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文本解讀是閱讀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深度決定了教學設計的整體高度,決定了閱讀教學的質量。教師可從內容解讀、知識解讀、生本整讀三個方面設計并引導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全面解讀文本,提高閱讀水平,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本解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對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創(chuàng)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1]。
文本是書面語言的表達形式,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統(tǒng)含義的一個句子或多個句子的組合。一個文本可以是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或一個篇章,也可以包括圖片、符號、公式、圖標等[2]。課文是教材編者精心挑選的教學文本,承載著語言學習、培養(yǎng)技能、提升人文素養(yǎng)等功能。
教師文本解讀水平決定了其教學設計的效果,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發(fā)展、情感參與和學習成效。教師只有先同文本進行對話與情感交流,全面、認真地研讀文本,熟知文本的內容、特點,欣賞文本的優(yōu)美,挖掘文本蘊含的價值,并根據學情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線索,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才能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體驗舌尖上的閱讀。因此,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師基于語篇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3]。
全面解讀文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內容解讀,包括理解文意,尋找文眼,梳理文脈,分析文法,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主線;二是知識解讀,主要確定本課應學習的一般知識和核心知識,突出重點知識教學;三是生本整讀,就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基礎和認知特點出發(fā),預計閱讀理解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4]。以下將結合教學實踐,對這三個方面內容展開具體討論。
一、內容解讀
1.理解文意
首先教師要反復研讀全文,理解文本大意,尋找解讀的切入點。教師不但要準確理解文本的主題意義、人文內涵,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形式。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同時,體悟語言的形式以及蘊含的思想[5]。
以譯林版牛津英語九上第4單元 Reading 板塊的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 為例。文章講述了Spud Webb通過自身努力克服了身高的先天不足,最終成為NBA球員的勵志故事。文中表現Spud堅持夢想不放棄的表達包括:try out for;was refused to;did not lose heart;get the chance;had to sit in the stands;practice even harder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表達細讀故事、品讀語言,使他們深刻領會“只有向著目標不斷努力才能實現夢想”的道理,以及緊盯目標不放棄的精神。
2.觀察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包括課文的體裁、題材,標題插圖,語篇結構及脈絡發(fā)展等[6]。每篇文章都有其文體特征和文體結構,從文體特征的角度分析文本,可以深刻理解寫作的意圖,把握文本的主線,同時也是體驗寫作技巧,實現讀寫結合的落腳點。
一是尋找文眼。文眼是指體現課文主旨大意的一個單詞、短語或句子,起到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7]。要結合標題和內容,尋找課文的文眼,進而抓住閱讀活動設計的源頭。
二是梳理文脈。指根據文眼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脈絡,使教學設計遵循一條貫穿課堂的線索,保證閱讀活動能圍繞主旨層層展開,使學生更容易在閱讀過程中整體理解文本內容并把握文章的語篇圖式。
三是分析文法。即分析文本作者怎樣吸引讀者,發(fā)現文本語言有哪些特點,如何保持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等。分析文法有利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與文本對話,提高閱讀技能;也有利于學生在閱讀理解文章內涵的同時,體會語言的表意功能及寫作技巧,實現讀寫的有機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
如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是人物傳記類的記敘文。從文章第一段的“He was very small. However, he had a big dream”,一直到最后的“size and body type does not matter”都可看出,“Spud was small, but he had a big dream and tried to realize his dream”是統(tǒng)領全文的文眼,與標題呼應。作者圍繞這一文眼,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以時間為線索講述故事,展開文脈。
