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樂佳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何謂新茶飲?簡而言之,優質原料、創新口味、現代銷售。
在原料上,新茶飲舍棄茶粉,運用原葉茶,經現代工藝方法更好萃取原汁,去苦去雜,并通過使用不同茶種,獲得多樣“底味”。“健康”“新鮮”是新茶飲的原料關鍵。
在口味上,通過對茶、鮮奶、水果、奶油、芝士甚至是咖啡等多種新鮮元素的巧妙融合,在茶味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飲用體驗,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在銷售模式上,新茶飲學習了“星巴克”這類咖啡銷售模式,“以賣咖啡的方法賣茶”,不僅實現了從檔口店向空間體驗店的過渡,同時也融入了休閑化、文創化等元素,使得傳統茶飲成功完成了產業升級。
“中國特色化”的新茶飲行業,也的確產生了直逼星巴克的勁頭。奈雪的茶攜手36氪研究院聯合發布了 《2019新式茶飲消費白皮書》數據顯示,按“中國茶飲市場規模=新式茶飲門店銷售額+傳統茶葉銷售額”測算,中國茶飲市場的總規模在2019年底將突破4000億元[1],中國咖啡市場的總規模在2019年將接近2000億元,茶飲市場規模將是咖啡市場的2倍以上。由此可見,茶飲行業正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
然而,在看似花團錦簇的發展之下,新茶飲行業也面臨著“新”的困局。
新茶飲的核心之一是優質茶原料,而近年來,各大新茶飲品牌在茶原料選擇上的變化是不明顯的。傳統以“綠茶”“烏龍”等大宗茶類界定的飲品,至今年仍是銷售主流。傳統茶葉種類開發不足,在原料上可選擇余地小,這一方面不利于行業本身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傳統茶葉的宣傳推廣。
原料之“新”取決于茶產業之“新”。傳統“名茶”產業模式中,對大多數名優茶供應商而言,在產量一定的條件下,向高端商務人士散賣茶葉,就足以養活自己。沒有建立起機械化的產業格局和現代化品牌模式,在控制“一杯茶”的成本后,也就無法獲得充足的高品質茶葉原料。
新茶飲的發展依托于人才、技術和設備,不然每一個新品牌都需要重新摸索,實際上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但培養合適的人才首先需要配備合適的教育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尹軍峰揭示了這其中的困難:“我的本科、碩士、博士一直讀茶。跟原來的基礎理論的架構相比,現在的新式茶飲完全不是一個東西。它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也好,人才也好,都跟不上,它的產業發展急需要新的教育架構。”[2]
與傳統茶產業不同,新茶飲品牌顯示趨同性,“果肉、果凍與冰塊”類商品各家都賣,“茶、葡萄與芝士奶蓋”是茶飲店的必備品,口味無甚差別,當季新品定位也屢屢撞車,新式茶飲在產品上幾乎沒有壁壘。對于眾多的品牌商來說,目前仍是通過網紅定位建立產品文化來吸引用戶,這樣導致了品牌經營理念的高度相似性。即使各品牌近年來一直嘗試,通過宣傳不同的企業文化與定位形成差異,如奈雪走小清新和甜美,喜茶傾向潮酷,而樂樂茶更加童趣,但無疑治標不治本。
消費者如果產生“怎么都是一模一樣”的倦怠,最后就會空手而反。市場的趨同僵化,最終會導致市場活力的喪失。
