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紅
摘 要:近年來我國GDP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因供給側改革、金融去杠桿、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響,民營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資本市場巨幅波動,銀行面對的信貸環境空前復雜,本文從新宏觀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角度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敬畏市場? 敬畏法規? 尊重邏輯和常識? 提高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6(b)--02
近年來,我國GDP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因供給側改革、金融去杠桿、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響,宏觀環境空前的復雜多變。
首先,民企成本壓力逐步顯現,盈利持續下降。2016年債券融資環境整體較寬松,債券市場高速擴容,2017年9月后融資環境收緊,同時債券市場進入集中償付期,2018年債務壓力較大的企業面臨兌付風險。
其次,市場巨幅波動史無前例,股票質押融資平倉風險凸顯。金融“去杠桿”引發2015年、2016年股災、政府救市。2018年受國內經濟下行、民企債券違約潮、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A股創“股災”以來歷史新低,民營企業再度爆發大面積股票質押平倉風險,甚至更有部分上市公司為掩蓋業績下滑鋌而走險,財務造假,引發資本市場巨震,眾多金融機構深陷其中。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和監管環境,銀行信貸人員應如何應對?
1 宏觀環境對銀行信貸從業人員的新挑戰
宏觀環境(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經濟周期、行業/技術生命周期)往往是決定信貸投入是否安全的先決條件。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及金融市場的開放,中國產業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程度的加深,中國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及金融資本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內資本市場對企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金融創新、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既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動能,也催生了新的風險并互相傳導,特別是2015年以來宏觀環境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巨大變化對企業的影響空前,因此銀行信貸從業人員對風險的研究和防控不能僅停留在企業和行業,除了須保持對宏觀環境的高度關注之外,還須加強對國內外資本市場風險的研究,這對信貸從業人員的信貸能力要求無疑提出了新的挑戰。
正如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所言,“敬畏市場、尊重規律、敬畏法制、敬畏專業、敬畏風險”,銀行信貸從業人員須堅持風險底線思維,在風險面前守土有責。
2 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下應尋求更穩健的信貸策略
復雜的宏觀環境,需要強化前瞻性的預判及更穩健的授信策略。對商業模式復雜、貸后監管難度高、融資體量巨大、金融服務區域及層級跨度大的企業,須加強對非財務因素特別是宏觀環境的分析,增強風險研究預警的前瞻性,充分考慮并審慎評估地方區域市場風險的承受能力、銀行經營基層經辦行的信貸能力、銀行管理部門的技術支持及協同管理能力,嚴控單一客戶信貸集中度。對過度依靠資本市場融資的高杠桿企業,須審慎評估資本市場融資和監管政策風險、企業自我造血能力的健康可持續性,嚴控與資本市場深度捆綁的類信貸業務規模。
3 不迷信上市公司的光環,不“慕名”授信
企業外部經營環境和內部經營管理狀況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必須戴著“有色眼鏡”全方位審視“知名”企業。不能為了市場份額“慕名授信”,也不能因短期收益而忽視風險。
對股東背景、運營模式及投融資活動復雜,信息透明度低的知名“優質”企業,應審慎介入,并嚴格控制貸款集中度。這類企業雖可以提供較多業務機會,但由于真實的經營及融資情況難以有效核實,風險狀況難以評估,對風控能力要求越高,應保持客觀、清醒,必須在了解客戶、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審慎介入,并嚴格控制貸款集中度,避免單一業務或客戶信貸份額占比過大;對合作銀行超過8家的企業,應審慎開展業務合作,盡量采取聯合貸款或銀團方式辦理業務。
對于存量授信企業,應不斷完善跟蹤監測分析模板,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變化、宏觀環境特別是資本市場和行業趨勢變化及時復盤,避免熟視無睹。對于高度依賴資本市場融資的高杠桿企業,應督促企業降杠桿、增強流動性,而非“壘大戶”盲目增加授信。即使抵質押物足值,都必須穿透核實資金用途,評估第一還款來源的充分性和可控性、抵質押品的流動性及處置的可操作性。
合理設置授信方案,進退有據。通過融資產品的配置、持續條件的預警信息觸發機制,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變化、宏觀環境特別是資本市場和行業趨勢變化及時復盤,避免熟視無睹,減少主觀因素影響力,力求進退有據。對于風險跡象顯現、質疑不能有效核實的企業,更需要高度的責任心、勇氣和智慧,摒棄僥幸心理,遵從審慎從嚴原則,盡職履責,果斷壓縮退出。
