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婧 史秦川



摘? ?要:通過對廣東省汕頭市南澳漁港經濟區的發展基礎調查分析,認為當前南澳云澳漁港經濟區建設發展存在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海產品加工粗放、漁港配套設施不健全、休閑漁業開發程度不高、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調整漁業產業結構、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加強漁港配套設施建設、推進休閑漁業轉型升級、扶持海洋新興產業、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扶持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漁港經濟區;休閑漁業;南澳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0)03-0025-05
漁港經濟區是在建設現代化漁港基礎上,密切結合鄰近區域集鎮建設和產業集聚,形成以漁港為龍頭、集鎮為依托、漁業產業為基礎,集漁船避風和補給、水產品集散和加工、海上運輸、漁船修造、特色餐飲、商貿物流、休閑漁業和海洋旅游、集鎮建設和漁民轉產轉業等八大功能為一體的經濟開發區。張沁嵐(2016)在研究日本三崎漁港時提出了實現傳統漁港的轉型升級的思路和對策。顧強生(2007)指出,要打造具有活力的漁港經濟區,必須要有厚實的基礎條件、良好的區位條件、豐富的漁業資源和完善的配套設施。魏琦(2018)等認為當前我國漁港經濟區建設的主要問題包含生態環保問題、項目資金問題、三產融合發展不夠、協調統籌難度大、已有政策未能很好落實等。汕頭市南澳漁港經濟區是廣東省重要漁港經濟區之一,南澳縣云澳國家中心漁港建設項目于2009年5月8日經國家農業部批準立項建設,至2013年10月建成。目前,南澳漁港的基礎設施雖然明顯改善,但仍存在漁區漁民返貧、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漁區產業化水平低、
城鎮化水平低、發展模式比例失衡等問題,進一步加強規劃和建設勢在必行。
一、汕頭市南澳漁港經濟區發展現狀
南澳縣是中國廣東省汕頭市下轄的一個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由南澳島及周邊22個小島嶼組成,位于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素有“閩粵咽喉”之稱,面積109平方公里。2018年底統計,全縣戶籍總人口76246人,常住人口62508人,2018年全縣GDP為24.66億元。南澳漁港經濟區自從作為重大項目建設以來,各項建設項目初步取得重大進展。
(一)區位條件優越,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2015年元旦南澳大橋通車運營以來,南澳縣繼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長68公里的環島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已經完工,沿線綠化美化、沿途景觀設施全面升級,環島公路南線已然成為濱海旅游黃金路線。當前,南澳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285.39公里,公路密度達20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位。目前南澳縣擁有云澳國家中心漁港和后江三級漁港兩個優質漁港。其中云澳國家中心漁港位于南澳縣云澳鎮,總投資5793.24萬元,漁港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二)海洋漁業發展穩步增長
南澳附近海域面積廣闊,水質好,自然海洋生物資源700多種,種類繁多,其中漁業養殖品種達30多種。南澳島周圍水深10 米以淺海域面積約166 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海水養殖的內灣面積約533 公頃、灘涂267 公頃、圍墾和荒墾地61 公頃。
2018年南澳縣漁業產值187245萬元,同比增長5.8%;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漁業產值占87.8%。此外,隨著海洋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近年來南澳縣優質魚產量在海水產品中的比重也在穩步提升,2015年南澳縣海水產品中優質魚產量達到12112噸,占海水產品魚類產量比重從2010年的11.1%提升至20.1%,較2014年增長10.6%。此外,南澳島于2017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海洋牧場的建設對保護周邊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漁業資源,恢復海域生態環境,帶動海水養殖業、休閑漁業等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三)旅游資源豐富,休閑漁業旅游發展迅速
