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艷 高妍



摘? ?要: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國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標,也是學界和政界熱議的話題。本文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以廣州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廣州市農業的“四化”發展水平。結果表明:廣州市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組織化和綠色化水平略低;與北京、上海相比,廣州農業集約化水平發展相對迅速,但是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農業綠色化水平更待提升。
關鍵詞:廣州;農業規模化;農業集約化;農業組織化;農業綠色化;農業普查
中圖分類號:F3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0)03-0004-05
一、引言
在“大國小農”的國情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是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大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行動,是破解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指出廣東必須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擔當“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歷史使命。廣東最大的不平衡表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廣州市作為廣東省省會城市,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在這一關鍵的歷史時期,應率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把短板變成“潛力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這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總抓手。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推進和實現農業的變革,使之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經濟環境和生活需要的過程,這不僅需要提升農業經濟的效率,更要提升農業經濟的效益[1]。學界普遍認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與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組織化水平的提高相關[2]。不僅如此,從世界農業轉型發展的角度看,農業現代化發展還蘊含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如今倡導循環經濟,追求科技創新,注重節能減排,強調資源環境的保護,以及高度關聯綠色化水平的發展[3],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統籌兼顧,努力協調經濟、社會、環境和人的共同發展[4],是實現綠色農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世界農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與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鑒于此,本課題利用廣州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以“摸清農業發展現狀、找準關鍵問題、提出政策建議”為基本線索展開研究,分析廣州市農業的“四化”發展水平,以期為廣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關鍵性策略。
二、廣州市農業的“四化”發展水平分析
(一)規模化水平
在“均田承包,農戶經營”的制度背景下,促進農地的流轉與集中,加快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基本政策導向[5]。在土地資源處于緊約束狀態,耕地總量少、戶均量少(戶均2.19畝)的市情約束下,廣州市積極推動農地的流轉與集中,扶持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但是目前廣州市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
首先,從規模經營主體看,2016年全市登記在冊的農業經營單位有4800個,數量上遠低于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市(5700個)和北京市(11566個)。從農業經營單位的類型結構看,廣州市農民合作社發展相對滯后,僅有831個農民合作社,數量上遠低于上海市(3500個)和北京市(4633個)。在全市農戶中,規模經營農戶有8796戶,占全市經營農戶數的2.02%。這一比例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2%),也高于北京市(0.77%)和上海市(1.41%)(見表1)。
其次,從農地流轉規模看,2016年全市轉出的耕地面積為695466畝,占全市確權耕地總面積的44.00%,盡管高于全國平均農地流轉率(35.00%),但與上海市(75.10%)和北京市(84.19%)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分別相差31.1個和49.19個百分點。
最后,從規模化經營角度看,全市耕地規模化①耕種面積占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9.0%,這一比例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超過全國耕地規模化耕種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例28.6%。全市的規模化種植主要集中于經濟效益相對較高的蔬菜和花卉產業,以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的規模化經營水平有待提高。
(二)集約化水平
農業集約化發展是指通過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集約化經營,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率的過程[6]。農業集約化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導力量[7]。其中,農業機械化和設施化是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重要標志。廣州市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農業發展模式正處于從“數量型、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向“質量效益型、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轉型的發展階段,農業的機械化和設施化水平相對較高。
1. 機械化水平
首先,從農機的擁有數量看,2016年全市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80臺,小型拖拉機6889臺,聯合收獲機350臺,機動脫粒機717臺,節水灌溉機械16747臺,農業運輸車4994輛(見表2)。1996-2016年間廣州市的農機種類結構發生了變化,其中,小型拖拉機、機動脫粒機和農業運輸車的數量有所減少;聯合收獲機和節水灌溉機械的數量有所增加,特別是節水灌溉機械的數量大幅增加。這表明出現了兩大發展趨勢:一是農機大型化趨勢,這表明廣州市農機利用正逐步從小型農機的自購自用,轉向大型農機外包服務方式。二是節水化趨勢。這與水資源日益短缺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式的轉型密切相關。
其次,不同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呈現較大差異。以水稻為例,農戶在耕地、種植和收割三個環節上利用農機較為普遍,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2.39%,其中收割環節的機械化水平最高。從機械作業面積看,機耕面積占全市普通農戶水稻種植總面積的比重約為68.76%,機播面積占比約為3.64%,機收面積占比約為82.71%。
最后,從農機利用主體看,以水稻為例,相比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在耕地、收割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播種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規模農戶的機耕面積占全市規模農戶水稻種植面積的比重約為8.67%,機收面積占比約為20.68%,分別比全市所有農戶平均水平低了60.09個和62.03個百分點,機播面積占比約為81.40%,高出全市所有農戶平均水平77.76個百分點。
2. 設施化水平
首先,從設施農業的發展規模看,2016年全市溫室占地面積為0.85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0.7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25%)和上海市的水平(0.32%),但遠低于北京市的7.08%。全市大棚占地面積3.87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19%,盡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73%),但遠低于北京市(6.23%)和上海市(6.99%)(見表3)。
其次,從設施農業的利用主體看,規模農戶的農業設施化水平總體上高于普通農戶。全市普通農戶的溫室占地面積達571畝,大棚占地面積達5655畝,而全市規模農戶的溫室占地面積為1347畝,大棚占地面積高達22263畝,分別比普通農戶多了776畝和16608畝(見表4)。
(三)組織化水平
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公司+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組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化解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是全國各地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實踐方式。
