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美學就是把音樂與美學相結合來對音樂進行美學研究。在音樂美學研究中古詩詞歌曲無疑是重要的研究內容,中國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由于古詩詞內容優美,通過對古詩詞進行譜曲經常能夠表現出音樂不一樣的美感。現代歌曲中有很多以中國古詩詞為主的歌曲,成為了我國現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不但保留了古典歌詞的文字美,同時也融入了現代音樂的韻律美,本文對音樂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音樂美學;古詩詞歌曲;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230-02
【本文著錄格式】軒一丹.音樂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0):230-231.
音樂美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音樂的審美特征、審美價值功能和審美表現,而中國古詩詞本身就與音樂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古人進行古詩詞創作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考慮到演唱的問題,同時也會注重韻律之美。在古詩詞歌曲演唱的過程中也嘗試能夠婉轉平和,讓人們在音樂欣賞中產生美的享受。因此,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也成為了現代歌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詞歌曲中保留了詩詞的文字美和音樂的現代美,通過將現代音樂與中國古詩詞藝術兩者有機融合,能夠為歌曲的聽眾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之美,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提升了人們對于美的享受。中國古詩詞的詩文中有平仄、押韻、對仗的規律,詞中也有固定的詞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詩詞中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而這些本身就與音樂歌詞創作理念有相通的地方。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中國古詩詞優美的文字配上現代的音樂旋律在歌曲的演唱中,往往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優美的藝術享受。
一、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發展
藝術歌曲最早是產生于西方浪漫主義時期,當時的藝術歌曲是西方一種重要的聲樂題材,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了中國形成了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通過觀察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發展,可以發現其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探索期,在這個階段與歷史發展的背景有直接的關系。當時的中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指引下出現了最早的古詩詞歌曲,比如趙元任的《聽雨》和青主的《大江東去》以及《我住長江頭》等,這些都是當時非常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第二個階段是中國古詩詞歌曲的成熟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古詩詞歌曲經過了音樂人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更多的成就,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我國的古詩詞藝術逐漸走向成熟,歌曲的形式和內容相比較以前都有了顯著的提升,比如劉雪庵的《紅豆詞》和黃自的《玫瑰三愿》等,這些古詩詞歌曲都把曲作者的個人感情融入到了歌曲里面,從而表現出了強大的藝術魅力;第三個階段是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回落期,雖然這個時期的古詩詞歌曲作品較少,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經典的作品,比如馬思聰的《李白詩六首》等名作;第四個階段是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發展期,尤其是改革開發以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相比以前無論在歌曲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極大的進步,比如黎英海的《唐詩三首》和趙關的《江雪》等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也極具創新精神。現在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已經成為了中國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音樂美學領域得到了較好的表現。
二、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美學分析
(一)古詩詞歌曲中的韻律之美
中國的古詩詞在創作的過程中,整個審美體系都是以韻律為基礎的,尤其是古詩詞的平仄和押韻方面要求十分嚴格。因此,以中國古詩詞為基礎的歌曲創作完美的體現了歌曲的文韻和樂韻,同時兩者的結合體現出了一種完美的歌曲韻律之美。像黃自的《花非花》就是以白居易的同名詩歌來譜曲的,原詩歌僅有三十余字,非常簡練,但是音樂韻律的特點非常明顯,比如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和平平仄等。在這首歌曲的譜曲過程中,曲作者根據這首詩歌的平仄規律,將詩歌中的第一句“花非花、霧非霧”的旋律由低位逐漸轉成高位,詩歌中的第二句“夜半來,天明去”又從高位直接轉到了比較平穩的中音區域,詩歌中的第三句“來如春夢不多時”則是將整個歌曲的旋律推向了高潮,同時也為最后一句音律向低發展奠定了基礎。而第四句“去似朝云無覓處”這句歌詞的旋律則是采用的七度向下的大跳及極進上行將整首歌曲結束。在比如像黎英海譜曲的《楓橋夜泊》中,除了在歌曲中特別關注平仄關系以外,同時也對原詩歌的節奏進行了重新的調整。通常中國古詩詞的七言絕句節奏韻律都是“2+2+3”的形式,在《楓橋夜泊》這首歌曲當中,黎英海對這一規律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比如在第一句歌詞中的的“月”字就采用了拖腔的方法,而“霜”字則占據了高音的位置,同時也賦予了較長的時值。在演唱“滿天”的時候,旋律又轉回到了中聲區,這樣的譜曲方式符合原詩歌的吟誦特點。由此可見,在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創作當中,曲作者對于原詩詞中的音樂韻律特點非常關注,同時也會根據詩詞的特點在譜曲的過程中進行巧妙的轉化,從而實現詞曲之間的融合之美。
(二)古詩詞歌曲中的民族之美
