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泳怡
摘要:依據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官方網站的相關數據,從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中外及與港澳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情況、留學生與港澳臺僑學生數量四個方面對廣東和上海兩座城市進行不同維度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比較,分析兩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特點及存在的差距。比較結果顯示,上海市在政策推動和留學生獎學金支持力度方面優于廣東,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量、海外孔子學院數量及來華留學生數量均多于廣東,但廣東毗鄰港澳地區,與港澳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數量多于上海,港澳臺僑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總體上,廣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水平低于上海,應積極向上海學習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利用自身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和毗鄰港澳的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機遇,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逐步形成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比較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20)03-0033-06
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始于19世紀后半葉,洋務運動開啟了“派遣留學生”的先河,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得以建立,但當時的教育國際化主要是照搬國外的教育理論與經驗。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速發展,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與199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政策層面上對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予以支持和鼓勵。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并從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三方面提出擴大教育開放、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總體意見和具體措施,其目的在于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1]。可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衡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許多省市也在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不斷提升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文章主要從廣東省與上海市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中外及與港澳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情況、留學生與港澳臺僑學生數量四個方面進行不同維度的比較,分析兩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與特點,探究廣東與上海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上的差距,并結合“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為廣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對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有所啟示。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知識經濟對當今社會發揮著重要影響,世界各國的知識型和技術型人才競爭愈加激烈,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今,國際間高等教育的聯系與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化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2]。中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推進“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急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因此,中國需要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以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要求。
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有諸多定義。國際著名學者簡·奈特(Knight Jane)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跨文化、全球維度整合到高等學校教育和研究的過程[3]。中國著名學者陳昌貴則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高等學校在知識普遍性的內在動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的外在動力推動下,通過各要素顯現其內部國際性特質的過程,從而服務于知識文化和政治經濟等多個目的[4]。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動下,服務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是一個相互借鑒、整合、滲透、融合的過程。
二、粵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比較
選取廣東和上海為比較對象是基于兩地在城市功能與國際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其城市國際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同樣的重要性[5]。廣東是中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省份,其地理位置優越,毗鄰港澳,是中國最大的僑鄉,也是經濟第一強省和外貿第一大省;上海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有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與世界的交流和合作愈加頻繁,急需知識型和技術型的國際化人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化,可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從而滿足人們對高水平高質量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廣東和上海在經濟或GDP總量上,都走在全國前列,也是人才集聚之地和高等教育集聚之地,然而兩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卻存在較大差距,總體上,廣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水平低于上海。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比較
從政策層面上,廣東省和上海市兩地政府都在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上海市政府利用政策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時,設置了更為具體的發展目標,同時也建立了更為完善、獎勵金額更高的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體系。首先,從兩地的發展規劃來看,《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中外合作辦學格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重點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水平合作辦學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提升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并建成一批中外合作辦學示范機構、品牌專業和示范課程,堅持開放發展,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上海市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同樣提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提高國際人才培養比例,提高外國留學生在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占比例和學歷生比例;加大對本地學生出國學習的支持力度,到2020年,上海普通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在學期間獲得政府專項資助赴海外短期學習或實習的比例達到10%以上;優化來滬留學生類型結構,提高在華留學生教育質量,建立上海高校本專科留學生基本入學標準和質量評價機制。由此可見,在發展規劃中,上海市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時,設立了更為具體的目標,積累了更多發展經驗,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兩地政府分別設置了政府獎學金以吸引留學生來華就讀。廣東省教育廳在《廣東省政府來粵留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對本科、碩士和博士留學生分別設立了10 000元、20 000元和30 000元人民幣/人的獎學金標準。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在《完善上海市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資助體系和提高資助標準》中說明了上海市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是用于獎勵在上海高校攻讀學士或更高學位的優秀留學生,根據學生層次、學科類別分別設立A類和B類獎學金。A類獎學金即全額獎學金,覆蓋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和綜合醫療保險費,獎勵金額最低為5 9200元,最高達9 9800元;B類獎學金即部分獎學金,僅覆蓋學費和綜合醫療保險費,獎勵金額最低為20 800元,最高為45 800元,獎勵金額均超過20 000元。由此可見,上海市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體系更完善,種類更多,
