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梁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并對各行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農業領域,由于很多農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文化水平不高,導致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污染嚴重和科技水平不高的問題,這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需要相關領域對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加強研究,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落實,以此來推動農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對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進行討論,了解發展智慧生態農業的意義,明確智慧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并對強化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具體措施進行探討和描述,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1
所謂智慧生態農業,主要是借助生態規律以及現代信息科技來實現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通過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以及管理系統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優質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廣泛,包括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精準農業、數字農業以及智慧農業等。對這種發展模式進行有效的落實,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活動的科技化水平,還能使農業生態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優化,這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針對相關內容加強研究很有必要。
1 發展智慧生態農業的意義
我國農業正處在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農業正在向著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的方向轉變,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使得現代化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將各種農業生產設備與智能云端系統相連,進行信息數據的交互,能夠有效提升各項機械設備的利用率以及管理效率,從而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人力消耗。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農業設備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結合程度將會越來越高,完全可以實現24h不間斷的運行,這種智慧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使農民從種植者變為管理者,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種植活動的合理性,減少種植活動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能讓農民花費更少的精力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在解放農業生產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1-2]。
2 智慧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相關問題
2.1 缺乏相關人才
就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來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員多為鄉村留守人員,其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雖然也有一部分年輕勞動力,但這些農民群眾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并且除少數農民接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以外,大部分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以及高新技術能力較為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生態農業的發展。
2.2 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有待提升
對于現代智慧型、生態型的農業發展而言,規模化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問題,但我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很多區域的農民對于智慧生態農業缺乏全面的認識,不了解這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且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認為新技術的應用會增加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并不能對自身的生活進行有效的改善,因此對于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不感興趣,也不愿意去嘗試。與此同時,還存在農民意見不統一的情況,這就很難將廣大農民群眾團結起來,規模化生產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導致智慧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必要的條件。就目前我國人力資源的分布情況來看,農業領域的人力資源占比依然很高,且這些人力資源較為分散,這也對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別是在智慧生態農業系統化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對農業方面的規模化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如果不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智慧生態農業的發展效率將會受到嚴重影響[3-5]。
2.3 各項農業信息資源難以收集
目前,我國能夠查詢利用的農業信息網站還相對較少,且這些網站通常都是由相關部門用于農業服務的信息網站,其中的內容大多是根據上級要求設置的,涉及的政策性信息相對較多,且網站內容重復的情況較為普遍。而部分網站是由一些具有商業性質的企業構建的,想要對其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應用,需要訪問人支付較高的費用,這也讓很多農民群眾望而卻步。并且官方以及非官方的信息資源較為分散,來源不同,其采集環境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各項數據資源缺乏統一標準[3]。
2.4 智慧農業和商業發展之間的聯系不夠
雖然我國的互聯網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在互聯網農業方面的發展還較為緩慢,盡管物聯網技術獲得了良好的成果,并在部分區域實現了充分利用,但想要讓所有農民主動進行智慧生態農業技術的收集和挑選,并落實服務交互,并不現實。雖然部分民營性質的智慧生態農業企業具有相應的技術能力,但由于其商業性較為明顯,導致其不會向農民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因此,要想引入人工智能設備,并大力發展智慧生態農業,就必須依靠政府部門的技術和資金支持。而這些區域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無法實現自給自足,加之資金的缺乏導致沒有剩余價值產生,資本無法實現循環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8-9]。
3 人工智能背景下強化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具體措施
3.1 對經濟學規律以及生態原理加以落實
想要有效發展智慧生態農業,不僅要對生態原理加強應用,還要遵循經濟學規律,將農業生產與多種經濟生產活動聯系起來,使大田種植能夠與林業、漁業、木業以及第二、第三產業相結合,通過對傳統農業精華以及現代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在資源利用以及保護之間、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進行有效的協調,進而在經濟以及生態等方面實現良性循環,使農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有效統一,以此來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與此同時,要對清潔化農業以及減量化農業的發展保持重視,相關農業部門要對農業生產方面的標準化制度加強建設,并不斷完善農業投入品方面的減量提效機制,使農業投入品的減量趨勢能夠得到有效的維持和推進。為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生態循環,還要針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建立激勵機制,提升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將污染變為資源,實現農膜的回收、秸稈的綜合利用以及禽畜糞類的資源化利用[10]。
