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
摘 要:大學生沉迷網游的現象是對學生自身、高校、家庭和社會危害極大的社會問題。摸清大學生沉迷網游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增強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已成為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課題,挽救“迷途羔羊”刻不容緩。
關鍵詞:輔導員;沉迷網游;案例
一、案例主題
當前網絡社會迅猛發展,尤其是新媒體快速興起,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生活、娛樂已經非常普遍,因利用不當,網絡也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把網絡作為逃避現實的借口,這一現象日益成為高校、家庭乃至社會的焦慮,也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了挑戰。高校輔導員處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前沿,關注學生沉迷網游現象,杜絕學生沉迷網絡已成為高校輔導員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案例事件
(一)過分自尊與自卑的混合,導致無法正常與人溝通
該學生出生于甘肅省一個城鎮家庭,父親在其很小的時候就沾染上了賭博,被單位開除。父親下崗后,更加沉迷賭博,經常夜不歸宿,從此家里爭吵不斷,父母甚至大打出手,因此該學生從小學六年級起就一直生活在父母爭吵的環境中。該學生認為家庭的不融洽,父母關系的不和諧是一件極為丟臉的事情,因此羞于和別人提起,自卑感加劇,也就愈發內向,不愿和別人溝通,不愿讓他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真實情況。當進入大學后,由于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拮據的經濟條件,使他一有空閑就去打工,沒有多余的精力和同學、朋友交流溝通,使得他更加的自我封閉。但作為一個“00后”的學生,他的內心其實非常渴望能夠融入集體中,有參加集體活動的強烈愿望,有從周圍環境中得到支持與幫助的心理需求,卻又害怕別人的同情與憐憫,又感覺別人知道也于事無補,這種自尊和自卑的混合,使其無法和同齡人一樣正常地生活和學習。
(二)不良情緒無法合理發泄,導致產生悲觀逃避現象
雖然家里情況給他增加了很多煩惱,但該學生的成績還算理想,可就是高考前一晚父母激烈爭吵到深夜,導致第二天他發揮失常,考試成績不理想,為了逃避,該學生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外省求學。可是距離的拉遠,并沒有使他真正獲得解脫,和母親的通話中得知,父母的爭吵甚至打架還在持續,這使得他無比痛苦,他已經無法正常聽講,上課時經常走神。每次和母親通話后,他都沒有心思呆在教室里,一開始是獨自到操場去散心,后來演變成去網吧。他自述,在網絡游戲的世界里,可以使他暫時忘記母親所處的境遇,可以使他暫時忘記家庭的不幸。可當從網吧出來,他又會陷入自責中,因為在學校的消費除了自己打工,大部分還是依靠母親微薄的收入。因此,他認為逃課上網是對母親的不孝,辜負了老師的教誨。可是,在短暫的自責后,當得知家里情況時,仍舊煩悶,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再一次邁進網吧,這樣周而復始,自己也異常矛盾與痛苦。
三、案例解決的思路與效果
(一)加強教育溝通,尋求突破
根據管理學生的一貫經驗,首先定性為一例簡單的學生厭學逃課事件。我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使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用鮮活案例給予警告,使其認識到網絡成癮的莫大危害。可是該學生更多的是沉默,他沒有解釋,甚至臉上都沒有多余的表情,百般追問下,學生未告知沉迷網游的原因,這使我感到事情遠比我想象的復雜。于是,我利用課余時間,或去寢室,或在教室,或在操場,找該學生談話,并利用QQ、微信交流,對其噓寒問暖,希望能夠打開突破口。
(二)全面掌握信息,有的放矢
基于上述情況,筆者查閱了他的個人檔案,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同時調查了同寢室和班級與他相熟的部分同學。通過調研得知,該生在平時很少和他們談及他自己和家里的事情,宿舍內的小集體活動一般也不參加,凡是節假日他都會去勤工儉學。對于他逃課上網的事情,宿舍同學和坐在他周圍的同學都會勸他,尤其是班長,班長在他每次逃課后都會給他做思想工作,可是該生每次都是苦笑,也說下次不會了,可是根本沒有轉變。某日,距離我上次找其談話不超過兩個周,我在網吧找到該學生,告知其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校紀校規,讓其就此事寫深刻的檢討。由于此前該生一直是學生會某部成員,鑒于他的這種表現,學生會也會將其除名。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該學生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時他哭著告訴我,他并不是真的那么喜歡上網,而是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于是他將家里的情況全盤托出。
(三)密切與家長聯系,互通信息
當聽完該生的講述后,當晚我決定與其母親聯系。該生母親是一名樸素善良的農村婦女,在當地周邊工廠打工,由于一直認為家丑不可外揚,這位母親把兒子作為傾訴的唯一對象。這次該生曠課上網就是因為在和母親通話的過程中得知,母親被父親打傷后,獨自一人去醫院,父親已經連續一周沒有回家了。我把該生的在校表現和他的母親溝通過后,母親表示震驚。因為在母親看來,孩子是家里的頂梁柱,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沒有想到她的每一次傾訴,都給孩子造成了這么大的困擾。母親也表示可能這么多年來她一直傳遞給孩子消極的信息,沒有更多的為孩子著想,并表示在以后的時間里會改變自己和孩子一聯系就“倒苦水”的方式。