品牌形象的建立,一需特征產品,二需營銷定位。茶飲玩家都試圖成為一個生活方式類的品牌,風格也各有側重,比如“甜美”“潮流”。但就目前而言,除了喜茶之外,大多茶飲品牌的宣傳定位或多或少都有“撞車”“邊界模糊”的現象,甚至于品牌名稱,也并不足夠有記憶點。這也導致了在“喜茶”這一現象級新茶飲品牌問世后,一時間沒有再出現夠獨特又足以和喜茶媲美的競爭對手。
就以上四大新茶飲界的“困局”,在此提及一個新茶飲品牌—茶顏悅色。
茶顏悅色于2014年中旬在長沙成立,是一家以中國風為主題的新茶飲品牌。雖然只是“地方企業”,沒有走出長沙走向北上廣,但就2019年數據來看,茶顏悅色卻戰勝了多家老牌企業,強勢躋身茶飲品牌名榜單;對于每個到長沙旅游的年輕人,茶顏悅色已成為必須打卡的“十大景點”之一;在疫情緩解、商市重新運作初期,長沙人民“戴口罩排隊買茶顏悅色”的新聞就迅速爆頂微博熱搜,其魅力可見一斑。
茶顏悅色的成功秘訣是什么?對新茶飲的困局而言,茶顏悅色或許能提供一些思路。
不能說,在絕對口感上,茶顏悅色一定勝過喜茶、奈雪這類飲品,但其在口感上有兩大獨到之處,憑此形成其產品根基,獨一無二。
茶顏悅色茶飲品的主角被定為為“茶”,這與其他品牌是有所區別的。相比于市面上各類茶飲品而言,其飲品茶味足、茶香顯,且茶味與奶味結合非常出色,飲用體驗絕佳。茶底可選擇范圍廣,涉及紅、綠、烏龍、花茶多類。值得贊揚的是,產品注重融入傳統茶的“香氣”因素,如“幽蘭拿鐵”的蘭花香、“桂花弄”的桂花香、“抹茶菩提”的綠茶清香,將茶元素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茶顏悅色將對“茶”的用心及豐富口味需求融為一體,作為消費者,這份獨一無二使人產生了取向性。
值得一提的是奈雪近期幾款上新飲品,“芝士金觀音”“清歡烏龍寶藏茶”等都能明顯看出,奈雪正在探索茶底創新發展之路。可惜的是,這波新品在口感上,雖然嘗試凸顯金觀音、烏龍的獨到之處,但或許由于某些欠缺,使得茶滋味略顯低等,奶味突兀,糖度不合理。這也是本文想闡述的第二個方面,新品問題。
新茶飲作為一個以“新潮”“年輕”為方向的產業,產品需要不斷的推陳出新,每個中洋節日、季節、節氣都是上新的好時機。然而,這種上新的速度,并不能很好匹配新品研發的質量,以致各類新品口味平平,且撞車度極高,一到萬圣節就是“南瓜”,一到初春就是“櫻花”,情人節必須有“可可巧克力”,中秋節必須有“桂花”。
但茶顏悅色不同。2018年,茶顏悅色僅上了2個新品,且堅持“茶底+奶+奶油+堅果碎”的組合。這初看仿佛是一種故步自封的表現,但實際上,高品質的新品才是“新”的精髓。當一種形式的茶飲品,在不同品牌店面、不同時間反復出現,難免給人以“炒冷飯”之感;而誠意不足的新品,會讓消費者對上新產生免疫甚至逆反心理。喜茶以奶蓋茶聞名,奈雪最初以水果茶見長,鹿角巷火于黑糖,但今年一瞧,三者產品似乎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茶顏悅色,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四要素搭配,這在口味上和視覺效果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方面,仔細完善新品后,低調推出。這波新品不搞季節限定,不蹭熱度,但每個飲用者都能體會到其中的用心。
分析茶顏悅色的銷售取向,每一款產品都有額度,基本不存在“冷門”產品,且一年難得的上新機會,總使消費者趨之若鶩,“物以稀為貴”,上新同理。
茶顏悅色在上新問題上,一方面是為保證口感,另一方面也不失為優秀的營銷手段。事實上,茶顏悅色成為如今的奶茶界“網紅頂流”,與其優秀的品牌定位和營銷模式是息息相關的。
近年來國內掀起一股“現代國風”潮流。例如,將國粹京劇越劇等與音樂結合,產生的古風流行樂、古風說唱,用水墨畫形式制作的動漫電影,將漢服與常服結合出的改良漢服等等。完全傳統的國粹或許容易讓年輕人產生“陳舊”感,而 “現代化”中國風則是一種新潮,蘊含的無限商機。茶顏悅色捕捉到了這一點。