除此之外,要對農業資源加強養護,相關部門應該對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統加強管理,建立生態保護制度,改善農業資源過度應用的情況;對耕地的質量加以提升,并做好保護工作。針對優質土地,可以將其設為永久基本農田,同時要對深松深耕技術進行集成推廣。對于水生生物保護、限牧限漁、還濕還湖以及退耕還林等行動要大力推進。且對存在重金屬污染的耕地也要加強治理,利用健全的生態保護機制以及資金補償機制,提升農民應用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積極性[11]。
3.2 堅持市場導向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
目前,我國的農業快速發展,農民連年豐產豐收,使得農業產量結構過剩的情況越來越突出,且資源錯配以及供需脫節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在發展智慧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還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農業供給體系方面的質量效益,以此來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業生產力布局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從而達到提高產品質量及產業水平的目的,并在農業供需關系上獲得新的平衡。同時,要實現農業與牧業、林業的循環發展與有效結合,實現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與調整,進一步提升綠色農業的發展速度。此外,應加強對現代飼草料體系的建設,大力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實現糧食、飼草料以及經濟作物的協調發展。對于林下經濟而言,要加大農林復合經營的力度。此外,要對適合休閑采摘以及精深加工的作物品種進行推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農業標準體系,使生產過程能夠得到全面的管理。農業領域應該樹立大食物觀,一方面要確保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應,另一方面要減少農產品的無效生產,盡量增加高品質、高需求的農產品生產量。各地區應該結合自身情況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對于農業生產保護區以及生產功能區要加強規劃,特別是對于高標準農田,必須加大建設力度,以此來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12-13]。
3.3 加強農業與信息化的融合
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現代通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革新農業科技,使農業的信息化水平能夠得到不斷的提升,以此來改變農業的發展方式,推動現代農業體系的建設,確保農產品供應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農業領域應該推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有效結合,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對相關數據資源體系進行建設,對各項農業數據加強采集、整合及利用,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大數據的有效應用。相關部門應該全面落實信息進戶工程,強化智慧農業工程,進一步推動農業物聯網的發展[14-15]。
3.4 落實質量興農以及品牌強農戰略
各區域應該認識到質量興農以及品牌強農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農業的特色化、優質化、綠色化以及品牌化水平,以此來實現農業標準化,確保農業生產的質量。此外,要對品牌提升策略加以落實,積極樹立農業品牌,通過對各種現代要素的集成運用,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推動糧、經、飼三元結構的建設,同時要對主要的農業產區進行鞏固,并對優勢產區進行發展,在大力提升產能的基礎上,構建特色農業區域。要以農業供給側方面的結構性改革為中心,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實現對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產業體系以及生產體系的有效構建,使農業從原有的增產導向逐漸朝提質導向轉變,確保農業的競爭力以及創造力,進而達到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的目的[16-17]。
3.5 對農業產業鏈進行積極的延伸
要在農業方面落實生產性服務,國家應該鼓勵相關領域對代耕、代種、代收、統防統治、大田托管以及烘干儲存等專業化服務加以落實,并落實農產品初加工的補助政策,不斷擴大專業化服務的范圍,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農業的發展,使其能夠逐漸向關鍵物流節點以及優勢產區集中,使農作物庫存能夠快速消化。要不斷強化統籌規劃工作,推動農業與健康養老、教育文化以及休閑旅游等產業的融合,對農業的功能進行拓展。鼓勵有條件的區域對智慧鄉村旅游加以發展,不斷提升其在線營銷能力。此外,要對農村傳統文化加強保護,對于各種農業文化遺產要進行合理的開發,將農耕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通過對現有資源的科學利用,實現農業教育基地以及社會實踐基地的有效建設,引導學生及公眾進行農事體驗,實現農業科普[18]。
當然,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實現還需要有相應的人才作為保障,相關領域必須積極引入高素質人才,向農民普及智慧生態農業理念和技術,以此來提升農民群眾的智慧生態農業意識,從而確保相關工作的有效落實。
4 結 論
綜上所述,以人工智能為基礎,對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加以落實,能夠對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相關領域要加強對此模式的研究,并通過各種措施提高對其的應用效率,使其能夠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康.人工智能背景下智慧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鄉村科技, 2018,15(20):54-55.
[2] 高偉.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對策思考[J].南方農業,2019,13 (15):121+123.
[3] 劉朋虎,趙雅靜,賴瑞聯.智慧生態農業發展戰略思考與技術對策研究[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8,13(3):49-57.
[4] 劉首文.我國智慧生態農業持續發展初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5):1-6+32.
[5] 韓占兵.新常態下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的思考[J].中州大學學報,2018,35(2):31-35.
[6] 潘淑春.農業網絡信息資源的選擇與獲取[J].農業網絡信息, 2004(1):6-9.
[7] 竇家勇.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科技園區創新方案研究——與“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對接為例[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16,12(1):8-11.
[8] 程會強.發展生態智慧農業的思考[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8, 23(5):36-39.
[9] 沈棋云.江西省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8.
[10] 汪燕,吳鳳陽.“互聯網+精準農業”模式創新發展策略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9,15(20):75-76.
[11] 吳敏寧,楊飛.“互聯網+”榆林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9,29(2):100-102.
[12] 丁毓良,武春友.生態農業產業化內涵與發展模式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4):28-33.
[13] 吳沛良.堅持市場導向富民優先 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的高效農業結構[J].江蘇農村經濟,2017(2):9-12.
[14] 顧東雅,金紹娣.“互聯網+”鹽城生態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18,32(8):17-18.
[15] 王應寬.加強數字農業建設 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18):6-7.
[16] 朱立芳.勤勞+智慧=富裕一個農民在貧困山區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致富的故事[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16,25(8): 45-46.
[17] 張玉香.堅持質量興農 綠色興農 品牌強農 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甘肅農業,2018(6):52-53.
[18] 寇有觀.學習踐行三農優先方針 建設智慧生態農業農村[J].辦公自動化,2019,24(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