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
摘 要:文章根據貴州大學檔案館館藏案卷中的一份檔案資料,從檔案資料、史料入手,講述了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貴州大學”校名這份檔案資料的由來。同時還講述了伴隨著貴州大學曲折的辦學歷程,這份檔案資料增添附言、去而復返、演變成復件及與貴大校名去存相關的事情,表述了這份檔案資料對于貴大和貴大人的意義。
關鍵詞:毛主席;貴州大學;校名;檔案
在貴州大學檔案館館藏有一卷“貴州大學(毛主席親筆題詞)”的案卷,其內容基本是與毛主席為貴大題寫校名相關的檔案資料,其中有一份對貴大人來說十分珍貴,即1951年毛主席為貴州大學題寫校名的檔案資料。當代中國高校校名的題寫,不乏國家領導人及社會、文化名人,而由毛主席親筆題寫校名的至今尚存的高校不足20所。那西南邊陲之一隅的高校——貴州大學怎會擁有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校名呢?其背后又有哪些與之息息相關的事件呢?
一、毛主席為貴大題寫校名
貴州大學始于1902年的貴州大學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辦學歷程經歷了名稱演變、建制消立、校址變遷……1902年,是“帶有清末‘新政色彩”的貴州大學堂,后幾經演變為貴州官立礦業中學堂。1912年,“礦業中學堂被迫停辦,未畢業的學生和教學設備等全部轉入貴州省立農林學校”(后改名為貴州省立貴陽甲種農業學校)。1927年底,甲種農業學校奉令停辦,其土木工科學生與教學儀器設備等轉到了1928年成立的省立貴州大學。正當省立貴州大學“處于良好發展態勢,黔省政局發生劇變,貴州大學遭受改組,隨即被迫停辦。”后黔中不少人士屢議設立。1936年,“貴州省政府呈請國民政府設立貴州大學,因1937年抗戰爆發,教育部議緩辦。”1940年,“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蔣中正發布行政院訓令(陽字11825號),批準先設立國立貴州農工學院”。1942年,“行政院決議成立國立貴州大學,于農工學院外增設文理、法商兩個學院”。1949年11月,貴陽解放。1950年10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文秘字03049號)通知,中央決定凡公立各院校、館名稱,概不加‘國立兩字”,從此逕稱“貴州大學”。
1951年11月,貴州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陳述元教授作為民主人士,赴北京中央革命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結識了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范的同學周世釗。于是,陳述元“代表貴州大學?請周世釗向毛主席乞求為貴州大學題寫校名,周爽快應允,很快轉告毛主席乞求為貴州大學題寫校名一事。”一直十分重視和關心教育的毛主席,“答應了貴州大學代表的要求”,并在題寫好“貴州大學”校名后,“很快派警衛員”送到了陳述元手中。后陳述元回憶說:“當時感覺,墨跡還未干,是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信箋書寫的。”陳述元得到毛主席的親筆題字后,立即寄回學校。貴州大學遂將其珍藏,并復制放大制成了校牌等。
二、題字與附言
在這份珍貴的檔案上,不僅有毛主席為貴大題寫的校名,還有幾行附言和注釋,即:“一九五一年毛主席為貴大題字望同志珍藏”“原乞書者留言,一九五三.九.一九”“注:乞書者系原貴州大學教授陳述元”。
附言和注釋的由來,要從20世紀50年代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說起。1952年,教育部開始對全國高校院系進行調整。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關于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計劃》規定:“貴州大學校名取消。其工學院各系分別調入……;農學院在原地獨立為貴州農學院;中文、歷史及理科各系并入貴陽師范學院;……”為做好院系調整工作,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下達了貴州大學院系調整的具體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在院系調整中,有關附屬機構,隨有關院系一并調走;圖書、教學儀器設備等,凡屬各院系專用的,一律隨院系調入該校。當然,教師等也根據情況調整到了相應的學校。這次調整后,陳述元教授調往昆明工學院。在調走前夕,陳述元在這份檔案資料上寫下了上述附言和注釋,為毛主席題寫“貴州大學”校名這一事件留下了記錄。
在這次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貴州大學停辦,而毛主席親筆題寫“貴州大學”校名的這份檔案材料與一些檔案一并留存在了貴州農學院。
三、題字復返
