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惠冬
【摘要】理性精神是學生學好、用好政治理念的基礎,是政治學科其他三大核心素養的正確基點。人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自身主觀影響,培養學生的政治理性精神具有一定難度。通常來說,培養高中生的理性精神,教師可關注引導學生敢于質疑、關聯生活加強實踐辨析及習慣求證甄別真偽這三個策略的使用。
【關鍵詞】高中 政治 理性精神 核心素養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4-081-01
高中政治四大核心素養,沒有高低輕重之別。但我們發現,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三個素養是結果性的,而理性精神則是過程性的。從這個角度看,理性精神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思維基點。如果用政治理念去辨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是非理性的,那么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就可能會出現偏離正確方向或過于偏執、狹隘的問題。
下面,對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從教學策略上提幾點建議。
一、敢于質疑明辨是非
所謂的“理不辯不明”——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政治教師認為政治理論是結論性的、規定性的,只需要向學生講明道理,讓他們記住即可。其實,作為有獨立思想能力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因為生活經驗、社會信息等因素的影響,并不一定馬上就能認同教師所講理論,在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解、疑問。如果學生心中的這些疑問沒有得到解決,那么,在其內心對理論的接受其實是非理性的。在生活實踐中,難免會用自己錯誤的理解去參與。所以,教師需要特別注意,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必須要給他們一個提出問題、發表質疑的平臺。如在學“文化與社會”時,學生提出質疑,“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的和在車上抽煙的,應該是道德好壞問題,怎么能說是有文化和沒文化呢?”教師應帶領學生去分析,這個話題中的“文化”是從廣義角度上、還是從狹義的角度上說的。這樣,學生才會接受,“噢,原來文化有不同的內涵界定”。讓學生把自己的質疑大膽說出來,師生一起進行辨析,最終達到內心認同。這樣,才能保證其應用政治理論時是理性的。
二、關聯生活驗證理論
馬克思主義特別講求“實事求是”,這是理性的路徑。我們經常會說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但其實,我們在教學中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學生學過知識之后,是“記一套、做一套”。就是其學習到的理論并沒有真正用于生活實踐。從現象上說,就是非實事求是的、非理性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教育結果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教師不注意學習過程與學生生活實際關聯,太理論化。而高中生又往往缺少知識遷移意識,所以就會出現兩類問題:第一是不會用政治理解去解釋現實,第二是認為政治理論不能解釋現實。因而,學了正確理論卻用非理性行為去實踐。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就是在帶領學生學理論過程中,每次都與生活進行掛鉤。讓學生用剛學到的理論去進行實踐驗證,看看到底有沒有道理,使他們認同理論在實踐中的正確性。如,學“多彩的消費”時,教師給學生一個討論題,“以你們的年齡大概是知道自己家庭經濟水平的。那么請結合自己家的實際情況說一說:如果我家很有錢,我是不是就可以隨意消費了?如果我家經濟條件一般,是不是就應像‘葛朗臺”一樣過日子?”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去驗證理論的正確性。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從社會和家庭兩個角度去理性消費。
三、分析求證區別真偽
前面兩個策略主要是從理論學習結果的角度培養理性精神。但還有一點是特別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強調的。就是政治學習會經常用一些案例作論據,或者如前文所述要引人生活真實來培養實踐素養。這往往就會遇到問題:拿來學習、辨析的案例是否真實?如果這個素材是虛假的,那么,所有學習過程和結論也就必然是假命題。特別是當下,網絡發達,一些“自媒體”大量出現。這些自媒體很多缺少新聞從業道德和素養,為了利潤會大量編造虛假新聞、事件。如果師生不去辨析真偽,就會影響教學質量。如果學生沒有求證意識,在生活實踐中就會被誤導、被蒙騙。因而,教師應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件信息的時候,不要輕易就去下結論,而是要通過調查求證或理性分析的方式先去區別其真偽。然后,才是用政治理念、理論去發表看法或實踐。如,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一條“美國開啟直升機撒錢計劃”的新聞成為熱點——其實不用去求證,經過簡單分析也可看出這是個假新聞。簡單的說, “美國有4億多人,撒多少錢夠用?錢掉到房頂、水溝、農田里怎么辦?治安問題肯定會出現吧?”后來很快就證明,所謂“直升機撒錢”其實是對應急貨幣寬松政策的一個比喻——如果當時就以這個為案例進行貨幣、財政方面的分析,顯然會出現嚴重誤導。
綜上所述,理性精神是學好、用好政治理論的基點,是學生核心素養正確發展的保障,需要教師重視并進行有效的培養。培養高中學生的理性精神,建議教師關注三個策略:第一是給學生平臺使之大膽質疑,第二是關聯生活注重實踐驗證,第三是注意對學習和實踐案例、素材的去偽存真。
【參考文獻】
[1]楊謀.高中哲學課應有“求真”“崇善”“尚美”的味道[J].中國教育學刊,2019(03)
[2]何學軍.談高中政治理性精神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