藝術歌曲最早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任何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要想能夠在本土生存,就必須要將藝術與民族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歌曲藝術與本民族的特點、審美和思想內涵融入其中,使本民族的聽眾能夠理解和接受,同時也能夠表現出歌曲的民族之美。在藝術歌曲剛剛進入中國的初期就受到了音樂創作者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中國古詩詞的選擇和作曲的技法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我國軍閥混戰和抗日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曲作者通過創作古詩詞藝術歌曲來體現出內心的悲傷和憤怒。比如黃自根據辛棄疾的詞創作的歌曲《南鄉子》和譚小嶙根據文天祥的詞創作的歌曲《正氣歌》都是對祖國和民族前途命運深深的關切。而到了我國的六七十年代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一些歌曲創作者的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些曲作者甚至被迫離開家鄉,因此,這個時代創作的歌曲比如羅忠镕的《秋之歌——杜牧絕句三首》和馬思聰的《李白詩六首》都體現出了曲作者思念故鄉、心情苦悶的感情。因此,在利用音樂美學分析中國古詩詞歌曲時,一定要根據當時的歷史和民族的發展相聯系,同時在中國古詩詞歌曲的作曲技巧方面,要想讓歌曲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熟練運用民族音樂的素材和方法,也就是以民族音樂的悠久和豐富歷史為基礎展現出作者具有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古詩詞歌曲中的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是中國古詩詞歌曲創作的最高境界。我國的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古詩詞都具有鮮明的意境美感,而這些古詩詞經過作曲家譜曲以后更能夠表現出歌曲的意境之美,同時也讓古詩詞中的意境通過音樂得到了升華,讓歌曲的意境更加鮮明。比如黎英海創作的《楓橋夜泊》這首歌曲本身就是一首著名的詩歌,該詩通過28個字就把一幅意境深遠的楓橋夜泊圖展現到大家面前。詩歌的前兩句描繪的是寒江夜下船上的旅客夜不能寐的狀況,作者用“月落”“烏啼”和“霜”等表現出一份孤獨寂寞的氛圍,后兩句說停在楓橋上的客船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更加增添了船上人的憂愁思緒,通過遠景和近景的結合、視覺和聽覺的融合,充分表現出一個游子的苦悶和寂寞。在將這首詩進行譜曲的過程,黎英海充分利用了傳統的五聲調式的方法,采用離調的手法為聽眾營造出一種飄忽不定的感覺,同時將音樂旋律與江水的流動和客船的晃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聽到這首歌曲時自覺地就會被帶入到一種憂愁深遠的意境當中;再比如黃自譜曲的《卜算子》取自于蘇軾的同名宋詞當中,主要表現的是蘇軾的孤高自傲及他一股清流的氣質。黃自在這首歌曲的創作中牢牢的把握住了該首歌曲的意境和精神內涵,首先采用的是五聲調式的方法來獲得一種簡單純樸和淡雅的感覺,然后充分運用了和弦特有的功能色彩。這首歌的11個小節中也用了很多的小七和弦的平行,同時在這個基礎上還融入了一些印象派的創作方法,這樣就讓歌曲的創作與《卜算子》特有的飄忽悠遠的形象更好地融合。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詩詞歌曲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是充分融合了古詩詞本身已經具備的意境來進行創作的,同時將古詩詞的意境之美創造性的進行了發揮,讓歌曲本身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充分體現出了歌曲的意境之美。
(四)古詩詞歌曲中的演唱之美
現在的一些音樂作品對于歌曲中的咬字和行腔不是十分關注,而在中國古詩詞歌曲中對于這個十分重視。由于中國古詩詞文學性較強,因此,在對于詩詞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必須能夠表現出詩詞本身的行腔美的特點,由于古詩詞的語言風格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古詩詞中的幾個字如果翻譯成現代漢語就需要一句話或者很多句話,這也讓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中的行腔咬字更加重要。如果在歌曲演唱中的發音上出現一些錯誤,那么表現出來的音樂美感就會大打折扣。因此,作為歌曲的演唱者必須對演唱的歌曲文字和行腔了如指掌,減少發音上的一些錯誤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廣大觀眾帶來優美的旋律和動聽的聲音。同時演唱人員也可以把優美的聲音、動聽的旋律和動人的情感更好地融入到古詩詞歌曲當中,在演唱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行腔之美。在古詩詞歌曲的演唱中,要注意演唱人員的情感投入,根據古詩詞作品的情感變化而有所起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出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美學價值。
三、結語
中國古詩詞歌曲體現出了中國古詩詞和歌曲兩種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讓這種古詩詞歌曲藝術形式體現出應有的藝術美感和文學美感,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演唱人員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將歌曲中的韻律之美、行腔之美和情感之美充分地表現給觀眾,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詩詞歌曲藝術,讓觀眾能夠從古詩詞歌曲中領略到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翟赫.古詩詞藝術歌曲《釵頭鳳》詩與韻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9(6).
[2]劉佳媛.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審美意境的表現——古詩詞歌曲《關雎》演唱解析[J].藝術教育,2019(1).
[3]鄔裕婷.“古韻新聲”——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與美學價值[J].西部皮革,2018(21).
[4]解本康.古詩詞歌曲對建立中國聲樂學派的價值和意義[J].藝術研究,2018(3).
[5]趙少英.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歷史遷延與現代復興[J].甘肅社會科學,2012(2).
作者簡介:軒一丹(1999—),女,漢族,河南許昌市人,河南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鋼琴方向2017級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