貴州大學的停辦,使得人才、圖書、教學儀器設備等分散流失,對貴州的高等教育極為不利,貴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在貴州省內引起了較大的反響。1958年3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周林參加了黨中央在成都召開的工作會議。“會議期間,周林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了貴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情況,也匯報了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撤消貴州大學后對貴州教育的不利影響。”“毛主席還聽到了不少省、區對院系調整所產生的影響,當即指示:每一個省,都應有一所綜合大學,已調整掉的應予恢復。”“同年4月15日,中央召開省、市委書記參加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貫徹落實毛主席的指示,會議決定每個省要建一所綜合大學,并把這項工作列為教育部第二個五年計劃”。周林將毛主席的指示、成都會議精神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向貴州省委、省政府作了傳達。1958年7月,貴州省委決定,“在貴陽師范學院現有條件的基礎上恢復重建貴州大學,貴陽師范學院也不撤消,兩校并存”。1959年4月,貴州大學和貴陽師范學院分校;7月,創辦于1951年5月的貴州民族學院并入貴州大學;8月,貴州大學全校師生員工遷入花溪校址(現貴大東校區)。
貴州大學復校后,遂將毛主席親筆題寫“貴州大學”校名的這份檔案從貴州農學院取回珍藏。
四、題字與“貴州大學”校名
貴州大學辦學歷程可畏歷經滄桑,校名幾經更迭,即使是在其恢復重建、進入發展后,其校名也差點再次更迭。
由于在院系調整中,人才等嚴重流失,恢復重建后,貴州大學雖有發展但甚為緩慢。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貴大才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1994年,貴州大學、貴州農學院由于學科互補、歷史淵源、地源關系等因素,聯名向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兩校合并組建新學校的報告。“1996年5月25日,省委常委會議討論了省政府關于同意貴大、農學院等四校合并和確定省屬重點大學的意見,會議決定:同意將貴州大學、貴州農學院、貴州藝術高等專科學校、貴州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為一所大學,名稱為貴州聯合大學……”。按照這個會議決定,合并后組建的是“貴州聯合大學”,這就意味著貴州大學的校名將被更迭。此信息傳出,在貴大師生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并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提出建議。其中,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及八屆省人大代表、七屆省政協副主席和委員等貴大教職工13人,于1996年6月1日聯名向貴州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領導寫了《關于貴州大學“校名”的建議》的書信。信中提出:毛主席為貴大親題校名,“四十多年來,校內廣大師生員工、校外人民群眾無不為人民領袖給貴州親題校名而自豪。為了尊重領袖的厚望和人民的意愿,我們認為不應輕易變更校名”。貴州“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學校更少,輕易放棄貴州大學這塊牌子,不僅是合并的幾所大學的損失,也是貴州省的損失”,等。建議合并后的校名“仍用‘貴州大學為好”。在1997年2月3日國家教委對貴州省政府1996年報送的合并報告和補充報告作出的批復為:“同意四校合并為一所高等學校,校名稱貴州大學”。從這個批復可知,國家教委及貴州省委、省政府最終采納了貴大師生們的建議,“貴州大學”的校名最終得以保留。不然,貴大的校牌等將不得不重新設制,即使仍用毛體,也不得不另外去找尋“聯合”兩字的毛體來拼掇了。2004年,貴州大學、貴州工業大學兩校合并時,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報告及教育部的批復是兩校合并組建新的貴州大學。“貴州大學”校名繼續被延用,沒有發生變更。
五、原件與復制件
毛主席親筆為貴大題寫校名是貴州大學發展史上值得永遠珍視和紀念的事件,但現藏于貴州大學檔案館的卻是復制件,那么這份珍貴的檔案原件到哪里去了呢?又是怎么變成復制件的呢?
時間回到上世紀70年代。1976年9月,毛主席在北京逝世。1977年10月,根據中央《關于出版<毛澤東選集>和籌備出版<毛澤東全集>的決定》的要求,貴州大學將這份毛主席為貴大題寫校名的檔案原件送交中央。
雖然,現保存在貴州大學檔案館的這份毛主席為貴大題寫校名的檔案已只是復制件,但并不影響它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作為毛主席為貴州高校乃至西南地區高校的唯一親筆題字,它見證了一代偉人對貴大的關注和鼓勵,是貴州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每一位貴大人乃至每位貴州人的驕傲。現今貴州大學的校牌、校徽、標識、招生簡章、宣傳資料等使用的“貴州大學”字樣都源于這份檔案資料,它對于貴大的意義和珍貴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貴州大學校史編委會主編.貴州大學校史(1902-2012)[M].貴州: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
[2]《貴州大學教壇先導》編委會編.貴州大學教壇先導[M].貴州: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