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群

摘要: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尤其是孔子學院文化活動的設置,已經成為中外人文交流與對話的重要模式。但現今孔子學院面臨這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如何在新的國家戰略、教育事業發展、國家政策出臺下辦好孔子學院,以及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中國文化傳播工作,講好這個故事,是亟待解決的課題。目前孔子學院在一些中國文化活動的設置與開展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嘗試通過對2019年孔子學院開設的文化活動進行調查分析,尋找其規律及提升空間,從而思考新形勢下海外中國文化活動設置的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轉型升級;海外文化活動
一、中國文化域外傳播途徑
隨著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中國,中國文化的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途徑主要包括孔子學院文化傳播活動、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文化年活動、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等,其中,文學影視作品的傳播存在著文化傳統差異、意識形態差異、政治經濟制度差異、語言差異等諸多跨文化傳播障礙;中國文化年活動依托節日氛圍,在多個國家舉辦過不同規模的活動,不僅展現了中國的形象,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中國文化中心成立以來,通過與當地國家機構的合作,以文藝演出、展覽、文體比賽、講座等多種形式,專注于中國文化的域外傳播,創立了多個文化活動品牌專題,穩步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進一步深化雙邊關系,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了中外人民的友誼;而孔子學院作為近年來規模大、范圍廣、穩定性強的一個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機構,在漢語的國際推廣與促進中外文明交流對話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政治形式的復雜化,孔子學院在部分國家和地區也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本文選取孔子學院這一重要中國文化傳播途徑進行調查研究,以孔子學院官方網站作為數據來源進行分析,試圖分析在孔子學院當今面臨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活動設置的方式方法的創新路徑。
二、孔子學院轉型升級研究概述
2018年11月,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干事馬箭飛在山東大學孔子學院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上表示,孔子學院面臨新的發展需要,新的歷史起點要求我們加強統籌謀劃,加大改革創新,不斷推動孔子學院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文化傳播作為孔子學院肩負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順應轉型升級形勢,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正式設立以來,孔子學院為國際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的推廣發揮了重要的旗艦作用。十余年間,學界對其發展狀況進行了諸多研究。其中主要是論述某一區域(如“一帶一路“、非洲等)、單一國別(如美國等)孔院或者單一孔院在教學情況、師資情況、承辦項目或活動、資金狀況等方面的發展現狀;也有利用大數據,從整體上或者就某一區域(如“一帶一路“等)論述現有孔子學院(課堂)地理分布,提出優化布局建議;還有通過文獻計量學綜述相關研究成果的研究。現有研究以個案情況分析為主,同時提出應用性分析或者建議為主,深層次理論解析較少。
三、孔子學院文化活動開展情況調查
本研究選取孔子學院總部官方網站上2019年孔子學院(課堂)文化活動的新聞報道進行統計,旨在找到現今孔子學院文化活動域外傳播的模式,分析其面臨的挑戰與困境,結合當今形式,以問題為導向,試圖找到能夠使中國文化傳播活動走出困境的模式,為海外中國文化傳播者提供意見參考。
(一)不同地區孔子學院文化活動設置現狀分析
通過對2019年466條孔子學院文化新聞報道進行統計,平均每所孔院開展文化活動的數量(文化活動開展率)以大洋洲最高,美洲次之,非洲最低。具體如下:
亞洲國家中韓國有28所孔子學院(課題),泰國有27所,開展文化活動報道最多的是泰國35次,韓國6次。活動出現頻次最高的五項為歌曲、舞蹈、書法、舞龍舞獅、樂器。非洲地區以坦桑尼亞(6次)、南非(5次)、塞拉利昂(5次)、赤道幾內亞(4次)的文化活動報道為多,而非洲孔子學院(課堂)開設最多的為肯尼亞,擁有4所可孔子學院和1所孔子課堂,此外埃及有2所孔子學院和2所孔子課堂。非洲開設項目頻次前五名為歌曲、武術、舞蹈、書法、雜技,其中武術開設頻次在非洲所有文化活動頻次的近30%,為五大洲中最高,且教授的學生的武術表演曾登上國內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美洲國家中美國孔子學院開設文化活動新聞報道最多,占美洲地區總數的約53%。開展活動出現頻次前五名分別為舞蹈、舞龍舞獅、歌曲、武術、樂器。歐洲國家中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位居前列,這幾國開設孔子學院(課堂)數量也較多,此外,法國孔子學院有18所,報道卻只有3次。該地區項目出現最高的有歌曲、樂器、舞蹈、書籍、書法。其中值得注意是是,書籍/古籍相關活動在歐洲總數的約8%,為五大洲中最高。大洋洲中開展文化活動報道最多的是澳大利亞,有五次報道,其有20所孔子學院(課堂),其次新西蘭和斐濟分別有2次報道,兩國擁有孔子學院(課堂)數量分別是3所和1所。
(二)不同文化層級的孔子學院文化活動設置現狀分析
傳播學中對于文化分層認可度較高的方式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中國概況、物質遺產和物質非遺產;行為文化主要指日常行為習慣、民風民俗;精神文化除了文學藝術外,也包括孝、禮、儉、謙、勤等價值觀。通過對2019年官方網站上的文化活動報道以此作為分類標準,得到以下結果:60個國家(地區)381所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共設置了95項文化活動,1292次,物質文化39項,424次,行為文化出現最多,共59項,開展815次,精神文化最少,共6項,開展52次。其中,物質文化以樂器、剪紙、服飾、茶、美食等出現最多,行為文化舞蹈、歌曲、書法、武術、舞龍舞獅等出現最多,而精神文化以詩朗誦的形式出現最多。
四、問題與思考
(一)文化活動設置面臨的問題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活動出現的形式仍然以歌舞、樂器、剪紙、服飾、武術等表層、中層文化為主,涉及深層次精神文化的活動設置只占總數的4%,且多以詩詞朗誦的形式出現,涉及哲學、價值觀等內容非常少,而多數文化活動如出現頻率較高的剪紙、舞龍舞獅、中國結等,即使在中國國內,也僅僅作為節日的一種民俗活動出現,與海外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相關性低,實踐性和應用型較差,這就導致學生即使親身參與中國文化活動,對中國文化活動的理解也較多只停留于表面,較少應用于日常生活學習中。同時,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受眾規模更多停留于孔子學院內部的學生,真正走出學院,走向大街小巷的活動少之又少;此外,由于缺少以國際間經濟政治文化關系角度進行的區域化、國別化的文化活動需求分析研究,以及文化活動標準化研究與效果評估測試,文化活動的開展沒有固定的標準與教材,大都憑借教師的授課經驗及文化感受設置,效果也難以保證。
(二)以需求為導向的“文化+職業”模式的思考
孔子學院面臨的嚴峻形式,尤其是中國文化活動傳播在部分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危機提醒我們,在文化活動設置中更應注意跨文化傳播的方式方法,在文化傳播方面也能夠以平等互利為原則,在潛移默化中使世界了解我們,理解我們,從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軟實力。
以需求為導向的“文化+職業”模式在文化活動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廣闊的探索空間,如孟加拉國南北大學孔子學院開設中國企業招聘會,泰國普吉中學孔子課堂開展導游培訓活動,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開展“青年·文化·社會”科研實踐研討會等,在對中國企業、中國人文地理文化等進行傳播的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就業等提供平臺。在分析中國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基礎上,對文化活動設置進行區域性、國別性區分,有針對性地、以需求為導向地在當地進行中國文化傳播活動,鼓勵一線文化活動傳播者成功案例分享,致力于文化活動標準化研究、效果評估測試與文化教材的研發。
此外,加強多方合作,與地方高校、地方社區、地方企業等建設合作機制,讓中國文化活動元素更加多元化,精準化。著力完善能夠融入本土的、以需求為導向的“文化+職業”文化課程設置,構建孔子學院文化活動開展的理論體系,順應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新形勢,積極應對孔子學院轉型升級帶來的挑戰,更好地使中華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王輝.新時代孔子學院的發展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6-05(006).
[2]李寶貴.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05):27-35.
[3]李萬青.孔子學院文化傳播活動現狀分析———以國家漢辦官網報道為例[J].戲劇叢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