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良 閆德發
摘 要: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之前,應該對新聞采訪心理有一定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和人打交道。新聞采訪除了純自然現象的新聞,就是有關人的新聞,所以免不了和采訪對象進行心理上的溝通。一個合格的記者,應該能夠在采訪場上把控全場,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采訪的效率。
關鍵詞:新聞采訪;記者;采訪對象;互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02
一、引言
新聞采訪工作是需要新聞采訪記者以及被采訪的對象二者共同參與,才能夠完成的。無論是記者還是被采訪對象都非常的重要。所以新聞采訪記者要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把握好和采訪對象的關系。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對方的心理情況,調整采訪的節奏,設計采訪的活動。
二、新聞采訪中記者對采訪對象的認知
(一)記者對采訪對象的受訪動機的把握
新聞采訪過程中需要采訪記者了解采訪的目的,為什么要采訪被采訪對象,和采訪對象接受采訪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個人的宣傳或是為了挽回聲譽,還是為了表現自己等等。記者根據被采訪者不同的采訪心理就能夠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動機,確保采訪內容的真實性,或是清晰地知道被采訪內容中是否摻雜了個人動機。因為民生新聞在采訪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其中的一些敏感話題負面內容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所以采訪記者更應該把握好采訪,對象的動機。
(二)記者確定采訪對象是否為合格的對話者
記者在采訪之前要考察采訪對象是否合格,如果采訪對象不了解新聞事實的發生經過或無法真實地反映事實,那么他的觀點可能就沒有權威性,沒有代表性。例如發生了一場火災,道聽途說的人和火災的目擊者相比,顯然目擊者的話語,更有力度更有權威性。所以,記者要針對被采訪對象在新聞事件中的身份以及和事件的關系,判斷被采訪對象是否是合格的。
尤其針對一些敏感的社會話題,或突發事件。新聞記者一定要確保被采訪對象符合采訪的要求才能夠確保民生新聞的報道質量。
(三)記者對采訪對象心理狀態類型的把握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當根據被采訪者的語言神態動作等多種表現,來判斷他的心理狀態類型。在把握這方面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采取合適的采訪策略,這樣能夠達到更好的采訪效果。一般情況下被采訪者的心理狀態類型分為理想合作型和不理想合作型兩種。
1.理想合作型
這是在采訪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表達樂于接受采訪而且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的類型。往往這種類型的被采訪者和記者的采訪目的沒有產生沖突。
2.不理想合作型
這種類型的被采訪者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比較樂于接受,但因為心理素質比較差可能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語意。在民生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這種心理狀態的被采訪者占絕大部分。這是因為這部分被采訪對象文化層次比較低,而且很少接觸媒體采訪或者是大的場合。甚至有一部分從來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所以在針對這部分人進行采訪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避免過于嚴肅或者是過于正式。
三、記者與采訪對象人際互動心理的科學方法
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和被采訪對象建立完善的溝通交流機制。在科學應用人際互動,心理的基礎上加強和被采訪者的溝通交流。這種方式能夠讓新聞記者挖掘更多,有利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新聞記者在把握人機互動心里的基礎上應該占主導地位,應該在合理利用的過程中提高采訪的效率。
(一)重視互動中的情感吸引心理
不同的采訪對象有不同的差異性。因為每一個人都受教育程度和生活閱歷都有一定的區別,所以價值觀也各不相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采訪對象的差異性,再把握新聞事件的基礎上,抓住被采訪對象的心理特征,利用情感來吸引心理引導這些被采訪對象表達自身的訴求以及自身的想法,能夠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暢所欲言。當前一部分新聞記者存在著錯誤的采訪觀念,經常帶有自我優越感。在采訪過程中,會自上而下的審視被采訪者,導致一部分被采訪者產生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失衡,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不愿意配合或不敢講真話。
所以,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學會利用情感吸引,讓被采訪者對象能夠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新聞記者還要在把握被采訪者對象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判斷被采訪對象大致的受教育程度,或是文化素養,之后調整情感吸引的方式,以便于達到采訪的目的。
為了提高采訪的效率新聞記者在快速采訪的過程中應該從主觀上判斷被采訪者,快速的把握分析被采訪者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采訪的視角,把握采訪的方式語言。這過程中還應該加強和被采訪者的心理互動,可以通過語言動作或微表情等多種方式進行情感吸引。例如在采訪農民時,可以一邊幫助農民干農活,一邊進行采訪。在采訪大學教授或一些知識素養較高的知識分子時,應該提高采訪語言的專業性。如果被采訪對象比較害羞,更要用鼓勵或激勵的微表情來帶動被采訪者的情緒。
(二)充分表達自身的真情實感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新聞采訪,無論新聞記者面對的是哪種特點的被采訪者,都不能出現冷冰冰的語言、面不改色的神態,這會增加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心理隔閡,切斷兩者的心理溝通和聯系。
所以,記者要和被采訪者進行心理互動,心理溝通,合理的利用人機互動心理,對采訪的整體進度進行調整。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應該表現出真實的感受、真聽、真看,能夠給被采訪對象一定的反饋,讓被采訪對象感受到記者表達出的真情實感并被這些感情所打動。那么被采訪者和記者之間的心理隔閡距離感將會被消除。
所以,每一個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都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和被采訪者溝通交流,還要帶入新聞事件中去,成為新聞事件中的一個角色,在融入真情實感的過程中展現給被采訪者,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被采訪者的信任。
(三)以共同話題切入采訪
在采訪開始之前記者和被采訪對象可能從來沒有見過,從來沒有溝通交流過。如何在采訪過程中快速的拉近和被采訪者的距離,是每一個新聞記者應該考慮的。只有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貼近二者的關系,新聞記者才能夠和被采訪者有共同話題,才能夠達到采訪的目的。在采訪過程中絕對不能為了趕時間或是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切入主題,如果直接把采訪提綱中的問題一條一條的提問給被采訪者,那么就不能達到采訪的目的。新聞記者應當根據不同新聞事件的性質,以及被采訪對象的特點,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逐漸的滲透采訪。當前很多成功的采訪案例都沒有特定的采訪形式,絕大多數采訪者都是在和受訪者平等對話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進行的。例如,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記者需要針對受害者進行采訪。但受害者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由于心理波動比較大,所以,無法冷靜下來與記者溝通交流也無法思考,所以記者得到的答案只是只言片語,甚至連事件的經過都無法描述下來。這個時候記者如果換一個方式和被采訪者尋求共同的話題,在溝通過程中穩定被采訪者的情緒,之后再進行采訪那么采訪工作,將會變得更加順利。
四、結語
新聞采訪工作并不是新聞記者一方就能夠完成的工作,應該是新聞記者和被采訪者二者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完成的工作。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把握被采訪者的心理特點,明確新聞記者和被采訪者是平等的關系,并端正自己的態度,才能夠在采訪過程中把控對方的心理狀態,調整采訪的節奏。
參考文獻:
[1]王玲.如何消除采訪對象的心理障礙——淺談廣播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7(3):128.
[2]車銘毓.淺談廣播新聞采訪過程中的心理互動[J].新聞傳播,2016 (7):73.
[3]敖盛良.民生新聞采訪中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人際互動心理[J].科技傳播,2010(15):4,11.
[4]王晉寧.芻議記者與采訪對象間的心理互動[J].新聞世界,2012 (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