(四)發揮朋輩同學優勢,大力幫扶
為幫助他,我引導充分發揮班級和宿舍同學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宿舍成員的鼓勵和監督作用。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幫助,該同學在學習和與人交往方面有了明顯改善。學校舉行運動會,他還主動要求報名,他雖然不在學生會繼續任職了,可是也積極地傳授經驗給師弟、師妹,并給我發來短信表示:“謝謝導員你對我的開導,以前我確實有點不靠譜,以后不會了,專業知識我會盡最大能力抓,請老師放心。”
四、案例分析與啟示
(一)主動“觸”網,以真情實感夯實信任根基
面對沉迷網游學生的教育和幫扶,輔導員必須備好課,主動“觸網”,提高自身網絡素養。如果輔導員自身沒有豐富的網絡知識和體驗,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和學生有共同語言,尤其是對于沉迷網絡的學生,更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育,使他們可以合理利用網絡,如果因噎廢食,以禁止學生上網來解決問題,勢必達不到效果。為“治好”韓某的“網游病”,因材施教,筆者就去了解當前最火的幾款網絡游戲,每次去找他談心,都能說上幾句游戲用語。同時通過QQ、微信等發表網絡文章,談網游的利弊,使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用老師的真情實感打通了信任的脈絡,從而讓學生愿意敞開心扉。
(二)積極用網,以真知灼見啟迪學生內心
把網絡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平臺,積極利用網絡,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實現二十四小時在線,成為學生們無時不在、無話不說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更有利于提前預防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學生喜歡的網絡語言和形式風格來引導,不僅讓更多學生積極參與,也打破同學們對傳統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利用網絡平臺與“問題學生”進行突破時空的溝通,在網絡空間與學生一對一經常性真誠面對,從而實現思政工作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三)家校共育,以真抓實干凝聚育人合力
青少年的人生起點在家庭,原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學生進入大學后,遠離家庭,家庭關愛的缺陷會嚴重影響其健康發展。尤其對于“問題學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家校密切聯系,尤其是利用網絡思政優勢,彌補因學生多或學生家距學校路程較遠而帶來的不便互相訪問、面商學生教育事宜的不足,創新學校教育延伸方式,發揮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積極參與作用,還原原生家庭的溫暖情感,樹立正面、積極的溝通方式,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疏導不良情緒提供堅強的情感支撐。
(四)網格管理,以群體力量助力成長
班級和宿舍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主要陣地,也是同學們相互交流的主要平臺。我們要建立班級網格化管理平臺,輔導員作為一級網格員,主要學生干部作為二級網格員,宿舍長作為三級網格員,實現學生管理全覆蓋,保證實時監督,層層反饋,尤其是在對待“問題學生”問題上,采取“一幫一”“多幫一”方式,可以起到事前預警,事中安撫,事后觀察的作用。同時,依托網格化管理平臺,通過搜集和掌握學生的基本信息,建立學生學業幫扶預警、心理健康預警等機制,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有效提升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正向激勵,以真才實學提升自信
根據“問題學生”的不同特點,“委以重任”,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轉移其注意力,加強其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與溝通,增強自信心。通過個人努力,逐漸在班級獲得威望,集體榮譽感也逐步增強,老師再對其工作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并經常進行心理疏導。這樣一來,“問題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克制自身的不良缺點,并在各個方面都努力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有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林曉丹,蘇靜和,劉分江.喚醒沉迷角色扮演游戲的“隱形人”——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0):169-170.
[2]包治國,孫一平.網格化管理:高校學生管理新模式——以P大學為例[J].管理學刊,2018,31(0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