本文最典型的語言運用特點,是采用對照反襯來增強表達效果。一是對照用詞。標題中的shortest 和NBA 就給人一種反差沖擊,吸引了讀者注意。第一段的small和big(dream) 兩詞的對比,進一步激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和閱讀興趣,讀過全文后再回顧開頭的對比,讀者會對Spud有更深刻的認識:個子矮小卻有大大的夢想并努力實現夢想。這使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更會受到一種精神的鼓舞。二是對照講述。作者在講述Spud每一個時期因身高不足而難以進入NBA的困難時,描述其身高的表達方式都不同,然后再講述他的行動。以上對課文文眼、文脈、文法的解讀,有利于教師設計多樣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目的閱讀文本,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整體理解文本內容,感悟語言形式,體會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二、知識解讀
一篇課文包含很多語言知識,教學前教師應從形式、意義和表意功能等方面選擇需要處理的知識以及處理的方式和程度。知識處理是一個整體、漸進的過程。對于一般知識,如可能影響學生閱讀的單詞,可以通過讀前的情境呈現、讀中的語境理解來處理。課文核心知識一般指圍繞文章主題的詞匯板塊、語篇知識(銜接、連貫)、文化知識,以及學習策略(生成知識的方法),知識蘊含的思想情感等。對于核心知識則要深度處理。教師通過研讀文本的語言知識,可以篩選、確定文本包含的核心知識,從而避免教學知識漫無目的、增加學生負擔。
仍以上述課文為例,“score stand,leader,name,university,national,achievement,matter”等屬于熟詞生義或派生詞,學生不難理解,因此不需專門處理。而“Junior high,senior high,succeed,scholarship,force,league,prove,remain”等詞更可能影響閱讀,需在閱讀前進行處理,其中的“remain”可讓學生根據語境猜測,有關NBA的球隊名稱和術語等可以通過在讀前與學生談論NBA賽事的方式帶出。本課的詞匯核心知識應是:try out for…,be refused to…,get the coach to change his mind,bring him to the attention of,succeed in doing…,be forced to…,以及表示時間的短語和句式。
三、生本整讀
所謂生本,是指教師從學情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水平和認知特點設計適合的閱讀活動,讓閱讀真正發(fā)生。所謂整讀,根據整體教學的理念,語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技能、思維、情感整體聯(lián)動、融合發(fā)展的過程[8],所以整讀就是把解讀的結果進行合成分析和思考,為整體閱讀教學設計做進一步準備。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從總體出發(fā)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路,做到兩課時既各有側重又整體融合。因此,教師要協(xié)調處理兩課時中知識、技能、情感的關系,保持課時之間的連續(xù)性,整體實現教學目標。
如譯林版牛津英語七下第3單元Reading版塊的Welcome to Sunshine Town,體裁為視頻腳本,主要介紹陽光鎮(zhèn)的旅游觀光特色。學生在第一課時對陽光鎮(zhèn)簡介的視頻腳本已大致了解,因此第二課時應側重課文核心知識的學習。其中的重要短語和句式有:Would you like to…;Stay in a quiet town;want to learn more about…;look forward to…;there is/are…等。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理解大意,積累詞匯、句式,還應對語言運用的特點,也就是寫作技巧進行賞析式閱讀,以提高學生的讀者意識,使其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最終實現自由表達。
本課中,教師首先抓住文眼“Welcome”,引導學生注意解說詞中運用了“Would you like to…”句式,從幾個不同方面吸引交換生來陽光鎮(zhèn)。在分析交換生喜歡陽光鎮(zhèn)可能的原因時,有學生回答“Because it is a quiet town”,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作者怎樣表現陽光鎮(zhèn)的安靜,并再讀相關段落,邊讀邊想象陽光鎮(zhèn)的樣子。這時,學生們發(fā)現了解說詞的奇妙之處:就像跟著鏡頭一樣,由遠而近,使人仿佛聞到了新鮮空氣;鏡頭拉近,可看到樹木、湖泊、山丘;鏡頭再拉近,看到人們在公園里慢跑;最后提到便利的交通,由此吸引交換生們來陽光鎮(zhèn)。通過賞析,學生領會了其表現手法:用關鍵詞quiet刻畫陽光鎮(zhèn)的特點,用具體景物描寫使人相信陽光鎮(zhèn)是安靜的,用由遠而近的鏡頭式描述增強表達效果。這使原本平常的短語和句子變得生動起來,語句間的層次關系更清晰了,解說詞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在充滿畫面感的文字中,與文本的距離更近了。借此機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相似的寫作手法描述自己的家鄉(xiāng),體驗運用語言的成就感。
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yǎng)閱讀技能,還要通過對文本的理解與賞析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提高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對此,教師應多角度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9],通過全面的文本解讀,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董建新.基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 2018(11):38-43.
[3]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11):11-16.
[4][5][6][8]冒曉飛.整體閱讀教學:文本解讀與課堂生成的途徑[EB/OL].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126/8105125112001134.shtm.
[7]張宏亮.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例談初中英語Reading Ⅱ教學設計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24-25,28.
[9]常萬里,張利琴.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設計例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3):43-47.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