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是本院在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40 例,對全部患者均實施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治療,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平均分的方法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有20 例。在對照組2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 例,女性患者有8 例;患者的年齡為48-73 歲,平均年齡為(55.0±4.5)歲;疾病類型主要包括大腦中動脈瘤、后交通動脈瘤、前交通動脈瘤[2]。在觀察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0 例,女性患者有10 例;患者的年齡為48-75 歲,平均年齡為(56.0±5.5)歲;疾病類型主要包括大腦中動脈瘤、后交通動脈瘤、前交通動脈瘤。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具備較強的可比較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就是護理人員嚴格按醫囑對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積極配合醫生做好手術準備與配合工作,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觀察組:實施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主要內容為:
1.2.1 手術前護理
在手術實施前1d,護士要常規到病房對患者進行訪視,通過詢問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與情緒狀態,向患者介紹治療的情況與注意事項,告訴患者要怎樣積極配合的要點,解答患者與疾病治療相關的問題,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對待負性心理較為嚴重的患者,護士要及時鼓勵患者并關心患者,使患者的不良情緒較快消除,這對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也是有利的。
1.2.2 手術中護理
按照醫囑要求護士要為患者進行靜脈穿刺與動脈穿刺,確保穿刺安全,并將患者的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內,維持患者的機體循環正常。對于后交通動脈瘤患者,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體位,患者的頭要抬起20°,要比心臟的水平高,確保患者的呼吸通暢性;對于前交叉動脈瘤、大腦中動脈瘤患者,患者的體位要保持為仰臥位體位,在發際內點狀皮處切開,將手術部位充分暴露出來,然后再用頭架固定好,對手術臺進行調節使顯微鏡手術中各項操作均能順利進行[3]。醫務人員要注意因為手術入路視野有限,腦組織過于脆嫩,非常容易引發大出血,因此要提前準備好血液,以備不時之需。在整個手術實施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都要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例如血壓、心率、呼吸等指標,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器械護士做好準備,對動脈夾夾力提前測試,更換吸引器頭,確保手術器械有序地在器械臺上擺放好,根據手術步驟為醫生傳遞器械[4]。
1.2.3 術后護理
手術后護理人員將手術器械等送往消毒供應中心處理,仔細清洗顯微鏡,不要發生撞擊,核對好手術相關物品數量。
手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3 個月,對于患者發生并發癥和再次出血情況、恢復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情況做好組間對比。經過我們的觀察發現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電解質紊亂、腦血管痙攣、肺部感染;患者的疾病恢復情況主要是應用格拉斯哥結局量表(GOS)實施評定。護理滿意度應用的是本單位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以此來評估患者滿意度情況并實施比較。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收集,并使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得到的P<0.05,就表示組間結果之間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
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
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
在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是一種復雜且大型的手術類型,手術操作難度較高,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需要醫生與護理人員密切配合,本研究主要探究有效的圍術期護理措施對手術理想效果取得的作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5],需要護士對患者的全面情況進行評估與了解,全面掌握患者的情況,術前護士要常規對患者實施訪視與健康宣教,手術中配合手術醫生完成手術操作,手術后做好各項物品的準備和處理。本次研究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取常規護理與圍術期護理,結果證實,將有效的圍術期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中,能夠取得理想的干預效果,有利于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由此可見,圍術期護理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