首先,從農戶組織化參與的總體情況看,廣州市共有22563戶農戶參加新型組織,占所有農業經營戶的5.19%,這一比例遠低于北京市的29.99%,也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9.80%)(見表5)。從組織參與類型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占參加新型組織農戶數的63.84%,其次為土地托管和專業協會形式,占比分別為6.83%和1.14%。
其次,普通農戶組織化水平總體偏低。全市參加“公司+農戶”、農民合作社、專業協會、土地托管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共有22224戶,占被調查普通農戶數的5.22%。普通農戶參與的產業化組織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占參與產業化組織的普通農戶總數的64.45%,其次為土地托管和專業協會形式,占比分別為6.92%和0.94%(見表6)。
最后,相比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組織化水平更低。參加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規模農戶共有339戶,占被調查規模農戶數的3.85%,低于全市普通農戶水平(5.22%)。規模農戶參與的組織類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占參與產業化組織的規模農戶總數的24.19%,其次為“公司+農戶”和專業協會形式,占比分別為18.29%和14.45%(見表7)。
(四)綠色化水平
綠色化是指在綠色治理理念的政策引導下,實現經濟系統的增長質量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系統的綠色財富不斷積累,社會系統的綠色福利不斷完善[8],對推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成就矚目,但是我國農業成就的取得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10]。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化肥、農藥施用量已超出生態學、經濟學等意義的最優施用量(Huang et al.,2008)。本文主要從化肥施用、農藥噴灑、資源再利用等方面來評估廣州市的農業綠色化生產水平。
1. 化肥施用
據廣州市農普調查數據表明:2016年全市水稻、玉米的化肥用量分別為159公斤/畝、44公斤/畝。為了進一步進行橫向比較,本文查閱了全國以及北京和上海市的最新統計數據(見表8),表明:2018年廣州市的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量)為10.60萬噸,每畝化肥施用量為78.04公斤,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5.20公斤/畝),以及北京市(44.36公斤/畝)和上海市(29.35公斤/畝)的畝均化肥施用量。
2. 農藥噴灑
據廣州市農普調查表明:2016年全市水稻、玉米的平均農藥噴灑次數分別為11次和3次。為了進一步進行橫向比較,本文查閱了最新的統計數據(見表9),表明:2018年廣州市的農藥使用量為0.31萬噸,每畝農藥使用量為2.28公斤,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7公斤/畝)、北京市(1.58公斤/畝)和上海市(1.12公斤/畝)。
3. 資源再利用
秸稈還田是資源再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廣州市水稻的秸稈還田水平相對較高,秸稈還田面積占比為68.86%,玉米的秸稈還田水平較低,面積占比僅為12.00%(見表10)。從各區來看,水稻、玉米秸稈還田的資源再利用水平較高的分別是增城區、黃埔區。從兩類農戶看,相比于普通農戶,規模農戶的資源再利用水平更高,前者秸稈還田面積占比為69.71%,后者為92.25%,相差了22.54個百分點。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國以來我國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標,也是學界和政界熱議的話題。本文結合世界農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利用廣州市第三次農普調查數據,分析了廣州市農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綠色化”水平。結果表明:廣州市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組織化和綠色化水平略低;與北京、上海相比,廣州市農業集約化水平發展相對迅速,但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農業綠色化水平更待提升。
綜合上述分析,認為廣州市農業的未來發展政策重點在于: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家庭農場,培育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各項扶持政策,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發展社會化服務。三是加強生物防治、新型肥料、農藥、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實現循環型、清潔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向“智慧化、規模化、新型化、生態化”升級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益龍.鄉村振興中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 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3):48-56.
[2] Hiroyuki Takeshima,Patrick L. Hatzenbuehler and Hyacinth O. Edeh.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n economies of scope in crop production in Nigeria[ J ]. Agricultural Systems,2020,177:10-69.
[3] 丁志偉,張改素,王發曾,等.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綠色化“五化”協調定量評價的進展與反思[ J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01): 4-13.
[4] 簡新華,楊冕.從“四化同步”到“五化協調”[ 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106-113.
[5] 朱文玨,羅必良.行為能力、要素匹配與規模農戶生成——基于全國農戶抽樣調查的實證分析[ J ].學術研究,2016(08):83-92+177.
[6] 羅富民,段豫川.集約化:農業集約化發展的內在機理與制約因素分析[ 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59-63.
[7] 孫鳳昌.我國農業集約發展方向分析[ J ].南方農業,2016,10(06):146+148.
[8] 劉凱,任建蘭,王成新.中國綠色化的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J ].城市問題,2016(04):11-17.
[9] 陳淑鳳.“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耦合協調發展研究[ 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7,11 (02):21-26.
[10] 李燕.農地經營規模如何影響農業環境效率[ J ].南方農村,2019 (06):22-25.
(責任編輯:李韻婷)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Scale,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gricultural Greening in Guangzhou
——Based on the Thir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HU Xin-yan1, GAO Yan2
(1. National School of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 and Develop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talked about topics in the academia and politics, but also a permanent goal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rived to achiev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China's fundamental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thir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in Guangzhou. The result shows that overall, the agriculture scale and agriculture intensification level of Guangzhou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while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ing level of Guangzhou is slightly lower. Compared with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Guangzhou is relatively rapid, bu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e scale,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greening ne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Guangzhou;Agriculture Scale;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gricultural Greening;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