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超
摘 要:本文通過深入探究閱讀困難群體閱讀障礙形成的原因以及我國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開展服務遇到的障礙及挑戰,總結出新時期我國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的優化服務對策。
關鍵詞:閱讀困難群體;閱讀困難;公共圖書館;圖書館
一、前言
眾所周知,閱讀作為公民了解與獲取社會文化知識與信息資源最直接的環節,社會公民必須時刻具備捕捉最新知識與信息的意識與素養,否則便會面臨被社會淘汰或分流的尷尬。因此說,公民閱讀的能力與水平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出來,并逐漸成為衡量公民在社會競爭實力的關鍵要素之一,這對于那些在閱讀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的弱勢群體而言,顯然是最為不利的障礙。
二、閱讀困難群體概述
1.閱讀困難群體的界定
關于閱讀困難群體的研究在2013年才逐漸被國內的圖書館界學者關注和重視,與關于閱讀困難群體的研究比較成熟的美國、英國、加拿大而言起步較晚,因此說,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閱讀困難群體沒有確切的定義,各個學者例如王瑛琦、李昊青等分別從各自的研究角度給出了各自的見解。根據字面含義分析,閱讀困難群體應包含閱讀能力喪失或閱讀能力不足的群體,閱讀困難群體不等同于弱勢群體,它將弱勢群體囊括其中,而且閱讀困難群體是相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群體而言的群體。
2.閱讀困難群體閱讀障礙的形成原因
從主觀因素看。首先,閱讀對于他們而言不是主動的事件而是被動的應對,閱讀困難群體缺乏閱讀的積極主動性、難以在閱讀中品味人生的樂趣、很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他們的心理十分脆弱,這部分群體對于閱讀行為的心理接受能力明顯偏低。從客觀層面看。首先,個人生理的缺陷。行動不便以及機體健康問題直接制約人們進行閱讀行為;第二,經濟與生活條件的落后。一些農村偏遠地區或者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的居民迫于生存的壓力,只有保證基本的生活質量才是第一位,而將閱讀放在一旁;第三,社會的歧視與排斥。無論是老年群體還是未成年人群,亦或者農民工與城市乞丐,這部分群體走進圖書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社會的排擠與歧視;最后,社會環境影響,面對國內各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鴻溝依然存在的現狀,各個地方在閱讀的基礎配套硬件設施、后勤保障等方面依然會導致文化建設的參差不齊,更難以覆蓋性的進行。例如圖書館“第三空間”閱讀體驗、閱讀推廣等社會活動。
三、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開展服務遇到的障礙及挑戰
1.閱讀困難群體對于公共圖書館的認知度偏低
第一、殘疾人到圖書館十分不便,進入圖書館內也會擔心遭受到工作人員的以及其他讀者的歧視或考慮到圖書館閱讀設備如何使用的因素,在家中也會受到如何運用互聯網借助圖書館平臺進行閱讀的技術障礙;第二、傳統習慣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傳統習慣對于互聯網技術感覺生疏等原因,忽視借助圖書館閱讀的便捷性;第三、公共圖書館分服務功能沒能細化。公共圖書館還沒能將未成年人這類受眾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將資源、設備等針對不同年齡段展開梯度服務,不能更好的對未成年人的閱讀進行針對性的幫助;第四、生活與社會環境影響。針對于城市低收入人群,被迫與生活的壓力,對于通過圖書館閱讀提升自我的認識度明顯不高。
2.公共圖書館對于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公共圖書館一直以來都是為閱讀困難群體提供閱讀幫助的最重要社會機構。通過走訪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公共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的老癥結依然存在,例如資金匱乏、缺乏創新的服務元素、公共圖書館針對于閱讀困難群體的服務缺乏有效的、明晰的、標準的、規范化的頂層制度保障等。盡管2018年公共圖書館法如期頒布,但是在閱讀困難群體服務層面仍然需要細化,將具體的工作通過制度框架的制約,例如資源的采購、閱讀困難群體基本閱讀權力的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監督等等,這些均需要政府設計出標準規范,將每一個服務環節均納入公共圖書館的制度規章,一切按章辦事,相信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的服務才能真正方向明確。
3.公共圖書館對于閱讀困難群體的服務有待升華
現如今,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熱潮,這是現時代公共圖書館應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新情況的必然選擇,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公共圖書館所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的形式仍舊比較集中于送書下鄉、讀書會、講座等固定的形式,針對于各類閱讀困難的群體仍舊缺乏針對性的服務舉措。第一、關于閱讀困難群體的社會調查工作有待加強;第二、公共圖書館缺乏線上與線下的服聯動;第三、公共圖書館缺乏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四、我國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的優化服務對策