南澳島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熱帶、亞熱帶植物1400多種,海洋生物1000多種;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風力資源最豐富地區之一;60多處濱海沙灘散布在環島海岸線上,為南澳漁港經濟區旅游發展提供了先天的物質基礎。
自2015年南澳大橋通車以來,上島游客數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2018年全年,南澳島上島游客數量達670萬人次,增速12.9%,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四)發展的機遇和政策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不斷加快以及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緩和,南澳已成為與臺灣經濟交流的橋頭堡。汕頭作為廣東距臺灣最近的城市,已被列為對臺首批海上直航港口。汕頭東部城市經濟帶的建設,將使南澳與汕頭市區的聯系更加密切,便于將南澳納入汕頭的發展戰略,使南澳得到政策與資金支持。云澳國家中心漁港的建設發展也備受各級政府的關注,得到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將會得到政府的資金扶持。
二、汕頭市南澳漁港經濟區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海洋漁業資源衰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部分近岸海域海洋環境惡化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海洋漁業資源量有所下降,南澳縣海洋捕撈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10年的7.18萬噸下降至2018年的不足6萬噸;且占水產品總產量比例也逐年縮小,從2010年的46.5%下降到2018年的32%。
(二)海產品加工相對粗放
南澳縣僅有的5家從事海產品加工的企業,均為初加工的工廠、作坊,并沒有專門深加工海產品的加工廠,且加工流程較為簡單,紫菜、海帶、龍須菜等海產品都是直接曬干或曬干后再攪碎包裝出售;一些印有南澳產的漁副產品也是將當地的海產運到汕頭或周邊地區加工包裝的,并非當地的最后加工成品。
總的來說當地對海產品進行的加工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加工水產品普遍存在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以及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大多數產品僅停留在腌制、曬干、烘烤切片等簡單加工,沒有形成南澳自己的產品品牌、產品檔次也較低。
(三)漁港配套設施不健全
一是南澳漁港經濟區目前仍然沒有形成以漁港為依托的海產品交易、流通、海產品精深加工臨港經濟帶,而這一定程度上是受陸域配套用地不足所制約;二是缺乏成規模的海產品批發市場,與漁港建設相配套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缺失;冷鏈物流設備缺乏,直接影響到海產品的運輸質量;三是漁港功能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仍未形成,漁港建設、管理機構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無法滿足現代漁港發展的需要,與現代漁港發展不相適應;四是漁港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帶動整個漁港經濟區的人流、物流、以及資金的良好運轉。
(四)休閑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開發無序
南澳縣休閑漁業目前以自然觀光等低端傳統旅游產品為主,海上旅游活動種類較少,這同時也導致旅游配套產業的缺位,游客滯留時間短,旅游花費較少且增長緩慢,旅游業的聯動效應未能充分發揮。
同時南澳縣休閑旅游漁業規劃滯后,存在建設隨意性。一是政府引導與調控力度不足,同時受短期經濟利益的驅使,景點建設與管理存在較大的盲目性與破壞性,一些景點無規劃建設,占地頭、景區割據、亂建設的問題較嚴重,造成景點建設布局、建筑樣式、線路設計的隨意性、盲目性甚至破壞性現象嚴重,文化品位難以提高;二是南澳島岸線資源的規劃和利用不合理,岸線布局混雜,不同港口功能定位模糊,亂占岸線、無序建設現象突出,導致岸線利用率不高,岸線資源浪費嚴重,同時也破壞了岸線的生態環境。
(五)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
自南澳大橋通車以來,南澳島客流量激增,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尤其是近年來南澳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導致陸海生態環境破壞加劇。一是大部分的休閑漁業經營者環保意識較為淡薄,更加重視經濟效益,此外,游客對環保也不加重視,亂丟垃圾的行為普遍,造成了環境污染;二是部分游客亂刻亂畫,毀壞與漁業相關的物件和遺址建筑;三是大量生活污水以及建筑垃圾未經處理便被直接傾倒入海;四是出海垂釣的游客日益增多,加劇了海洋環境污染,不利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汕頭市南澳漁港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發展現代海洋漁業,調整漁業產業結構