茶顏悅色既然將“茶”定位為品牌的核心口味,那么整個品牌的國風走向,可以說是與“茶”相得益彰。從品牌的名稱,概念,到LOGO、菜單、產品名稱、包裝、店面裝修上,茶顏悅色都緊緊抓住了“現代國風”的中心思想,“中茶西做”,在眾多北歐冷淡風、日式的網紅茶飲店中脫穎而出。甚至于,因為秉承將中華文化、茶文化宣傳發揚的理念,茶顏悅色在社會輿論層面也立于上風。
同時把握現代感,茶顏悅色用國風變現今風,緊抓網絡潮流,如“朕知道了,跪安吧”“朕有話說,茶斟滿” 系列包裝,就很好結合了流行用語,并在后續利用品牌的IP效果,推出了一系列“副產品”,銷量可觀。
這樣看來,茶顏悅色的頗有些“故宮文創”的形象[3],都抓住了現代國風的精髓,是很成功的商業定位。
茶顏悅色雖然早在長沙成名,但真正“火”向全國的契機,是因為老板在喜茶奈雪打擂如火如荼之時,反其道調侃的一句“沒錢打官司”—因為一心做產品,用最好的原料,價格合理,不滿意的產品免費重做,賺的不多,所以不搞加盟不擴張,只在長沙老老實實開開小店,如果哪一天賺了錢了,先去把假冒偽劣店鋪告上法庭。
就是這樣“低調”“樸實”“沒野心”的老百姓作風,讓茶顏悅色一下子從“勾心斗角”的茶飲界走入了大眾陣營,這一系列宣傳營銷工作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1.拉近了顧客和品牌的距離,讓消費者產生認同感,消費取向瞬間提升。加之茶顏悅色本身非常注重產品,包括誠意上新、承諾不滿意就重做等理念,都進一步鞏固了這種老百姓定位。
2.不加盟,不出長沙,是雙贏之舉。不加盟,雖然一時間限制了品牌擴張,但同樣規避了加盟店屢屢出現的“衛生”“原料”問題,更利于對產品的把關,打出形象。而茶顏悅色僅在長沙本地發展,一方面起到了饑餓營銷的作用,試問哪個年輕人去長沙不喝茶顏悅色;另一方面,這種“敝帚自珍”的自豪感,讓長沙人將茶顏悅色捧上神壇,在當地,沒有任何一家茶飲店能與之爭鋒。
3.當經營到一定規模,品牌選擇了軟廣告作為主要的營銷方法。例如,在微博、小紅書、大眾點評等APP上,以網紅帶頭,引導出“品嘗后打卡”活動,這些打卡大部分是年輕人自發的行為,但茶顏悅色利用現在網絡信息傳播特點,把握住環節中的輿論引導關鍵,用最少的宣傳費,達到了最好的宣傳效果。因此,雖然茶顏悅色沒有任何實體化廣告投入,但名聲傳遍大江南北,達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效果。
茶顏悅色的成功,為新茶飲的發展打開了一條思路:
新茶飲各品牌需要思考產品的多元化方向,通過產品與宣傳的多元,更好確立品牌的定位。當今市場消費升級,更多的用戶不僅僅關注“有的喝”,還更愿意為產品、品牌、格調等多方面因素去買單,在行業整體都有“健康”優勢的條件下,沒有創新點、記憶點而一味走老路的品牌,是無法走長遠的。
以茶顏悅色的“茶”為例,把茶做好做廣做深,正是一種優質化手段,也是茶飲行業最應該考慮的一種方向。因為新茶飲最根本的產品是“茶”,茶產業也是現階段提升空間最大的模塊。在茶產業不斷發展的當下,新茶葉應該積極擁抱行業本身,應隨時關注動態,把握機會,與其形成產業融合,以保證獲得優質的核心原料。
新茶飲與傳統茶行業的技術壁壘難以突破,這是茶顏悅色也尚未解決的問題。中國茶飲行業的上游工業化體系尚未架構一時無法解決,但應該看到,隨著茶機械的不斷研發、技術不斷革新、現代化農業管理模式不斷普及,茶行業的現代化、工業化進程是未來可期的,中國茶行業的發展前景與新茶飲行業的命運也是息息相關的。新茶飲行業應隨時關注動態,把握機會。
而人才教育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如何在新茶飲行業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創立系統化的教育體系,這值得茶人探索思考。