1.努力構建完善的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制度體系
首先,閱讀權力的保障機制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保證閱讀困難群體最基本的平等閱讀的權力;第二、加強對方合作的保障機制。通過與規章的運行,確保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合作,形成服務聯盟,共同推進服務想深入發展,實現多方共贏;第三,閱讀資源的配置機制。確保公共圖書館采買資源的合理與針對性,在機制的框架內進行合理的資源選擇以及經費的合理運用,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第四,閱讀推廣活動機制。在機制的約束之下,進行活動的計劃、組織、與多媒體尋求全方位的廣泛合作,借助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活動前、中、后期的跟蹤報道,將活動的影響力擴大化;第五,監督評價機制。第三方監督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實施活動每一個環節的監督,并將其納入到公共圖書館的評估之中,做到監督有力;此外,服務對象與社會各界的評價與反饋機制應保障暢通無阻,廣泛聽取社會的心聲才是公共圖書館提升服務質量的根本。
2.實現公共圖書館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改革
第一、新時代公共圖書館應具備新時代的服務理念,公共圖書館不能一邊抓社會大眾的服務,一邊又要抓閱讀困難群體的閱讀服務,公共圖書館應從中尋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衡點,用最適合的方式與方法精準的為閱讀困難群體施策。公共圖書館應在服務中消除對于閱讀困難群體的歧視,與普通公民一樣讓他們享有一切最基本的閱讀權益;此外,提升服務的質量,針對于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活動,并通過典型示范,帶動整個地區圖書館的服務行動;第二、優質閱讀空間的營造是為了更好的滿足閱讀困難群體在精神層面得到更好的發展的需要,例如通過綠植打造大自然的閱讀空間讓讀者有置身于大自然品味閱讀樂趣的感受,讓其消除閱讀情緒,放松心情,享受閱讀的喜悅;第三、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是提升閱讀困難群體閱讀素養的主力軍,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在這其中顯得尤為重要,不僅需要具備心理學的知識,還能熟知閱讀的知識與技能,學會手語以及能數量握運用閱讀的輔助設施等。這一切均要求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學習,為閱讀困難群體開展更急深入細致的服務;第四、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讓閱讀困難群體學會鑒別哪些信息資源是有用、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否則極其容易導致閱讀困難群體誤入歧途。
3.勇于擔當、敢于挑戰,打通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公共圖書館作為國家及地方政府保障與支持公民平等自由的享有與獲取社會公共信息與知識的公益性社會機構,對于全面提升全體社會公民尤其是在閱讀方面存在困難的弱勢群體而言具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職責與使命。我國公共圖書館在如何保障與提升閱讀困難群體服務方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比較突出,社會各類閱讀障礙的弱勢群體在讀、寫、聽等方面的能力仍不能滿足他們平等、自由地獲取公共知識與信息的需要,與其他社會群體在閱讀的能力與水平方面存在顯著的差距。如何確保社會大眾平等自由的獲取和享有改革文化知識?如何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徹底解決掉,這不僅關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敗,更關乎我國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成敗。
五、結語
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困難群體服務對于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與社會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打造服務服務精品,注重閱讀困難群體的真實感受、以人為本,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尋求多方合作,開辟更廣闊的服務空間,才能取得我國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工作的。
參考文獻:
[1]馬 毅.全民閱讀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閱讀權利保障機制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
[2]譚曉君.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延伸服務評價及策略研究——以煙臺圖書館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 智庫建設與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