面對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漁港經濟區發展必須有新思路,按照科學養殖、高效捕撈、深化加工、休閑漁業的發展思路,提升發展現代海洋漁業。
1. 加快發展海洋生態養殖業,建立高效生態養殖模式,提升生態養殖層次,打造科學養殖示范基地。南澳島已經建成環島海水生態養殖帶,面積達到四點三萬畝,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躍過五千畝,全縣養殖的水產品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質量安全要求,目前的任務主要是改造升級,發展科學養殖,大力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設施漁業,探索發展碳匯漁業,創新大型藻類與動物混養模式,優化高固碳功能藻類和貝類立體化養殖,全面推進生態養殖基
地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
2. 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加快調整海洋捕撈結構和對漁船、漁具進行現代化改造。堅持科學捕撈理念,加強執行伏季休漁和禁漁期、禁漁區制度,實現捕撈效益和海洋資源保護協調發展;組織漁民合作社,探索遠洋漁業生產,開發新資源新漁場;改造裝備提高漁船捕撈能力,引進一批大型鋼質節能新型漁船,組建一支裝備先進的現代化遠洋漁業船隊。
(二)推進休閑漁業轉型升級
南澳島近年的休閑漁業發展迅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強規劃管理,對旅游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推動休閑漁業轉型升級。
1. 結合南澳實際開發特色休閑漁業。一是加快漁港漁村休閑漁業設施建設與改造,大力發展觀光旅游、休閑垂釣以及海洋保護與開發多元化、精品化的休閑漁業項目,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大型休閑漁業企業,重點構建深澳、云澳等區域的濱海港灣休閑漁業帶。二是以海島風光和海洋文化為旅游平臺,大力開發休閑養生、養老度假、海上運動等多元旅游產品,推動無居民海島“一島一特色”發展,促進島嶼城鎮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擴大對臺旅游合作,將南澳打造成突顯南澳特色和極具現代高端休閑風格的國際知名旅游海島。
2. 鼓勵漁民休漁期間從事休閑漁業。伏季休漁制度是一項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環境的重大舉措。而鼓勵和指導漁民開展休閑漁業既能使漁民充分利用漁業生產資源、發揮自身技能優勢,增加漁民收入,又能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漁村休閑體驗需求,還能分流南澳熱門旅游景區的客流量,從而達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漁業生產附加值、促進漁民轉產轉業的目的。
3. 發揮海洋牧場帶動休閑漁業的作用。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是現代海洋漁業與旅游業產業鏈耦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漁業經濟形態,它的作用是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加快漁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當前,南澳縣海洋牧場的建設已經頗具規模,其帶來的生態效益成果顯著。南澳縣應充分利用海洋牧場的優勢,在示范區內劃定休閑漁業區,帶動休閑漁業相關產業發展,包括礁區海上垂釣、海底潛水觀光等休閑旅游項目的開展。同時結合區域內南澳島南部旅游休閑娛樂區的開發利用,以及周邊海島等休閑旅游的聯動發展,形成“沿岸沙灘—人工魚礁區—島嶼”的精品休閑漁業旅游路線。
4. 完善休閑漁業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從事休閑漁業漁船管理規定,跟進指導休閑漁船的建造與改造;結合南澳地區實際制定完善的休閑漁業管理辦法,強化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意識,對休閑漁船施行分類管理,完善垂釣管理等制度,保護漁業生態環境,使休閑漁業的管理有法可依。
(三)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
1. 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目前,南澳縣已被農業部列為中國二十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之一;生產的龍須菜、太平洋牡蠣、澳菜、扇貝、紫海膽、活海鮮等海珍品也以綠色食品、健康食品的美譽揚名海內外。要加強資金、技術、人才引進,促進這些水產品的精深加工業和冷鏈物流服務業發展。延伸水產品加工產業鏈,提高精深加工比例,重點培育發展集育苗、養殖、加工、貿易為一體水產品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