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而音樂教育是中小學階段提升音樂素質的基礎課。本文以民族音樂教育為切入點,重點闡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民族音樂教育的價值以及如何在中小學實施民族音樂教育,從獨特的素質教育視角探析我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實施,以此來促進素質教育的有序推進以及音樂教育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27-02
【本文著錄格式】王雅潔.探析素質教育視域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20,05(10):127-128.
一、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音樂教育
(一)素質教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經過多次相關會議與歷任領導、教育專家的研究討論,確立“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地位。素質教育即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重視國民素質的提高,著重強調中小學義務階段的素質養成。眾所周知,與“素質教育”相對應的是“應試教育”,即使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模式被提出有很長的時間了,但由于基礎教育不斷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和學生成績,不注重學生各種素質的量化考察,使“素質教育”被異化為“應試教育”。因此,應試教育應該向素質教育逐步轉移,從實質上而言這也是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回歸過程。
(二)素質教育與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關于“美育”素質的一個分支,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美育”實施的重要教育方向。首先,素質教育包含著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具有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等作用,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其次,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完善和補充,素質教育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是由“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組成的,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與手段,可以進一步保障素質教育的全面性;最后,素質教育與音樂教育這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對學生實施音樂教育,就需要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來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音樂教師對教材未能重視
在我國目前所使用的音樂教材中,教材編寫也積極響應著素質教育的號召,雖然民族音樂的內容設計占據了一定的比例,但實際的教育現狀與教育方針相悖,由于部分音樂教師自身民族音樂的教學素養較為薄弱,例如不會演奏民族樂器、對民族音樂一知半解,甚至自己都不喜歡民族音樂等,對教材中民族音樂的板塊不夠重視,經常在講課中一帶而過,便不能正常地開展日常教學,在中小學中普及民族音樂。
(二)現代多元音樂文化的沖擊
在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飛速發展,出現的多元音樂文化也正在影響著學生們選擇音樂作品審美的方向,不難看出,中小學學生對現代音樂中流行音樂的喜愛程度遠遠大于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然而,多元音樂文化的出現一方面適應了學生們對于流行音樂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對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克服一些困難。
(三)區域差異造成的兩極分化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再加上各地區經濟發展及師資力量的差異,形成了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兩極分化現象:一是發達地區重視民族音樂教育,擁有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配備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教具、樂器或先進優質的教學資源;二是落后地區缺乏專業音樂教師,缺少音樂教具以及教學輔助設備,不具備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條件;三是不同地區學生具有的能力、接受的教育、藝術的氛圍也存在差異。因此,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受到諸多區域影響的因素而造成了差異。
三、素質教育視域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價值
(一)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
對于我國中小學學生而言,在該年齡階段,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心理機制與正確的意識形態,教師將民族音樂教育作為鋪墊,把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當作基石,源遠流長地將民族音樂起到的“美育”功能流淌在學生們的心中?!缎乱魳氛n程標準》指出:“讓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以激發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盵1]提升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是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價值。
(二)培養學生對我國本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擁有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與深刻清晰的音樂烙印,然而在各種流派音樂不斷凸顯的趨勢下,民族音樂卻正在慢慢地被人們淡忘,為此,我國本民族音樂文化亟待得到傳承與發展。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應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靈中樹立起中華本土音樂是主體的地位,[2]應該重視起民族音樂以及民族音樂教育,通過對學生音樂教育各方面的培養,逐步使學生樹立起傳承與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意識。
(三)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與了解我國民族音樂
中小學學生在教師對民族音樂的相關講解與其共同相互交流的基礎上,能不斷地提升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激發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領略民族音樂中的浩賾與魅力。為拓寬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播途徑,豐富中小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民族音樂的印象具有深遠的影響。在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下,使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了我國的民族音樂,也得到教師對民族音樂的更新及對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視。
(四)激發中小學學生的藝術潛質并提高綜合素質
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樂教育依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熟悉度及與生俱來的感性表現力,可以從中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質與藝術感知力;另一方面,在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是教育的最終目標。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3]因此,民族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豐富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同時從更加全面、系統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素質教育視域下實施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一)以全體學生為對象,開展實施音樂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4]也就是說,要將中小學全部的受教育對象,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培養對象素質教育要求音樂發揮“美育”的功能,注重學生音樂素質的熏陶,讓所有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并且積極開展音樂教育。
(二)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積極營造音樂氛圍
在民族音樂教育開展的同時,要把“音樂審美”作為教學的核心,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愛好,使優美流動的音樂“潤物細無聲”地沁入學生們的心脾、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不斷影響,逐步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與感知能力。學校與音樂教師要依托現代各類宣傳媒介為教學輔助手段,比如播放課間音樂、舉辦民族音樂交流會、組織校園內民族歌曲傳唱等,努力創造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使高雅的民族音樂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以音樂作品為教材,教授優良民族音樂
藝術家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由此可知,大部分藝術都是以生活作為出發點的,而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通過音樂作品、美術作品等為載體來呈現的,所以要把音樂作品當做音樂教學的教材,可以將帶有各地區獨有的民族特色音樂作為輔助教材,讓學生體會到民族音樂的瑰麗。教師在側重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對民族音樂的選擇,將內容是否積極向上、是否具有代表性、曲調是否優美動聽等方面作為選材的標準,音樂教師要教授“陽光”的民族音樂,使學生們可以盡快地喜歡上民族音樂。
(四)以民族音樂為重點,提升教師教學技能
中國民族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民間戲曲音樂等諸多方面,它們具有十分鮮明的區域特征、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例如:內蒙地區是蒙古族民歌《鴻雁》,代表樂器是馬頭琴;新疆地區是維吾爾族民歌《青春舞曲》,代表樂器是熱瓦甫等。作為音樂教師,不僅要有充實的理論儲備,還要具備演唱民族音樂、演奏民族樂器、展示民族舞蹈的能力,以此來提高音樂教師的音樂技能,并更好地應用于中小學音樂課堂,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五、結語
素質教育的發展道路是一項繁雜而又可持續的過程,為全面落實好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學生的要求,需要借助音樂對人的教育功能、審美功能、認識功能等來輔助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有效手段,而民族音樂教育更是音樂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就更需要廣大音樂教育研究者、音樂教師深入研究、辛勤工作,以民族音樂教育為側重點去擴充音樂教育,促進素質教育更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余,韓玉紅.讓民族精神在音樂教育中開出美的花朵[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7(6):8-11.
[2]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1):21-23.
[3]陳潤萍.基于核心素養的音樂審美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0):63-64.
[4]“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3-10.
作者簡介:王雅潔(1995—),女,漢族,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