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瑩
摘 要:產教融合既是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當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還處于淺層次階段,主要存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理念認知不深刻、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主體單一化三個方面的困境。為了促進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有序進行,可以從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理念、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6(b)--02
產教融合既是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1]。產教融合指的是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合作, 是職業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企業行業開展的深度合作[2]。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發展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如地方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意愿性不足,產教融合的形式豐富而深度不足,產教融合的積極成效不明顯等。面對產教融合帶來的優勢與困難,高職院校等應該在領會產教融合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以促進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1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意義
無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企業競爭的客觀需求,還是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產教融合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對于社會而言,經濟發展的質量及速度與產教融合的程度密切相關。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對于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高職院校而言,進一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也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產教的有效融合對于促進區域產業創新,提高區域產業核心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通過產教深度融合,促進高職院校與社會發展接軌,才能真正培養出能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其次,對于企業而言,企業需要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致力于專業人才的培養,產教融合是促進二者協調和諧共同發展的關鍵因素。企業想要獲得可持續地發展,離不開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主陣地的高職院校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區域性企業,可以借助當地高職院校的科技研發平臺,師資團隊人才等優勢資源,為自身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最后,對于高校而言,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地方企業之間的交流活動離不開產教融合。高職院校的實踐培訓課程,需要同社會生產、業務流程、技術創新相結合。產教融合是指導實踐培訓,優化教學結構的重要橋梁。只有高校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方向明確,才能使校企合作優勢最大化。總之,深層次高端化的產教融合在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社會就業結構與方向的改變,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需求也隨之發生轉變[3。]近兩年來,我國產教融合政策接二連三地出臺,改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迫切性愈加凸顯。
2.1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理念認知不深刻
由于傳統教學一邊倒的長期積累局限,國內大多數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這一理念都存在認知不深刻的現象,使得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面臨困難。因此,樹立正確理念,擺脫教師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是首要任務。這要求各大高職院校在落實產教融合一體化項目教學時應將自身的意識形態提高放在首位,積極促進校企之間的強強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具影響力的實踐和實習的機會,從而使高職院校全體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理念與修養得到提升,贏在產教融合的起跑線。
2.2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也是提高高校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如今社會對于復合型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專業技能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企業工作需要,因此,高職院校應及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培養,將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擺在首位,除了基礎專業知識理論的教授之外,更重要是培養學生正確認知自我的能力,并在社會實踐操作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將個人業務能力進行多方位創新,多角度看待問題,多元化創新發展。
2.3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主體單一化
只有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單一主體,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國務院201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等重要舉措。這意味著我國的職業教育將迎來多元辦學主體的新時代。雖然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特別指出要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但是在現實的辦學實踐中,行業企業等并沒有承擔主體角色的職責,甚至是缺乏參與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此外,政府等相關部門也缺乏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過程,沒有建立起相關的頂層設計與監督機制。
3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為促進產教融合的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高職院校要從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產教融合面臨的困境出發,進一步探討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對策。
3.1 轉變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理念
第一,通過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推動教育工作者產教融合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作為產教融合一體化建設貫徹落實的引導者,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除了學校的基本教學工作之外,還應積極深入到各個相關企業中學習交流,挖掘校企合作渠道,摸清產業發展模式,縮短校企及產教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培養其滿足時代需求和企業發展的實踐能力。
第二,明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存在明顯的互動關系,經濟發展水平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4]。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與地方產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高職院校學生與地方產業社會實踐之間的零過渡,從而提高人才輸送效率。一方面,優秀的地方產業文化,良好的地方產業理念,明確的地方產業發展目標都能夠有效引導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效率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于人才的高質量培養也具有重要作用。
3.2 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
第一,創新招生工作過程。首先,地方政府可通過獎懲及評比機制大力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增強地方全面發展的競爭力。同時,構建高職院校學生與企業的簽約制度,增加人才輸送的途徑和提高企業提高用人效率。其次,在招生方式上不同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制定高效的招生模式,提升錄取比例,制定有利于企業和高職院校雙方發展的招生策略。最后,要拓寬招生渠道,校企合作開展聯合招生宣傳活動。高職院校和地方產業各派代表達成協議,共同面試生源,被錄取學生可兼顧企業員工和高校學生雙重生源,不僅大大增強了高職院校的招生優勢,還為企業提供了優質的人才輸入渠道。
第二,創新教育教學過程。首先,政府、高校、企業要構建聯合機制,共同制定教育教學培養計劃,包含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配比設置、實踐項目規劃等。三方聯合機制既打破了傳統教育過于重視理論課程的弊端,又進一步推動了產學融合的發展進程。其次,要安排滿足企業現實發展需要的課程。高職院校以往的課程安排往往理論性概念較強,文字晦澀難懂,不利于產業的實踐操作,針對企業中的實操崗位,學生難以適應[5]。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結合企業需要進行專業課設置,從而提升學生的實操技巧。最后,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如加強教師的資格審查和能力評定等。高職院校可通過招聘地方產業的技術工作人員做兼職教師來貫徹落實產學融合的實踐培養,實行雙師教學制度,使得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逐步完善化。
3.3 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
第一,構建實踐創新機制。為了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加強“產”的創新,地方相關政府的政策支持應放在首位,制定詳盡規劃。首先,政府要根據當地高職院校的發展特征和企業的工作本質,做好指導和獎懲制度安排工作,科學合理的推動校企之間的合作進程,提高當代學生對政府及企業實踐項目的參與度。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專項辦公室,辦公室由校方,企方在政府的領導下組成,共同進行產教融合教學工作的統籌安排,完善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教學計劃。最后,通過學生實踐指導中心進行信息發布和匯總,并指導學生實踐管理中心的活動組織、實踐培訓、監察評估、崗位協調、資源共享等工作的有序進行。
第二,構建高職院校教育集團創新機制。集團化教育機制的創新是擴大高校辦學規模,促進優勢最大化發展的有效手段。集團化教育是一種各個企業的行業組織以及研究機構引導下的高職院校全產業管理結構,其目的是為各個高職院校建立聯系,推動學生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生員工轉化、技能培訓教育一體化,從而構建具備高效管理條件、高校資源共享的示范性校企合作聯盟體系。
參考文獻
方益權,黃云碧,郭麗瑩.基于命運共同體的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新探索[J].職教論壇,2020(01).
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08).
翁偉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平臺建設的現實訴求和推進策略[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40(04).
李新生.卓越產業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9).
周珂,趙志毅,李虹.“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工程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