且獎勵金額普遍較高,針對本、碩、博不同層次及不同學科類型分別設立全額和部分獎學金,對留學生更具激勵性,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優質留學生來華就學。
(二)中外及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比較
廣東省和上海市都十分重視高水平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建設,上海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量多于廣東,且合作范圍和地區更廣,而廣東毗鄰港澳的優勢則使廣東與港澳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多于上海。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上,廣東有6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其中2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分別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方為北京理工大學)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辦學層次包括博士、碩士、本科,合作的國家有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而上海有12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其中只有上海紐約大學(中方為華東師范大學)辦學層次包括博士、碩士、本科,合作國家有德國、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芬蘭。可見,廣東和上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辦學層次都包含了博士、碩士、本科,辦學層次較高、類型豐富。但上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是廣東的一倍,上海市更多高校參與創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合作的國家和地區更多,且都是教育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中外合作
辦學方面,上海市具有更多經驗,辦學水平更高。在中外合作
辦學項目上,廣東省和上海市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層次包含本科、碩士和博士,辦學層次較高、類型豐富。根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的最新數據,廣東共有24個中外合作項目,其中本科層次12個,碩士層次9個,博士層次3個;上海共有107個中外合作項目,本科層次70個,碩士層次35個,博士層次2個。由此可見,上海中外合作項目遠多于廣東,尤其是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層次,上海國際化發展水平更高。
在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方面,廣東省有2所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在廣東珠海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合辦的香港中文大學,而上海地區沒有與港澳合作的辦學機構。在與港澳合作項目上,廣東各大高校,尤其是中大、暨大,與港澳地區有較多文化交流項目,如交流互換項目、港澳學術會議和講座、合作研究和社科考察、學術夏令營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選擇在深圳校區創辦與港澳高校的合作項目。此外,從2017年免試招收香港學生高校名單來看:上海市有12所,廣東省有21所。由此可見,廣東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對港澳高校來粵合作辦學交流十分具有吸引力,但廣東也缺少省內高校與港澳高校合辦的機構,廣東省高校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
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
(三)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情況比較
廣東和上海的高校積極推動海外孔子學院的設立,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上海高校在海外孔子學院設立的數量及合作國家和地區的范圍方面優于廣東。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目的是推動漢語走向世界,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影響力。目前,廣東省高校所辦的海外孔子學院共有16所,中方學校主要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在亞洲、美洲和歐洲,其中與美國合作的孔子學院有3所。上海市高校所辦的海外孔子學院共有44所,中方學校主要有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合作的國家和地區則遍布亞洲(日本3所)、美洲(美國8所、加拿大2所)、歐洲(德國4所、英國3所、意大利3所)、大洋洲(澳大利亞3所)和非洲
數據來源于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由此可見,兩地合作的高校都比較多,主要集中在本地一流高校、師范類學校、外語外貿類學校,合作的國家和地區范圍也比較廣,但顯然上海高校所辦的海外孔子學院數量多于廣東高校,幾乎是廣東的3倍,合作的國家和地區范圍也更廣。總體上,上海市相比廣東省,在文化對外輸出和傳播方面做得更好,高等教育國際化更具品牌和影響力。
(四)留學生與港澳臺僑學生情況比較
生源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最基本的維度,上海高校的來華留學生數量高于廣東,而廣東的港澳臺僑學生數量則位于全國第一。2014年,廣東省留學生數量為21 298人,位居全國第六,上海市留學生數量為55 911人,位居全國第二;2015年,廣東省留學生數量為23 015人,位居全國第六,上海市留學生數量為55 218人,位居全國第二;2016年,廣東省留學生數量為24 605人,位居全國第七,上海市留學生數量為59 887人,位居全國第二;2018年,廣東省留學生數量為22 034人,位居全國第七,上海市留學生數量為61 400人,位居全國第二
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從留學生數量來看,總體上廣東省和上海市來華留學生數量呈現穩定增長趨勢,但廣東省的來華留學生數量遠遠低于上海市,國際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港澳臺僑學生情況方面,根據廣東教育年鑒《二零一五年大事記》記載,截至2015年4月,廣東省締結的粵港澳姊妹學校共357對,其中,粵港姊妹學校323對,粵澳姊妹學校34對,位居全國第一,分別占全國與港澳締結數的70%及90%,港澳臺僑學生數量居全國首位。得益于廣東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廣東在招收港澳臺僑學生方面比上海更具優勢。
三、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提升策略
廣東省和上海市在經濟上都位于全國前列,但廣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與上海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廣東具有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并且“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為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機遇,因而,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潛力大,具有廣闊前景,可借鑒上海市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采取如下策略推進其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進一步縮小與上海高等教育的差距,逐步形成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和優勢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
