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華
摘 要:在教學中靈活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這就是創(chuàng)意教學。古代先賢“寓教于樂”的思想在當今仍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筆者以板書、文言文、影視資源為例,結合教學實踐,淺析如何用創(chuàng)意教學推進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
關鍵詞:創(chuàng)意;教學;板書;文言文;影視
一、佳文與美圖比翼——板書的創(chuàng)意展示
一個設計獨特的板書,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表達事物的本質(zhì)或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板書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細節(jié),其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高質(zhì)量的板書講究圖文并茂和言簡意賅。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板書,從形象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則,從整個板書的排列總結出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重點內(nèi)容所在。
筆者以小說為例,對于一些篇幅較長的小說,情節(jié)的梳理是解讀文本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結合課文內(nèi)容與文脈,將情節(jié)與主題融為一體,從而概括出文中最精煉的字,借助圖形將其適當“變身”。比如:《守財奴》就可以用變形的“囚”字來進行創(chuàng)意板書。如圖所示,變形后的大圓上,分別有四個小圓,它們分別代表文中的四個重要情節(jié),箭頭指示文章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這個設計既彰顯了葛朗臺與“銅錢”的復雜關系,又暗示了他已經(jīng)掉入了“錢眼”里,作繭自縛,最終是“錢”的囚徒,主旨凸顯,耐人尋味。課堂教學和板書的動態(tài)生成,宛如一幅卷軸畫徐徐展開,令人賞心悅目。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會鼓勵學生參與板書設計。板書實際上就是把一篇課文概括成簡明的提綱,是課文內(nèi)容的高度縮影。所以,學生參與設計板書,必須提前弄懂課文的內(nèi)容,尋找重點的詞語,深入理解課文重難點。比如在上魯迅的《祝福》這篇課文,有3組同學分別上臺設計板書,一組把重點放在小說的情節(jié)設計,一組把重點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另一組把重點放在小說主旨的升華。讓同學們參與到板書的設計中來,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字概括能力,又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自主性,何樂而不為呢?
二、“之乎者也”也能“萌萌噠”——文言文的創(chuàng)意寫作
文言文中的實詞和虛詞的專項復習一直以來都是高中復習階段的一個枯燥點,學生死記,老師死督,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必須要會背誦、理解和運用。往往每到這個復習專題時,老師痛苦不已,學生疲憊不堪,或許還收效甚微。于是筆者嘗試著在創(chuàng)意寫作中去復習文言文的實詞和虛詞。
由于在文言文的復習階段,學生對于傳記類的文言文接觸較多,耳濡目染,對基本的行文思路比較明了。筆者要求學生們模仿古文的句式,給班上的某同學或自己熟悉的人寫一篇小傳或者時評。當然,小傳或時評中需盡可能多的運用到實詞和虛詞,也可以重點選用一個或者幾個字詞加以運用,義項越多越全越好。學生們課下完成,課上交換閱讀,交流補充,評選佳作。摘錄部分學生作品如下:
A生:吾班何以勝?唯有靠眾生。聲名何其遠,十萬八千里。
B生:潘俊者,拾叁班之學霸也,其貌高且壯,眾人為其威所懾。
C生:小悅悅為車碾,不動,路人見而圍之,為防誣陷,皆恐,無伸手救之。
D生:親謠言,遠科學,此冠毒所以肆虐也。今日戰(zhàn)“疫”,每聞及信謠之事,未嘗不嘆息于無知也。
E生:吾等布衣,生長于長江,成家于湖北,唯求平安于荊楚,九州同胞不斥吾鄂人,捐款捐物,十九省對口包保鄂地市,救湖北于遭難之時,由是感激,遂許天下:天下不負湖北,湖北亦不負天下!今值湖北蒙疫,救民于水火之際,解民于危難之間,使命重于泰山矣!
在實踐中,對于學生寫的文段,老師不必求全責備。這次嘗試并不是讓學生運用文言文揮筆大作,而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無限的,語言模仿的潛能是巨大的。并且,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往往總是最能提起學生興趣。運用中的記憶是無形的,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善假于物,“圖文聲色”并茂——影視的創(chuàng)意賞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電影、電視、網(wǎng)絡、報刊等。”影視作品憑借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音樂特效等具有超強感染力的藝術因素,能夠有效吸引觀眾的眼球。適時巧妙地將影視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將會大大增強中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運用影視教學法,通過視覺神經(jīng)與聽覺神經(jīng)的刺激,無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一剪梅》時,筆者采用影視教學法,在課堂上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學生們欣賞著歌聲和畫面,很快就可以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體會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
再如學習《雷雨》,僅憑課本文字信息,學生只能將人物簡單化地理解,并主觀臆斷地對人物進行道德批判和譴責。如果我們一開始截取《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電影片段吸引同學們的眼球,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夫妻不相愛卻相恨,父子不相安卻相怨,母子不相和卻相亂,兄弟不相親卻相斗”的復雜脈絡,通過對人物語言和心理的具體分析,共同總結話劇中的人物形象,從不知到已知。同時,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共同賞析下,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和理解文字所寄托的對過去封建思想、封建制度造成的人間悲劇的諷刺和強烈的譴責。
在影視資源的利用中,教師是該項教學活動的領導者,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和研讀教材,剪輯能和教材完美銜接的影視資料的片段,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構成思維的互動關系。
總而言之,教學是一種激發(fā)和喚醒。語文教師的創(chuàng)意教學能讓學生更愿意走入文本,更愿意融入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創(chuàng)意”,也使得教學成為與眾不同的藝術展現(xiàn),創(chuàng)意處理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意設計教學活動、創(chuàng)意設計教學細節(jié),能讓語文課堂妙趣橫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齊曉丹.對語文創(chuàng)意教學的理解和實踐[J].赤子(上中旬),2015(11):305.
[2]熊志杰.佳文與美圖比翼 形象共理趣生輝——語文“圖形”板書創(chuàng)意談[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2,32(02):91-93.
[3]吳志旺.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創(chuàng)意法教育轉(zhuǎn)變“差”生[A]. 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南卷)[C]:2012:9.
[4]陳棟云.影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