沒有經營現金流的還款來源就是無源之水。關注經營現金流在營業收入的占比,無論抵質押物多足值,都必須核實貸款資金的用途,評估經營現金流的充分性和可控性,制定對第一還款來源的控制措施,并審慎評估抵質押品的流動性及變現處置的可操作性。對于授信金額較大或融資規模偏大、結構復雜的集團企業,應盡可能要求抵質押擔保。
4 有限使用外部信息,尊重邏輯和常識,提高信貸人員的專業技能
財務報表是分析判斷企業償債能力的基礎,包括審計報告在內的外部機構評價是重要參考依據,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對第三方權威專業機構信息也應有限使用、不絕對依靠、過于依賴。信貸人員須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在提高對財務報表及行業分析能力的同時,須提高對財務信息真實性的甄別能力,重點核實財務報表內部數據勾稽關系、財務信息與企業商業模式及行業特征的匹配性。
鑒于財務數據存在滯后性且存在粉飾甚至造假的可能,而大型企業對資本市場融資的依存度不斷提高,對于經營及投融資模式復雜、融資銀行眾多、杠桿率高、信息透明度低的集團企業,尤其應關注邏輯與常識,結合非財務因素獨立分析判斷。對明顯存在邏輯不符或無法提供合理解釋、信息透明度低、盡職調查難度大的企業,應“疑罪從有”,不能輕易下“重注”。同時,還應高度關注資本市場風險對高杠桿企業的傳導,關注金融機構融資策略的變化,增強風險研究預警的前瞻性。
5 充分認識股票質押融資的風險
(1)融資質押的股票價值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高度相關,企業經營不善則股票價值下跌,股票質押融資與信用貸款無異,企業健康的自我造血機能、良好的經營業績才是還款來源的保障。
(2)上市公司股價與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市場監管、政治經濟因素甚至流通股股東數量高度相關。如資本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即使優質的上市公司股價也可能出現急速暴跌。過度依賴資本市場融資、股票質押比例高的企業,會被動過度承擔資本市場風險,一旦資本市場融資政策收緊或股價持續急速暴跌,企業再融資渠道和空間受限,股票質押融資爆倉風險和上市公司其他融資行為容易交叉感染,由流動性危機引發信用危機。
(3)大股東股票質押融資的還款來源通常與上市公司高度重合,但融資用途信息不透明、監管缺失,大股東的風險可能會傳導到上市公司,因此大股東股票質押融資風險須評估上市公司對集團債務的償債能力。
(4)股票質押理論上可通過出售、轉讓進行變現,銀行雖然有“盯市”團隊,但也沒有專門的操作系統,難以及時處置股票變現。在資本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跌停板限制、減持限制等制度使股票減持難度更大。
6 警惕“全產業鏈”模式下企業的系統性風險
“全產業鏈”模式對企業資金實力要求極高。“全產業鏈”模式涉及的細分行業較多,對上下游各環節都實現控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也可能承擔更多的周期風險,對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提出極高的要求,一旦某個環節出現財務危機,由于上下游彼此關聯,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風險會迅速放大并傳導到各個業務板塊。實施“全產業鏈”的企業業務跨度非常大,集團既要整合各業務板塊、實施統一化的管理和有效協同,又要兼顧不同業務之間的差異性,采取有針對性、專業化的管理手段,這對集團企業管理團隊運營水平、執行能力及風險管控能力同樣要求極高。在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不匹配的情況下,“全產業鏈”通常演變為“多元化”的盲目擴張,當外部環境驟變的情況下,極易引發集團的系統性風險。
7 高度關注上市公司的輿情風險
互聯網時代,傳媒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輿情的發酵與傳播速度難以想象,對股市、匯率、上市公司的影響日益凸顯。因此,違規信息披露也一直是證監會等部門嚴厲打擊的違法違規行為。
輿情管理是公司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特別是上市公司,負面輿情不啻天雷滾滾。當年的“寶能大戰”,作為以管理著稱的上市公司,萬科管理層的媒體經驗極為專業,先后利用公告、公司官網、講座和微信等多種渠道與外界保持積極互動,信息的公開和透明,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輿論對重要問題的了解和知情權,這種開放的態度為萬科贏得了眾多的支持者。康美藥業對于長期以來的負面報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的選擇是直接忽略、不回應,甚至辯稱2018年年報“會計差錯”不是“會計造假”。當互聯網時代公眾知情權和信用意識日漸崛起,這種對公眾知情權長期的漠視、對誠信的公然侵犯,讓康美藥業的信用加速崩塌。
因此,對于企業的輿情跟蹤,銀行信貸人員須保持持續的關注,不能聽信企業的一面之詞,而應多方面、多角度印證,尊重嘗試和邏輯,防患于未然。
8 完善風險監管體系,穿透最終償債主體,回歸第一還款來源
對于融資主體為授信客戶的大股東、實控人關聯企業,而核心還款來源為授信客戶,且最終可能由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類信貸業務(包括股票質押融資、股權收益權理財業務、交易金融等),均應納入統一的風險監管體系范疇,并須穿透分析授信客戶對上述全部債務的償債能力,評估第一還款來源的充分性與可控性,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防范不同融資主體的重復融資與風險傳導,規避集團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程剛,王剛.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措施對央行金融風險監測的啟示[J].金融科技時代,2019(12).
張建萍.銀行信貸資產風險防控體系的構建[J].金融經濟,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