(一)完善高教國際化發展規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是一項教育政策,更日趨上升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需要國家或地區的支持和鼓勵,才能實現教育國際化[6]。廣東省在推進本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時,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結合本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經驗,并利用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條件,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合理規劃和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路線,從思想、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創造條件,與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相適應[7]。在政策規劃上,廣東省政府應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針對不同發展階段設置更為具體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使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更具目標性。政府還可通過增加資金支持力度,加大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完善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體系,吸引更多優秀留學生來粵就讀。
(二)擴展國際學術合作交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
縱觀學術界對全球高等教育變革和發展的研究和探討,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8]。廣東省應積極擴展國際學術合作交流,通過簽訂交流合作協議,互派訪問學者、教師進修,交換學生,鼓勵高校參與和舉辦國際重要學術研討會,組建跨國團隊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加快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信息溝通。省內高校和科研學術機構也要積極開拓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加強統籌規劃,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中外合作辦學格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提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形成中外合作辦學的品牌專業和示范課程、示范機構,堅持開放發展,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創新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模式。此外,廣東省高校也要積極創辦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推動優秀中國文化和嶺南文化的向外傳播,增強廣東高校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
(三)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積極擴大留學生規模
廣東高校要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加強宣傳,擴大本地高校在國際間的知名度。首先,要搭建和完善對外開放招生宣傳的網站,使有意愿來中國留學的國外學生可以通過網站獲取留學信息,加強對廣東高校的了解,從而吸引外國學生到廣東高校留學;其次,通過交流互訪的形式,例如,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彼此間的交流,擴大
廣東高校在國外的知名度;最后,可通過與國外的留學中介合作,在國外進行招生宣傳,從而吸引更多有興趣來中國留學的學生[9]。此外,廣東省政府應積極開拓多渠道的獎學金籌集途徑,通過政府、高校和社會企事業單位的支持,擴大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名額和獎勵標準,從而吸引更多有志于到中國留學的國外優秀學生來粵就讀。另外,廣東高校還可增設“絲綢之路”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粵港澳大灣區政府獎學金,進一步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港澳地區學生的培養力度。
四、結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質,提高科研水平,增進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廣東省要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必須關注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學習上海市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加強一流高校建設,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強國際化合作與交流。利用毗鄰港澳及經濟總量第一大省的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打造一批特色項目,擴大國際影響力,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為全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提供新標桿。
參考文獻:
[1]王向華,張艷芳.山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研究——基于山東省與相關省市的比較[J].當代教育科學,2014(13):50-54.
[2]張劍.中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14(5):155-157.
[3]伍宸,宋永華.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式發展的依據、維度及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8(8):17-22.
[4]羅劍平,周慧,胡罡.廣東高等教育國際化提升策略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2):109-118.
[5]李梅.亞洲國際大都市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比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6):69-77.
[6]江波,鐘之陽,趙蓉.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58-64.
[7]倪懷敏.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及發展戰略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4):92-96.
[8]朱之紅,常學洲.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48-50.
[9]朱蘇靜.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及推進策略[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15(5):14.
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Guangdong and Shanghai
OU Yongyi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relevant data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between Guangdong and Shanghai in term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stitutions and project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overseas, and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ap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o places.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Shanghai is better than Guangdong in terms of policy promotion and scholarship support for foreign students. The number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and projects, the number of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uangdong. However, Guangdong has more cooperation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its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is the highest in China due to its proximity to Hong Kong and Macao. In general,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uangdong is lower than that of Shanghai. It should actively learn from Shanghais excellent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ke advantage of its position as the largest province in terms of economic aggregate and its neighbor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seiz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form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u Bay Area.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責任編輯?周?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